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恩贝董事长胡季强推荐《管理的常识》,强调回归管理本质,提升管理效能,并指出了常见的管理误区。
原文标题:胡季强:这本书我建议管理者人手一册!
原文作者:认识管理
冷月清谈:
怜星夜思:
2、“管理为经营服务”这个观点该如何理解?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判断管理行为是否真正服务于经营目标,而不是“为了管理而管理”?
3、文章提到了“授权不授责”的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责权利的统一?
原文内容
本文摘选自“美好生活·书香中国”杭州站——高质量经营与企业高质量发展主题读书分享会上胡季强先生的分享内容,由机械工业出版社整理发布。
分享人:
胡季强 康恩贝集团董事长
康恩贝集团公司是浙江省知名民营企业,目前核心产业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常识君|有话说
阅读完陈春花教授的《管理的常识》后,我赫然发现自己四十年积累和认知的管理常识有很多是错误的,甚至我过去一些管理的理念、方法、行为也常常有悖于书中提到的管理的基本概念,这也就让我对常识这个命题有了一些反思。
01
为什么要读《管理的常识》
很多管理者因为长期受自己的信息茧房或思维定式的影响,形成了自己所谓的常识,而这些其实常常是一种背离管理基本概念的执念,结果是带着这些错知、错见去做企业的管理工作,在工作中常常会陷入无效甚至是毫无意义的工作。除了会让下属或者自己备受折磨,也消耗掉了企业的宝贵资源,甚至让企业陷入衰败。所以《管理的常识》这本书在第一页上写了一句话——这本书是献给“那些下决心在工作中不再折磨自己和下属的经理人”,我们读了以后可以让自己和下属都少受折磨。
管理既要管又要理,许多管理者的管理其实往往是管而不理。“管理”两个字结合起来可以理解为按照事物本身的规律和道理对事物进行梳理、干预、整合、评估和开发的过程。我们发现在职场中,很多管理者管得多、理得少,造成了许多管理的乱象。
陈春花老师在书中用了很多经典的理论和生动的案例让我们从管理的困局当中抽离出来,真正从常识入手,打通管理的任督二脉,使我们少走弯路,能够实行高效的管理,成为一个真正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陈春花老师的这本《管理的常识》是在2016年重新梳理再版的,从2022年开始她又对这本书做了进一步的完善,除了结构上的优化,还对重要的观点做了进一步的解释。书中新增的一些观点是在这六年时间里,我在春花老师的课上经常听到的,都反映到这本书上去,同时又增加了很多的案例,补充了部分在实践中需要格外重视的要点。所以新版和老版大不一样,你以前读过现在也可以重读。
总体来看《管理的常识》对日常管理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从管理的本质出发,深入阐述了管理、组织、组织结构、领导、决策、计划、控制以及激励等八个基本的概念和相应的常识,举了大量的案例,帮助管理者规避常见的管理陷阱,纠正错误的管理观念,提升管理的手段,从而改善管理的绩效,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共同成长。
我结合书本里面的一些理念列举三个大家都容易陷入的误区:
误区一,把决策和解决问题分开来。春花老师在第五章对决策做了全面的阐述。决策是为了什么?决策是为了执行,决策的重点在于做出决策以后能不能够确保决策真正得到执行,达到你做决策的目的。也就是说简单地做出选择只是完成了决策的过程,而决策本身需要你去解决你要解决的问题。
春花老师提出要在做出决策之前先确定谁来执行这个决策,之后才开始开展决策的过程。但实际上包括我们公司在内的很多企业,在开展并购的时候通常不是先考虑这件事由谁来做,而是先做决定,甚至先把那个企业收购了,然后再考虑谁去负责这个企业的经营管理。
误区二,为管理而管理。管理到底是为什么而存在?春花老师在书中开宗明义地提出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管理与经营是管理者需要具备的两种能力,而不是说经营者以经营为主就不需要管理。经营是选择做正确的事,管理是把事做正确,只有管理与经营相匹配时才能顺利达成组织的目标。但反观我们自己,很多的管理行为并不是出于经营的需要,而是管理者本身自己的需要,结果就是企业的成本增加了,但并没有产生相应的价值。
误区三,授权不授责。春花老师在书中讲到管理是一种分配,所以一定要做好责权利的分配,而且一定要形成责权利的等边三角形。权力必须要承担责任,权力和责任一定要相互匹配。反观我们自己身边的不少企业还存在着一种现象,拥有权力的人不需要承担责任或者承担很少的责任,承担责任的人却没有得到充分的权力。拥有权力的人不少,但需要承担责任的人不多,出了问题,责任主体缺失,这是我们管理的悲哀。
第一,加强对管理常识的认知。春花老师还有一本书叫《认知管理》,这是对一些新理念的最新认知。我们的管理也应该从对管理的常识开始,从改变企业高层、中层、基层管理者对管理的认知开始。
第二,让计划管理首先回归常识。马上要开始制定新一年的经营计划,从下个月起我们将根据书中提出的计划管理的理念、方法制定2025年的计划并全程跟踪。
最后,我想用陈春花老师在序言中引用的德鲁克的一段话作为结尾: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管理的唯一权威就是绩效。让我们也以此共勉,回归常识,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当中找到我们自己的确定性,高效管理,韧性成长。
【新书热销,欢迎选购】
发布人 | 郭倩倩
责任编辑 | 郑琳琳
部门领导 | 宁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