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浩楠老师《为什么是数学》新书签售会暨数学模友会成功举办,探讨数学建模在AI时代的意义及应用。
原文标题:善用砸手的锤子!朱浩楠老师的数学模友会暨新书签售会圆满举行!
原文作者:图灵编辑部
冷月清谈:
朱浩楠老师在会上分享了数学建模的意义,强调数学不应只是考试工具,更是理解和探索世界的方式。他认为,在AI时代,人们更应该关注“知其若不然”,并提出了“哲-法-知”张力模型,鼓励大家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邀请了朱老师的四位学生,他们分别从个人成长、创业、学术研究等方面分享了数学建模的实际应用。陈伟浩分享了“人机交互过程中的信息博弈及其数学结构”;崔廉相分享了“量子物理及量子信息中的数学模型”;许哲楠分享了“数学模型助我AI创业”;巴燕鸣分享了“数学建模对于个人成长的帮助”。
《为什么是数学》通过30次对话,引导读者运用数学建模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本书适合学生、工程师、科学家等各个群体,帮助他们提升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怜星夜思:
2、除了书中提到的几个领域,数学建模还能应用于哪些实际场景?
3、在AI时代,数学建模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是什么?如何结合两者来解决问题?
原文内容
朱浩楠老师首先介绍了新书《为什么是数学》的创作初衷和内容特色。该书旨在通过30次有趣的对话,带领大家玩转数学建模,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
朱老师提出数学不应该只是考试工具,更应是学生理解和探索世界的方式,是面向心智的雅致统一的追求。在AI时代,AI日益擅长“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人更应该多关注“知其若不然”,并引出问题“哲学和数学是如何结合解决问题的?”,在生动的数学建模例子中剖析问题,总结了“哲-法-知”张力模型,让大家善用数学这把砸手的锤子。
学生、家长聚精会神地听讲。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攻读计算机博士 陈伟浩 分享“人机交互过程中的信息博弈及其数学结构”。
哈维穆德学院数学系,攻读数学+计算机本科 巴燕鸣 分享“数学建模对于个人成长的帮助”。
《为什么是数学:
关于数学建模、认知和科学思想的30次对话》
作者:朱浩楠
■ 林群院士倾情推荐!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提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老师与学生的30次对话,带领大家玩转数学建模。
■ 数学与哲学,生活与理论,科学传统与现代科学范式的大讨论。
数学是理解和探索世界的工具,无论是学生、工程师还是科学家,都有能力也应该学会数学建模的方法和思想,学会如何用正确的思维方式搭建解答问题的阶梯。
这本书旨在将数学作为一门语言、一种方法来引领读者学习数学。读者也将看到如何理解、传承并调用现代科学的知识、传统和范式。
数学建模不仅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过程,更是我们认识世界、理解生活的方法之一,而在实践数学建模的过程中,我们将深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严谨性和解决问题的无穷威力,正如亨利•庞加莱的名言所讲,这将是一次面向心智的雅致统一的追求。
数学教育长期面临“学多懂少”的困境,如何“少而精”?数学建模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契机。它引导学生从现实出发,发现问题、构建模型、解决问题,培养科学思维。这不仅仅是套用公式,更需要学生像科学家做科研一般思考。朱浩楠老师的对话体作品引领读者剖析建模过程中的科学思想,实现从技巧到方法论的思维升华。这无疑是数学教育的一次改变,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数学世界的大门。
——林群
著名数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数学建模强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者凭借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深入的思考,结合数学建模具体案例,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并深入浅出地探讨了现代科学传统及其思想方法,对于数学建模的学习者和教授者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王尚志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
本书犹如一场思想的盛宴,融入了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深邃思考,触及数学发现的思维本质,内容深刻,实例丰富,轻松易懂,引人入胜,是促进学生理解数学建模、深入理解数学的佳作,也是广大教师在组织实施数学建模实践活动中的得力助手。
——李大永
特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数学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