谷歌Willow量子芯片:量子霸权里程碑及容错潜能

谷歌Willow量子芯片实现量子霸权新里程碑,展示容错潜力,但距离实际应用仍有距离。

原文标题:谷歌 Willow 开创了量子霸权的新里程碑

原文作者:AI前线

冷月清谈:

谷歌最新发布的105量子比特超导芯片Willow,在量子霸权实验中取得了显著成果,模拟该实验在传统计算机上至少需要3亿年。Willow芯片的关键在于其容错能力,通过将物理量子比特组合成逻辑量子比特,随着物理量子比特数量增加,逻辑量子比特的错误率得以降低。

实验证明,Willow的逻辑量子比特规模扩大后错误率确实降低,但目前仅限于单个逻辑量子比特,且错误率仍高于理想目标。Willow在随机电路采样(RCS)实验中的表现也十分出色,远超传统超级计算机。

虽然Willow取得了突破,但量子计算领域仍面临挑战。谷歌的下一步目标是创造集成数千个物理量子比特、错误率更低的芯片,并最终实现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量子计算。

怜星夜思:

1、Willow芯片降低错误率的方法是什么?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在哪?
2、随机电路采样(RCS)实验的意义是什么?它能体现量子计算机的哪些优势?
3、量子计算距离实际应用还有多远?未来有哪些重要的发展方向?

原文内容

作者 | Sergio De Simone
译者 | 王强
策划 | Tina

谷歌宣布推出了代号为 Willow 的全新 105 量子比特的超导芯片,该芯片解决的一项量子霸权实验如果让传统计算机来模拟,至少需要 3 亿年才能完成。更重要的是,该芯片展示了量子硬件实现容错的一种方法,这似乎铺平了其大规模扩展的道路

长话短说,《自然》杂志上的一篇 论文 介绍了 Willow,它表明可以将一些物理量子比特组合成逻辑量子比特,这样逻辑量子比特级别的错误率就会随着物理量子比特数量的增加而降低:

我们测试了越来越大的物理量子比特阵列,从 3x3 编码量子比特网格扩展到 5x5 网格,再到 7x7 网格——每次,利用我们在量子纠错方面的最新成果,我们都能够将错误率降低一半。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低于阈值”,即物理量子比特级别的错误率低于给定阈值。这使得逻辑错误率随着物理量子比特的增加而呈指数下降。

Scott Aaronson 在评论这一发布时写道,虽然这一进化并不具有革命性,但它是 30 年来在量子计算容错方面努力的顶峰,它还跨越了一个重要门槛,使行业将迎来“基本上,逻辑量子比特 [将] 被保存和作用于任意时长,从而实现可扩展的量子计算”的里程碑时刻。

需要注意的是,谷歌的结果仅限于一个逻辑量子比特。此外,它只表明了逻辑量子比特可以在降低错误率的同时扩大规模,而不是实现了足够低的错误率。事实上,Willow 的逻辑错误量级为 10^-3,而根据 Aaronson 的说法,谷歌的目标是达到 10^-6 的错误率,这样他们才会说做出了一个真正容错的量子比特。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一结果的意义,重点是要了解量子计算的发展方向和现在的情况,正如 Aaronson 所解释的那样:

要以足够大的规模运行 Shor 算法,我们几十年来都知道你需要具备纠错能力才行,这(按照目前的理解)会导致规模爆炸,每个逻辑量子比特至少需要数百个物理量子比特。这正是谷歌和其他公司现在竞相展示纠错的构建块(如表面代码),以及他们可以在没有纠错的情况下所做的惊人演示(但这些看起来更像是 RCS 和量子模拟,而不是因式分解)的起因。

请注意,目前认为解决 Schor 问题将需要至少 1730 个逻辑量子比特。虽然这听起来可能令人沮丧,但它肯定会让那些担心经典密码学即将被破解的人们放下心来。

Willow 的另一项重大成就是在不到 5 分钟的时间内完成了一项基于 随机电路采样(RCS)的实验,从而突破了量子霸权的极限。

Willow 在这个基准测试中的表现令人惊叹:它在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内完成了一项计算,而当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之一需要 10^25 年才能完成这项计算。如果要写出来,则是 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年。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超出了物理学中已知的时间尺度,也大大超过了宇宙的年龄。

谷歌量子 AI 负责人 Hartmut Neven 表示,RCS 可以看作是一种非常基本的方法,可以检查量子计算机是否在执行传统计算机无法完成的任务。然而,它只是用来计算一个没有特定值的随机分布,而这对于传统计算机来说很难模拟,我们可以找到更有效的传统算法,物理学家和科学传播者 Sabine Hossenfelder 说。

此外,由于其结果在传统硬件上验证需要很长时间,谷歌的验证必然仅基于推断,因此怀疑论者可能会认为,宣称的错误率降低的结论只是部分正确。正如 Aaronson 所说,这意味着尽快设计有效且可验证的量子实验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你有兴趣深入批判谷歌关于 Willow 的说法,你一定不会错过以色列数学家 Gil Kalai 的分析。

毫无疑问,量子计算的道路仍然很漫长。正如 Neven 所解释的那样,谷歌的下一个挑战是创建一个集成数千个物理量子比特的芯片,错误率为 10^-6,然后是第一个包含两个逻辑量子比特的逻辑门。最后,尝试扩大硬件规模,以便实现有实际用途的算力。

原文链接:

Google Willow Sets New Quantum Supremacy Milestone (https://www.infoq.com/news/2024/12/google-willow-quantum-supremacy/)

声明:本文由 InfoQ 翻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会议推荐

在 AI 大模型技术如汹涌浪潮席卷软件开发领域的当下,变革与机遇交织,挑战与突破共生。2025 年 4 月 10 - 12 日,QCon 全球软件开发大会将在北京召开,以 “智能融合,引领未来” 为年度主题,汇聚各领域的技术先行者以及创新实践者,为行业发展拨云见日。现在报名可以享受 8 折优惠,单张门票立省 1360 元,详情可联系票务经理 18514549229 咨询。


今日荐文





图片
你也「在看」吗?👇

引用文章内容,谷歌的下一个目标是集成数千个物理量子比特,并将错误率降低到10^-6。从这个目标来看,量子计算距离解决实际问题还有一段距离,未来需要在硬件规模、错误率控制、算法开发等方面取得更多突破。

它是将物理量子比特组合成逻辑量子比特,利用量子纠错技术来降低错误率。但这就像给一个容易出错的员工配几个助手来纠正他的错误,助手也可能出错,而且管理成本也增加了。目前,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只在单个逻辑量子比特上得到验证,扩展到更多逻辑量子比特时,难度会指数级增加。

乐观估计,未来5-10年内可能会有初步的量子计算应用出现,但要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可能还需要更长时间。除了文章提到的硬件改进和错误率控制,我认为量子计算的普及还需要解决成本、能耗、人才培养等一系列问题。

虽然Willow芯片取得了进步,但我认为量子计算距离实际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就像发明了灯泡不代表马上就能照亮整个世界一样,量子计算也需要基础设施、应用场景和生态系统的逐步完善。未来除了硬件的提升,量子算法和软件的开发也至关重要。

用个不太严谨的比喻,就像把一群小学生组成一个小组,让他们共同完成一道题,这样即使个别小学生算错了,小组也能通过互相检查得到正确答案。但问题是,如果要完成更复杂的题目,需要多个小组协作,小组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就成了新的挑战。目前Willow只验证了单个小组的有效性,如何有效管理多个小组还是个难题。

Willow芯片通过将多个物理量子比特组合成一个逻辑量子比特来降低错误率,相当于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在于,目前只验证了单个逻辑量子比特的错误率降低,多个逻辑量子比特之间的交互和错误率控制仍是挑战。

RCS实验就像让量子计算机和传统计算机进行一场“计算随机数”的比赛,比赛规则对量子计算机更有利。虽然这个比赛结果本身没什么实际意义,但它能证明量子计算机在某些特定任务上确实比传统计算机快得多。

RCS实验主要用来测试量子计算机的性能,就像跑分软件一样。它可以体现量子计算机在处理随机性和并行计算方面的优势,但这并不代表量子计算机在所有方面都比传统计算机强。

可以理解为测试量子计算机“蛮力”的实验。它让量子计算机进行大量的随机计算,看它能不能快速完成传统计算机难以完成的任务。这就好比让两个人比赛扔骰子,看谁先扔出特定组合,量子计算机可以同时扔很多个骰子,所以赢面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