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润教你告别无效沟通:从"无损沟通"到"有损沟通",四个沟通技巧提升团队执行力。
原文标题:刘润谈“沟通跃升”:从用自己的手,到用别人的脑
原文作者:认识管理
冷月清谈:
他指出,作为员工时,自己和自己的沟通是“无损沟通”,因为决策和执行都在同一个人身上完成。但成为管理者后,需要指挥别人的双手完成任务,沟通就变成了“有损沟通”。这里多了两个中介:管理者的嘴和员工的脑。管理者在表达过程中可能会造成信息损耗,而员工在理解和接受指令时也可能存在偏差。这两个中介造成了沟通损耗,导致团队执行力下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刘润老师分享了四个沟通技巧:
1. **用“如果……就……”代替“这不行”。** 不要直接否定员工的想法,而是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引导员工思考如何改进。
2. **用“yes……and……”代替“but”。** 避免使用“但是”这样的对抗性词语,用肯定和补充的方式表达不同意见,更容易达成共识。
3. **多问“你是不是这么觉得的?”** 帮助员工梳理思路,确认理解是否一致,提高员工对指令的接受度。
4. **说“我知道你是出于善意。”** 肯定员工的动机,避免直接批评,引导员工反思行为,从而更好地改进。
怜星夜思:
2、文章中提到的“无损沟通”和“有损沟通”的概念很有意思,大家觉得在哪些场景下,“无损沟通”是难以实现的?
3、如何根据不同的员工类型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
原文内容
你是否曾遭遇过这样的场景:作为管理者,你精心拆解任务并与员工沟通,却发现结果总是差强人意?你是否感到过沟通中的无力与焦虑,仿佛一拳打在了棉花上?
刘润将带你深入剖析沟通中的“有损”与“无损”,揭示从员工到管理者在沟通上的重大跃升,并传授你实现高效沟通的高超技巧。
常识君|有话说
来 源:本文摘编自《关键跃升》,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认识管理原创首发,转载请与我们取得联系。
01
管理者的沟通为何常常“无效”?
当管理者把目标拆解成任务后,接下来就要和员工沟通任务了。
管理者问:
-听到了吗?
-听到了。
过了几天管理者问:
-做了吗?
-没做。
-那你赶紧做啊!
-我不知道怎么做。
-那你怎么不问的?
员工问了几句就开始做。做完了之后,管理者发现员工做的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样子。就问道:
-你当时听明白了吗?
-听明白了。
-那你说说看听明白什么了?
结果小张发现他并不太理解自己的意图。
这时,管理者就会有种一拳打在棉花上的强大无力感,员工并不按照他的意图做事,任务时间到了却没有他想要的结果。
就像莫文蔚的歌:你讲也讲不听,听又听不懂,懂也不会做,你做又做不好。
他觉得自己对整个团队是失控的,随之而来的焦虑感让他抓狂,他强烈地渴望把控制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我们知道,经理人一定要提高沟通水平。我们用了一整个模块,来讲沟通的“剑法”。但是,这就够了吗?
这不够,我们还要了解它的心法。
升任经理之后,沟通之所以重要,从“心法”层面来看,其实是因为我们正在从“无损沟通”,走向“有损沟通”。
过去你自己能完成的任务,现在要让员工来完成,沟通机制发生了变化,这是一次重大的跃升。
02
从“无损沟通”到“有损沟通”
要理解什么是“有损沟通”,我们首先要理解什么叫“无损沟通”。
在我们还是员工的时候,我们是自己跟自己沟通,自己的大脑和自己的双手的沟通,心到、眼到、手到,一气呵成,想到就能做到。这叫“无损沟通”,为什么?
请你想象一个场景:你自己去拿一杯咖啡是怎么回事?
你产生一个念头,我要喝咖啡,然后用手拿起一个咖啡杯,把杯子放到嘴边,随后喝上一口,整个过程如同行云流水,简单自然。
如果认真分解,你会发现这里边有大量的沟通。核心的沟通步骤有两个,想法和行为。
一是你的脑想让你的手去拿咖啡,你的想法是无损的信息传递,完整度是百分之百;二是你的手接收到信息后,马上付诸行动,大脑如果想喝温的,它会等咖啡凉一凉再送到嘴边,手对大脑指令的接受度是百分之百。
你既是决策者,也是执行者,因此想法传递有着百分百的完整度,行为是百分百的接受度。
这个沟通效率是极高的,只不过你以前没有意识到。
但现在情况不同了,成为团队管理者之后,你是决策者,员工是执行者,决策和执行分离,就出问题了。
我们要知道,从自己的大脑指挥自己的双手,变成自己的大脑指挥别人的双手,沟通过程中多了两个中介。
第一个中介是你的嘴,大脑里的信息要通过你的嘴传递出去。第二个中介是员工的大脑,它要接受信息,再把信息传递给双手。
两个中介造成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的嘴传递信息的时候,造成了信息的损耗,完整度不是百分之百。
第二个问题是,员工的脑接收信息之后,是否真正认同你的指令,现实中往往会有接受度的损耗,也不是百分之百。
管理者的嘴和员工的脑,这两个沟通中介造成了巨大的损耗,这是团队管理者出现沟通困境的根本原因。
管理者的嘴和员工的脑,这两个沟通中介造成了巨大的损耗,这是团队管理者出现沟通困境的根本原因。
所以,从员工到经理,第二个跃升就是:从“无损沟通”的无需技巧,变为“有损沟通”的高超技巧。
那怎么做呢?
03
高手的四个沟通话术
我们在沟通模块,讲了三套剑法:想明白,讲清楚,能接受。
今天,认识到这个心法之后,我们来实现话术的提升。我要讲的四个话术,前面三个,都是跟各路高手学到的。
第一,不要说“这不行”,而是说“如果…就…”。
我以前有个老板,他是微软大中华区的副总裁,也是两位合伙人之一,是可以分大中华区的利润的。
我特别尊敬他,他也很欣赏我,所以我们经常一起聊天。有一次他跟我讲了“如果…就…”这个话术。
他说他以前的老板,是惠普全球的CEO,还竞选过美国总统。他每次跟老板谈事的时候,老板从来不说,你这不对。老板会说,哎呀,太好了,“如果”你能再加上这个东西,这事儿“就”更有机会实现了。
他的老板不否定别人,而是站在建设的角度跟人沟通,你缺块砖我给你加块砖,缺根木头就给你加根木头。“如果…就…”,”如果“的后面,就是他加上去的东西。
第二,不要说“but”(但是),要说 “yes……and……”(是的......同时......)。
不要说“但是”,而是说“你是对的,同时再怎么样会更好”。和“如果…就…”一样,你从来不否定员工,同时增加更好的建议。
有一次,我们几个领教工坊的领教,去参加世界顶级CEO教练戈德史密斯(Goldsmith)的工作坊,学到了这个话术。
他说,今天我们放一个盒子在前面,任何人都不准说一个字“but”,一旦说“but”,就要往盒子里放十美元。
在随后的沟通过程中,我们经常会说“你的观点我很同意,但是......”一听到这句话,戈德史密斯就请他给十美元。大家后来非常注意,但还是时不时会说出“但是”,不断掏出十美元。
这让大家非常地震惊,自己是很注意沟通的人,还是有无数的“但是”。
戈德史密斯说,为什么不能说“但是”?你一说“但是”,就和对方站在了对立面。你和对方站在同一面的时候,更加有助于达成共识和沟通。所以在语言里尽量减少“但是”和“不过”,而是说“同时”、“以及”。
比如对方的观点你并不同意,你有自己的观点,你可以说,“是的,你是这么认为的,同时我的看法是这样的“。你没有说说“but”,你说的是 “yes……and……”
第三,“你是不是这么觉得的?”
这个话术是罗振宇老师教我的。罗振宇曾在央视工作,经常要采访很多人,被采访的人,大多没有经过表达的训练,往往一口气说很多。
罗振宇不能说人家啰嗦,他会在听完之后说,我帮你总结一下,你是不是这么觉得的?然后他说出第一点,第二点,第三点。
他的总结通常会更加清晰,对方听完确实是自己的意思,说,对对对,我就这么觉得的。那太好了,我就按照这三点来整理文字了。
“你是不是这么觉得的?”这个时候,这个人就会把这些你整理过内容当成自己的观点,接受度得到极大提升。
第四,“我知道你是出于善意。”
这个话术是我自己总结的方法。你跟下属在沟通的时候,有时他是抵触的,有时他就是想让你难堪,有时他就是要证明自己能力强,跟你观点不一样。
这时你千万不要跟他当面对质,说我对你这么好,你为什么要伤害我?这样你们会吵起来。这么做,可能当下能制止他对你的不利和伤害,但你也多了一个敌人。
因为没有人会认为自己是那个“坏人”,就算他做了坏事,也一定为自己找好了理由。你戳穿他,他也一定本能地从内心认知协调出发,维护自己的动机,他就会开始记仇。
因此不能攻击对方的“动机”,我们可以这么沟通:我注意到你最近做了件什么事(描述行为),我知道你是出于善意(肯定动机),我看出来了,你还瞒着我,我非常感激,谢谢。虽然这份好意,没有真的起作用,甚至对我有些不好的影响,但是我还是很感激(表达善意)。如果你能那么做,就更好了(给出建议)。
你一直坚持说,对方也会以为:自己做这件事,就是出于善意,自己是好人(这很重要)。他的认知已经改过来了,然后,同样出于认知协调的原因,他会修改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做的事情符合善意这个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