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数学建模:朱浩楠老师新书签售会暨数学模友会成功举办

朱浩楠老师《为什么是数学》新书签售会暨数学模友会成功举办,探讨数学建模在AI时代的意义及应用。

原文标题:善用砸手的锤子!朱浩楠老师的数学模友会暨新书签售会圆满举行!

原文作者:图灵编辑部

冷月清谈:

12月29日,北京十一学校高中数学教师朱浩楠在樊登书店中关村店举办了《为什么是数学》新书签售会暨数学模友会。此次活动由图灵文化主办,现场气氛热烈,新书一售而罄。
朱浩楠老师在会上分享了数学建模的意义,强调数学不应只是考试工具,更是理解和探索世界的方式。他认为,在AI时代,人们更应该关注“知其若不然”,并提出了“哲-法-知”张力模型,鼓励大家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邀请了朱老师的四位学生,他们分别从个人成长、创业、学术研究等方面分享了数学建模的实际应用。陈伟浩分享了“人机交互过程中的信息博弈及其数学结构”;崔廉相分享了“量子物理及量子信息中的数学模型”;许哲楠分享了“数学模型助我AI创业”;巴燕鸣分享了“数学建模对于个人成长的帮助”。
《为什么是数学》通过30次对话,引导读者运用数学建模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本书适合学生、工程师、科学家等各个群体,帮助他们提升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怜星夜思:

1、朱老师提到的“哲-法-知”张力模型具体指什么?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2、除了书中提到的几个领域,数学建模还能应用于哪些实际场景?
3、在AI时代,数学建模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是什么?如何结合两者来解决问题?

原文内容


《为什么是数学?》

数学=刷题+应试???

12月29日下午2点,北京十一学校高中数学教师朱浩楠和朋友们在樊登书店中关村店成功举办数学模友会暨《为什么是数学》新书签售会,会上朱老师以【数学=刷题+应试???】开场,分享了数学建模及数学人才培养。

此次模友会图灵文化总经理谢工老师出席,编辑戴童老师担任主持,特邀朱老师的学生陈伟浩、崔廉相、许哲楠、巴燕鸣为代表,讲述了数学建模如何在个人成长、创业、学术研究等方面发挥作用。

新书签售会吸引了众多学生、家长、教师和数学爱好者群体,现场气氛热烈,新书《为什么是数学》供不应求,一售而罄。

     

朱浩楠老师首先介绍了新书《为什么是数学》的创作初衷和内容特色。该书旨在通过30次有趣的对话,带领大家玩转数学建模,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

朱老师提出数学不应该只是考试工具,更应是学生理解和探索世界的方式,是面向心智的雅致统一的追求。在AI时代,AI日益擅长“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人更应该多关注“知其若不然”,并引出问题“哲学和数学是如何结合解决问题的?”,在生动的数学建模例子中剖析问题,总结了“哲-法-知”张力模型,让大家善用数学这把砸手的锤子。

学生、家长聚精会神地听讲。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攻读计算机博士  陈伟浩  分享“人机交互过程中的信息博弈及其数学结构”。

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攻读理论物理博士  崔廉相  分享“量子物理及量子信息中的数学模型”。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攻读计算机博士  许哲楠  分享“数学模型助我AI创业”。


哈维穆德学院数学系,攻读数学+计算机本科  巴燕鸣  分享“数学建模对于个人成长的帮助”。


朱浩楠

北京大学毕业,北京市十一学校本部高中数学教师、数学建模实验室负责人,同时担任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学术秘书、北京地区联校数学建模活动负责人,现在也是全国中学生数学建模冬、夏令营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著有《数学建模33讲:数学与缤纷的世界》《为什么是数学:关于数学建模、认知和科学思想的30次对话》。



《为什么是数学:

关于数学建模、认知和科学思想的30次对话》

作者:朱浩楠

■ 林群院士倾情推荐!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提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老师与学生的30次对话,带领大家玩转数学建模。

■ 数学与哲学,生活与理论,科学传统与现代科学范式的大讨论。

数学是理解和探索世界的工具,无论是学生、工程师还是科学家,都有能力也应该学会数学建模的方法和思想,学会如何用正确的思维方式搭建解答问题的阶梯。

这本书旨在将数学作为一门语言、一种方法来引领读者学习数学。读者也将看到如何理解、传承并调用现代科学的知识、传统和范式。

数学建模不仅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过程,更是我们认识世界、理解生活的方法之一,而在实践数学建模的过程中,我们将深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严谨性和解决问题的无穷威力,正如亨利•庞加莱的名言所讲,这将是一次面向心智的雅致统一的追求


数学教育长期面临“学多懂少”的困境,如何“少而精”?数学建模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契机。它引导学生从现实出发,发现问题、构建模型、解决问题,培养科学思维。这不仅仅是套用公式,更需要学生像科学家做科研一般思考。朱浩楠老师的对话体作品引领读者剖析建模过程中的科学思想,实现从技巧到方法论的思维升华。这无疑是数学教育的一次改变,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数学世界的大门。

——林群  

著名数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数学建模强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者凭借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深入的思考,结合数学建模具体案例,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并深入浅出地探讨了现代科学传统及其思想方法,对于数学建模的学习者和教授者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王尚志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


本书犹如一场思想的盛宴,融入了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深邃思考,触及数学发现的思维本质,内容深刻,实例丰富,轻松易懂,引人入胜,是促进学生理解数学建模、深入理解数学的佳作,也是广大教师在组织实施数学建模实践活动中的得力助手。

——李大永  

特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数学教研员




金融领域肯定也用得上吧,各种投资策略、风险评估什么的,感觉都可以用数学模型来做。

书里好像没细说这个模型?是不是得仔细研读一下才能理解?有没有大佬解释一下?

我觉得“哲-法-知”有点像制定战略、战术和收集情报的关系。哲学是战略层面的,决定大方向;方法是战术层面的,制定具体行动方案;知识就是情报,为战略和战术提供支撑。

感觉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用数学模型来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效率。

我理解数学建模是AI的基础,很多AI算法都依赖于数学模型。结合两者可以先用数学模型分析问题,然后用AI来实现模型的求解和优化。

感觉AI可以辅助数学建模,比如用AI来处理数据、寻找规律,帮助我们建立更精确的模型。

“哲-法-知”张力模型,我理解指的是哲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方法将哲学思想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步骤,知识则是在实践中积累和验证的结果。我觉得在生活中,可以体现在我们做决策的过程上,比如选择职业,哲学层面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观,方法层面考虑自身能力和市场需求,知识层面了解行业发展和所需技能。

我觉得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数学建模提供理论框架,AI提供计算能力,两者结合可以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我觉得还可以用在游戏设计里,比如平衡游戏角色的属性、设计关卡难度等等,都可以用到数学建模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