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辛贝神庙与菲莱神庙:埃及之旅的文化瑰宝

探访埃及阿布辛贝和菲莱神庙,了解其历史、搬迁过程及文化意义,感受古埃及文明的魅力。

原文标题:游记 | 埃及自由行记-行程篇(5)-阿布辛贝神庙,爱情、功绩与和平

原文作者:青蛙飞旅

冷月清谈:

本文记录了埃及阿斯旺及阿布辛贝的行程攻略,主要介绍了阿布辛贝神庙和菲莱神庙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搬迁过程。

阿布辛贝神庙是拉美西斯二世为纪念卡迭石战役而建,见证了埃及与赫梯帝国的战争与和平。它最初雕刻在尼罗河边的山腰上,为了避免被阿斯旺大坝淹没,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努力下,神庙被切割搬迁至新址。

菲莱神庙位于菲莱岛,它同样因为阿斯旺大坝的修建而经历了搬迁。这座神庙主要供奉伊西斯女神,是埃及最后一个本土王朝的遗迹,也曾是埃及人和努比亚人的朝圣地。公元537年,拜占庭皇帝下令关闭神庙,标志着古埃及宗教的终结。

前往阿布辛贝的途中,可以看到埃及政府实施的“新谷计划”,旨在将沙漠改造成农田。尽管该计划面临挑战,但仍能看到一些绿地和新兴的城市。

怜星夜思:

1、文章提到了阿布辛贝神庙搬迁,这么浩大的工程,具体是怎么实现的?有没有相关的纪录片可以推荐?
2、新谷计划听起来很宏伟,但文章中提到它实施效果不佳。除了文中提到的原因,还有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个结果?
3、文章提到菲莱神庙的关闭标志着古埃及宗教的终结。古埃及宗教是如何衰落的?除了政治因素,还有哪些原因?

原文内容

图片
点击下方公众号👇关注我们!


后台回复“加群”加入我们讨论群。


往期回顾:

)-





本文是埃及行程篇的第五篇。主要介绍阿斯旺及阿布辛贝沿途行程攻略。前面一周比较忙,拖了许久。其他篇章会陆陆续续补齐的。本文篇幅比较长,可以马下来慢慢看,也可以右上角点“听全文”哦。写文不易,点个“在看”吧!





鲍勃 · 马利,Bob Marley(1945-1981),牙买加歌手,被称为“首位第三世界的流行巨星”。他将牙买加的雷鬼乐传入西方,所以也被称为“雷鬼乐之父”。在埃及经常能看到他的歌迷。我在卢克索看到了在自己摊点上贴他头像的小贩、还有整车贴满他的出租车司机。



图片
Day 9,前往阿布辛贝
图片

到达阿斯旺之后,次日凌晨4点半我们就出发前往阿布辛贝,车程大约4小时。阿布辛贝是埃及最南部的景点,距离埃及-苏丹边界线的直线距离大约只有30公里了。阿斯旺的酒店还是挺贴心的,可以提供24hr早餐,早上4点起来可以领一包早饭在车上吃。


今天主要的景点是阿布辛贝神庙和菲莱神庙,开放时间表如下:

如果不想坐车也可以坐飞机去阿布辛贝。阿布辛贝有一个小机场,每天早上10:30有一班从阿斯旺起飞的飞机,11:15落地,下午2:30返回,中间停留3小时给人浏览。



埃及95%的国土都是沙漠,一路去阿布辛贝的路都非常荒。司机师傅介绍说当地挖了一条运河,将纳赛尔湖的水资源引到撒哈拉沙漠。我后来搜索了一下,这个项目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充满野心的项目,名为“新(河)谷计划”(New Valley Project)或者“托什卡计划”(Toshka Project),是1997年开始实行的。运河修建是为了将水引入纳赛尔湖西北侧的托什卡湖群,用于周围农业灌溉。新谷省(New Valley)名字的由来就是这个计划,这个省占了埃及国土面积的一半,但是几乎全部都是沙漠,也是人口最为稀少的省。


2024年8月25日卫星截图,西北角就是Toshka湖群


然而由于沙漠地带的盐分、地下蓄水层存在以及泥沙对灌溉机的轮式结构造成的技术问题,新谷计划的想法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所以目前仅在2012年完成了先期工程——50公里长的谢赫·扎伊德运河(Sheikh Zayed Canal)。这个名字是不是很熟悉?没错,就是阿联酋国父的名字,他于1971-2004年间6次连任阿联酋总统,阿布扎比最大的清真寺谢赫·扎伊德清真寺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埃及的这条运河是由阿联酋拨款资助的,目前也由阿布扎比发展基金会(ADFD)维护和管理。


1987、2000、2007、2013年托什卡湖群水域面积


托什卡湖群是撒哈拉沙漠里天然洼地,它的蓄水量十分依赖纳赛尔湖的溢流(纳赛尔湖也是阿斯旺大坝拦水形成的人工水库)2002年尼罗河的一次泛滥使其水量充满,但到2012年大部分已经干涸(如下图白线所示)。2020年苏丹发生了史上最大的洪水,导致纳赛尔湖的水位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2021 年,苏丹洪水再次接近创纪录水平,托什卡湖迅速蓄满(如下图)。但从上面2024年的卫星图上看,水域面积又再一次萎缩,已经有几个湖泊接近消失了。


上图是2021年11月30日的卫星图。

(image from :earthobservatory.nasa.gov/)



阿联酋和埃及正努力将沙漠转变为农业项目

(image from:www.aletihad.ae/news/) 

关于埃阿两国的合作英语报道比较少,这是一家阿拉伯语网站,我真的是用阿拉伯语查到的。。。


沿途还是可以看到一些绿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苜蓿等作物,还有香蕉、甘蔗、椰枣等。埃及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进口国,用于制作阿拉伯饼/皮塔饼,Egyptian Bread),每年通过公共和私营部门从国外购买约1000万吨小麦,也是俄乌小麦的最大买家。先前也看到新闻说俄乌冲突使粮价暴涨,埃及可能会闹饥荒,还要向中国学习如何用少量粮食养活这么多人(我觉得有个原因是其他人种跟东亚比太能吃)。所以种植小麦对他们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阿斯旺南下的这条公路基本是一条直路,唯一的分叉就是前往苏丹、阿布辛贝的三岔路口。快接近时,还可以看到一座新城——新托什卡市拔地而起。据说埃及政府正以高薪吸引人才入驻。在这里工作的话,可以得到双倍于其他城市的工资。



另外在网上搜索埃及+绿洲这样的关键词时,还发现了一点彩蛋:





阿布辛贝神庙
- ABU SIMBEL TEMPLE-


阿布辛贝神庙(Abu Simbel Temple),是拉美西斯二世于公元前13世纪在尼罗河边的山腰上雕刻而成,用以纪念卡迭石战役(人类历史上已知的第一场战役),并震慑南部苏丹人(努比亚人)。


司机师傅介绍说,Abu Simbel这个名字来源于带领探险队发现神庙的小男孩。Abu是“父亲”的意思,Simbel是那个小男孩的名字,所以Abu Simbel就是“Simbel,神庙之父”的意思。神庙于1813年被意大利探险家贝尔佐尼发现,这哥们就是挪走拉美西斯二世半身像(原来在卢克索的拉美西姆神庙),放到大英博物馆的那位著名探险家。他在埃及也是探功赫赫,有兴趣可以百度一下这个人。


1840年阿布辛贝手稿,此时入口处的黄沙已被清理


虽然说这座神庙是拉二用于纪念自己在与赫梯帝国对战的卡迭石战役中的英勇领导,但据后世研究,这场战争可能谁都没讨到好。拉二险些被伏击杀死,而赫梯人则是死伤无数。但是拉二坚持宣称自己获得了胜利,只是没有占领城池 :)。之后埃及与赫梯摩擦不断,直到卡迭石战役15年之后,双方才签订和平条约,结束了边境纷争。


是人类历史上已知的第一份国际和平条约,埃及方面把这份条约刻在了卢克索的拉美西姆神庙(Ramesseum)以及卡纳克神庙的阿蒙-拉神殿的墙壁上。第一个破译古埃及文字的法国人商博良最初翻译了象形文字,但直到1858年才确认签订条约的另一方是赫梯人。1906年,雨果·温克勒在原赫梯首都哈图沙(现土耳其博阿兹卡莱)遗址进行发掘,发现了三块楔形书写的卡迭石条约泥板,才与埃及方的历史互为印证。


而事实上这三块板已经是抄写版了。根据泥板上文字的记述,最初的条约被刻在一块银板上,所以这份条约又被称为《永恒条约》或《白银条约》(当时埃及白银比黄金稀有)。如今这块刻着条约的泥板被陈列在伊斯坦布尔的古代东方博物馆,联合国总部的墙上还悬挂着它的大型复制品。



阿布辛贝神庙原先被雕刻在河边悬崖上,1968年,由于埃及建造阿斯旺大坝导致水位升高,为了避免神庙被淹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一项前所未有的救援行动-拯救努比亚古迹国际运动。行动召集了多国专家组成团队,将阿布辛贝神庙进行切割搬移,挪到了距离原址65米高、200米远的新位置。而这一事件也促使了世界遗产名录的诞生。


神庙原址与搬迁地址对比模型,在阿斯旺的努比亚博物馆


阿布辛贝神庙的游客中心会放映搬移现场的影片,看完以后的感想是他们的石头好软啊,竟然用锯子手工都能切割开。。



进入景区有小摆渡车送到神庙,但是不建议花钱乘坐,它只会载一小段,步行大概3分钟的距离。入口两侧是拉美西斯的四个巨型雕像,每尊雕像高约 20 米,均头戴上下埃及双冠。上部有22只狒狒高举双臂向太阳敬拜,下面的文字记录了他和赫梯国王哈图里希三世女儿的婚事,这场联姻奠定了双方的和平。



内部柱厅由八根人形柱组成,人形为奥西里斯神(Osiris),也就是荷鲁斯的父亲、伊西斯的丈夫,被弟弟赛特杀死,又被荷鲁斯或者伊西斯复活,是掌管生育、农业、来世、死亡、复活、生命和植物之神。左边的雕像戴的是上埃及的白冠,右边戴的是双冠。




最尽头是神殿,里面供奉有四位神的雕像,其中当然包括拉美西斯本人。从左到右:普塔(Ptah)、阿蒙·拉(Amun-Re)、拉二自己和拉·霍拉克提(Re-Harakhte)。普塔是一位创世神,另外两个都是太阳神。这三个神都是当时流行的主要神灵。之所以会雕刻不同的太阳神,是因为信仰中心不同。比如阿蒙的信仰中心是底比斯(卢克索),而普塔是孟菲斯。Re-Harakhte是荷鲁斯的一个太阳神形式,又叫“地平线上的荷鲁斯”(Re-Horus of Horizon),意思是是“Land of Light",信仰中心在赫利奥波利斯(Heliopolis)。

每年 10 月 22 日和 2 月 22 日(拉美西斯的生日和加冕日),朝阳的光芒可以两次照进神殿深处,并以拉美西斯为中心。普塔则处于黑暗之中,因为它与亡灵世界有关。


旁边的小神庙是献给女神哈索尔和拉二最爱的妻子奈菲尔塔莉的。这位王后的名字是“最美的女人”。她在拉二还没有即位时就嫁给了他,死时只有36岁。她的墓地在女王谷QV66,也是女王谷最壮观、最精美的墓穴。



在神庙正面,有4座拉美西斯巨像,2座奈菲尔塔利巨像。她的巨像几乎与她丈夫的一样大小,这是非常罕见的,象征着王后的地位和法老对王后的爱。虽然在他长达90岁的一生中有过八名王后、近200名妃子,并生了100多名儿女,但是能有这种殊荣的,也只有第一任妻子奈菲尔塔利。但遗憾的是,也许是因为她死得太早,这座小神庙并没有完工。



柱厅有雕刻着哈索尔、奈菲尔塔利和其他神的方柱。哈索尔长着牛耳,象征养育和保护。最内室的天花板上绘有天文场景,还有秃鹫女神涅赫贝特(Nekhbet,上埃及守护神,上一篇考姆翁布神庙里托勒密十二世加冕的壁画里有她,下埃及是蛇女神)张开翅膀保护奈菲尔塔利的图案。



菲莱神庙
- Philae Temple-


阿布辛贝之后,我们返回阿斯旺,参观菲莱神庙。菲莱是一座岛,需要坐船过去。 和船夫讲价是一件挺头疼的事情,他们很团结地把价格咬死,如果有人降价就会被旁边的人制止。反正你已经买了票,进去了必须得坐船,只能任人宰割。


这里和阿布辛贝神庙一样,也是被整体挪移过的。1902年,英国人建造的阿斯旺低坝,导致神庙被多次淹没。后来60年代开始兴建的阿斯旺大坝使它的境遇雪上加霜。它的搬迁过程也很曲折,从1972年起,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协助下,先在神庙周围修建了一个围堰,将水抽干。然后用摄影测量法进行测量,将神庙拆成40000个小块,再搬迁到距原址500多米的阿吉尔基亚岛上重建。1980年3月,搬迁重建工作才得以完成。



菲莱神庙是一个建筑群,最主要的一座是伊西斯神庙。伊西斯女神(Isis),是奥西里斯的妻子、荷鲁斯的母亲,她收集了自己丈夫被肢解的尸体并最终复活了奥西里斯。她被认为是母性之神、王权保护神、魔法和智慧女神以及天空、宇宙女神。


她的形象一般是抱着荷鲁斯哺乳的女性形象,以及在陵墓中使用的张开翅膀的守护者形象。


伊西斯与荷鲁斯雕像,现存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塞提一世墓里的伊西斯


这座神庙建于公元前380-362年的内克塔内布一世统治时期,这个法老也是埃及最后一个本土王朝——第30王朝的创始人。这座小岛还有许多其他神庙,从法老时期陆陆续续建起,在托勒密时代成为埃及人和努比亚人的朝圣地。然而这一切终止于公元537年,在这一年,当地执政官根据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的命令正式关闭伊西斯神庙。这一事件通常被看作是古埃及宗教的终结。随后基督教时期,伊西斯神庙曾被改为教堂,用以供奉基督教的第一位殉道者圣斯德望。



下图是荷鲁斯和伊西斯的巨型浮雕。这里的荷鲁斯比托勒密时代建造的荷鲁斯神殿里的保存得还要完好一些。




水中拍摄的是图拉真亭,由罗马皇帝图拉真建造。内部浮雕中他被描绘成法老形象。

Isis这个名字有点让人感到恐慌,特别是当它被写在黑色的背景上的时候。:)


埃及行程篇到这里就结束了。后面会写一点文化、美食、酒店的介绍,敬请期待~




图片




一起去旅行
公众号/小红书/知乎:青蛙飞旅


沙漠改造本来就是世界性难题,除了盐碱化和技术问题,我觉得资金投入和后续管理也很重要。新谷计划这么大的项目,需要长期持续的投入和科学的管理才能成功。

宗教的衰落往往伴随着社会的变化。古埃及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在后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也影响了人们的信仰。

我记得以前看过一个纪录片,好像是国家地理还是BBC拍的,讲的就是阿布辛贝神庙搬迁的故事,当时觉得太不可思议了!几千年前的建筑,居然能用现代技术完整地保存下来。

关于阿布辛贝神庙搬迁,我记得看过一个纪录片,好像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拍的,里面详细记录了切割、运输、重组的全过程,非常震撼!可惜名字忘了,得找找看。

我觉得气候变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沙漠地区本来就缺水,如果气候变得更加干旱,或者出现极端天气,都会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

古埃及宗教的衰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觉得跟外来文化的影响也有关系。随着希腊化时代和罗马帝国的到来,新的宗教和文化不断传入埃及,逐渐取代了原有的信仰。

我觉得也跟古埃及宗教自身的特点有关吧?它的神系太复杂了,仪式也很繁琐,对普通人来说不太容易理解和接受,不像基督教那样简单易懂。

搬迁神庙确实是个大工程,据说当时用了好几年时间,把神庙切割成几千块,编号后再一块块组装起来,跟搭积木似的,真是难以想象!强烈建议楼主补充一些搬迁细节,或者放一些纪录片的链接。

我猜可能跟当地居民的参与度也有关系吧?如果当地人没有积极参与到项目中来,或者没有掌握相应的技术,再好的计划也难以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