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失败中学习:化挫折为垫脚石

失败并非终点,而是学习和成长的契机。本文教你如何重新定义失败,从挫折中汲取力量。

原文标题:“失败了?太好了!”

原文作者:认识管理

冷月清谈:

本文探讨了如何正确看待失败并从中学习。文章指出,许多人并未意识到自己犯过错误,而没有意识到错误就更不可能从中学习。文章引用德鲁克的观点,认为从未犯过大错的人是平庸之辈,因为他们缺乏冒险精神和从失败中学习的能力。
文章提出了从失败中学习的三步方法:承认失败、重新定义失败、反思失败。并重点阐述了如何重新定义失败,包括将失败视为人生的正常部分、打开另一扇窗的机会、善意的提醒、成功的步骤、有益的发现以及上天的眷顾。
文章鼓励读者将失败视为学习的机会,并强调不反思的失败不会带来成功。

怜星夜思:

1、文章提到不惩罚失败的员工,那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如何把握这个度?如果员工总是犯错,是不是也不应该惩罚?
2、如何区分“挑战性难题”和“大错”?在职场中,如果我们挑战了一个难题最终失败了,会不会被认为是犯了“大错”?
3、文章提到要反思失败,那具体应该如何反思呢?有没有一些实用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从失败中学习?

原文内容

失败是人生中正常的一部分,而不是反常的一部分。
常识君|有话说

作 者:刘澜,领导力与学习力专家,哈佛商学院领导力论坛唯一邀请过的中国学者。《领导力就是说对十句话》作者。
来 源:认识管理原创首发,本文摘编自《领导力就是说对十句话》,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认识管理原创首发,转载请与我们取得联系。

一个美国记者曾经问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你的企业为什么那么成功?稻盛和夫只回答了一点,他说:也许是当一个员工失败的时候,我们从来不惩罚他。

有很多人很崇拜稻盛和夫,因为稻盛和夫创办了两家《财富》500强企业,还拯救了一家《财富》500强企业。

当稻盛和夫只介绍一点经验的时候,他选择的是不惩罚失败的员工。稻盛和夫的解释是,他们企业的价值观是敬天爱人,因此要给员工机会,只要员工尽心尽力了,即使失败也不应该惩罚他。

01
你犯过大错吗?

做一个小调查:你犯过大错吗?认为自己犯过大错的人举手。

举手的人永远是少数。还有人问我:什么是大错?那就说明他从来没有认为自己犯过大错。因为,认为自己犯过大错的人不需要我来定义,他们自己已经定义了自己的大错。

我要恭喜那些举手的人,因为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过:“我绝对不会把从未犯过大错的人升到高层领导岗位上,因为没有犯过大错的人必然是平庸之辈。

为什么德鲁克说没有犯过大错的人必然是平庸之辈呢?因为这样的人没有冒过风险,有可能从来都没有试图解决过挑战性难题。他们都是在解决技术性问题甚至日常性问题,所以从来不犯大错。

德鲁克说:“更糟糕的是,没有犯过大错的人,将不会学到如何及早找出错误,并且改正错误。”也就是说,没有犯过大错的人缺乏从失败中学习的能力。

实际上,那些没有举手的人,那些认为自己没有犯过大错的人,不是没有犯过大错。

我认为,每个人都犯过大错,许多人只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犯过大错。如果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犯过大错,就更不可能从错误中、从失败中学习了。


02
如何从失败中学习?

如何从失败中学习?简单地说,分为三步。

第一步,承认失败。

也就是说:失败了?承认失败听起来简单,做起来有时会有点困难。有句成语叫文过饰非,就是指人们常常不愿意承认失败,千方百计掩盖错误。

第二步,重新定义失败。

也就是说:“不要紧!”你只有不把失败完全当作失败,给失败一个新的定义,你才能淡然处之,认为失败不要紧。这一步,是比上一步更关键的一步。

第三步,反思失败。

这一步又比上一步更关键。关于反思是值得单独思考的一个话题。

03
重新定义失败

重新定义失败,就是不把失败当失败。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就会认为失败不要紧。我们能够给失败哪些新的定义,使得我们不把失败当作坏事呢?

我们可以认为,失败是人生中正常的一部分,而不是反常的一部分。对经理人来说,就是把失败当作自己工作的必然结果之一,当作自己承担决策责任的正常的一部分。

强生公司有一任CEO叫伯克,现在已经退休了。他更早以前是强生的中层经理,有一次搞砸了一个大项目,当时的CEO把他叫过去,他以为自己要被开除了。

但是CEO说:“你之所以搞砸了这个项目,是因为你要做决策,经理人就是要做决策,做决策就会有成功,有失败。所以我不会开除你,我希望你将来继续做更多的决策。”这个CEO接着说:“不过,如果你再犯同样的错误,我就会开除你。


我们还可以认为,失败是打开另一扇窗的机会。有这样一句话:上帝是公平的,在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我们同样可以这样想,失败就是上帝为我们关上了一扇门,但肯定同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关键在于去找到那扇窗在哪里。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说今天我真倒霉,买了一张去音乐会的票,结果丢了。音乐会去不成了,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但同时为你打开了另一扇窗:你可以利用本来要去听音乐会的时间读书、与朋友交流,或者与家人相聚。这些也都是好事啊。如果你去了音乐会,你就做不了这些事了。

我们还可以认为,失败是善意的提醒。我上中学的时候,如果平时遇到不会做的题,或者期末考试中遇到不会做的题,我都会说太好了。

为什么说太好了呢?我说,幸好不是高考,这相当于一个善意的提醒:你这道题不会做,高考以前一定要学会。

同样,如果你搞砸了一个一百万元的项目,你也可以说太好了,幸好它现在发生了,而不是发生在你做一千万元的项目的时候。它提醒你还有些技能需要掌握,避免以后在更关键的时候犯错误。

我们还可以认为,失败是成功的步骤。据说发明家爱迪生发明电灯失败了一千多次。有人问他,听说你发明电灯失败了一千多次,有什么感想?爱迪生说:“我不是失败了一千多次,而是发明电灯用了一千多个步骤。

本田汽车创始人本田宗一郎说:“许多人梦想成功,对我来说,成功只有通过不断失败和内省才能取得。事实上,成功代表1%的工作,来自另外99%的失败。

这也是说失败是成功的一个过程。需要注意的是,本田宗一郎强调了反省,我们在下一讲也会强调——不反思的话,失败不会带来成功。

我们还可以认为,失败是有益的发现。爱迪生还有另一个故事。有人问他:听说你发明蓄电池失败了一万次?爱迪生说:我不是失败了一万次,我是发现了一万种行不通的方法。

我们还可以这样重新定义:失败是上天的眷顾。我们失败的时候,身处逆境的时候,往往会抱怨上天为什么对我们如此不公。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想一想,可不可以把失败、逆境看作是上天的恩赐呢?

我们每个人都在中学语文课本里学过这样一段话,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你为什么失败,为什么遭遇逆境?就是因为上天有更重要的任务,有大任,等待你去完成,而你现在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上天让你失败,让你经历一些苦难,把它作为提升你能力的机会。

如果要把失败定义为上天的眷顾,我们还需要给失败一个新的定义,把失败看作学习的机会,它才能够成为上天对你的眷顾。失败最重要的重新定义,就是学习的机会。

失败了?不要紧!这次失败是对你的一次教育,关键是你要从中学习。

实际上,你不仅仅要说“不要紧”,你甚至可以说:“失败了?太好了!

图片
延伸阅读


▲点击书封了解更多
发布人 | 田媛   
责任编辑 | 郑琳琳  
部门领导 | 宁姗
点个“在看”,与世界分享你的态度!

可以参考一下谷歌的“容错文化”,鼓励员工创新,允许他们犯错,但同时也要有相应的机制来评估和改进,避免同样的错误重复出现。

我觉得挑战性难题和大错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而后者可能是没意识到有虎就上山了。前者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即使失败了也有其价值;而后者是由于缺乏思考或准备不足导致的,属于可以避免的错误。

我理解稻盛和夫的意思是不惩罚“尽心尽力”但失败的员工。但如果员工没尽力就失败了,那肯定要追责的。所以关键在于如何判断员工是否尽心尽力,这需要管理者对员工的工作状态有深入了解。

这个要看公司的文化。有些公司鼓励创新,对挑战难题失败的员工比较宽容;而有些公司比较保守,更注重稳定,对失败的容忍度就比较低。

可以采用“复盘”的方法,对整个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哪些环节做得不好,哪些地方可以改进,以及下次遇到类似情况应该如何处理。

我比较喜欢用“5Why分析法”,不断追问“为什么”,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避免再次犯同样的错误。针对“文章提到要反思失败,那具体应该如何反思呢?有没有一些实用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从失败中学习?”这个问题,除了复盘、失败日记、5Why分析法之外,还可以参考一些其他的方法,例如:头脑风暴、SWOT分析、鱼骨图分析等,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最重要。

我觉得可以写“失败日记”,记录下失败的经历、原因和教训,定期回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

我觉得“不惩罚”的核心在于包容犯错的氛围,而不是纵容犯错。要区分是能力问题还是态度问题。如果是能力不足导致的错误,那就应该提供培训和指导;如果是态度问题,比如敷衍了事导致的错误,那肯定还是要严肃处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