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你的赛博朋友上线!变现快、门槛低,AI陪伴类应用真的能理解人类情感吗?
原文作者:机器之心
冷月清谈:
怜星夜思:
2、这些 AI 情感伴侣应用会取代真人伴侣吗?
3、从心理角度看,长期使用 AI 情感陪伴类应用有什么潜在风险?
原文内容
据腾讯研究院的报告《2024 大模型十大趋势——走进“机器外脑”时代》,情感智能是 AI 领域的新前沿。人工智能在情绪智能的方向上有着实质性的飞跃,流式语音识别、多模态 AI 和情感计算等领域的突破为 AI 陪伴奠定了技术基础。
据 Ark Invest 测算,由于 LLM 最新进展,消费者娱乐和陪伴的成本每年下降 75%。从 2018 年到 2023 年,AI 陪伴平台的月活跃用户数量增长了 30 倍,从不到 50 万用户增加到大约 1500 万用户。
随着 AI 情感陪伴类应用的快速发展,部分头部产品正成为用户日常生活的核心部分。用户最为青睐的 AI 情感伴侣类应用有哪些?
本篇解读根据 a16z 发布的三期「AI 消费应用 Top 100」报告中上榜应用(a16z 的榜单根据月访问流量和月活用户数分别评选出了 Web 端和移动端受欢迎的 AI 应用),甄选出了 Character AI、Chub.ai、Talkie、Candy.ai、Poly.AI、猫箱、星野等具有代表性的 AI 应用,对其用户使用情况、功能等进行分析,旨在发现AI 情感陪伴类应用们之间存在的共性特征及发展趋势。
01 用户更常用哪些 AI 情感陪伴类应用?它们都有哪些共性特点?
用户最为青睐的 AI 情感伴侣类应用都有哪些?根据 a16z 发布的三期「AI 消费应用 Top 100」报告中上榜应用(a16z 的榜单根据月访问流量和月活用户数分别评选出了 Web 端和移动端受欢迎的 AI 应用),甄选出了 Character AI、Chub.ai、Talkie、Candy.ai、Poly.AI、猫箱、星野等具有代表性的 AI 应用,同时结合国内其他榜单和热度,发现了小冰岛、AiU 社区、「飞船」等国内 AI 应用。
Character AI 不必多说,是熟知的头部 AI 情感伴侣类应用,在 a16z 的最新第三期报告中,Character.AI 在 Web 端和移动端均处于领先地位,分别排名第 2 名、第 10 名。Character.AI 为用户提供高度可自定义的 AI 角色,允许用户根据个人喜好创建或对话具有独特外观、声音和性格的虚拟角色。[4]
图:Character AI 应用界面
除了常规基于文字的对话形式,Character AI 在今年 6 月还推出了语音通话功能,用户可以与人工智能角色进行语音对话。用户可以选择预先制作的声音或社区中其他用户创建的声音进行对话。官方表示,该功能在推出初期吸引了超过 300 万用户的参与,累计通话次数超过 2000 万次。早前,Character AI 还推出了群聊功能。订阅用户可以从平台 1800 万个聊天机器人中选择几个进行群聊。
与其类似的应用,还有由国内大模型创企 MiniMax 推出的 AI 陪伴式角色聊天机器人 Talkie。Talkie 的定位是通过逼真的人工智能聊天互动找到理想的虚拟灵魂伴侣。与 Character AI 类似的是,Talkie 支持用户在平台上自主创建 AI 聊天机器人,用户可以通过调整外貌外形、语音特征、性格爱好等,来深度定制适合自己的 AI 陪聊对象。[5]
Talkie 提供了普通和高保真两种创作模式。普通模式需要用户提供一张样图,而高保真模式则需要用户提供 20-40 张照片,同时用户可以通过添加文字描述来增强形象输出的准确性。
Talkie 最早的原型是一款聊天应用「Gow」,于 2022 年 10 月在国内上线,后下架。随后,MiniMax 在「Gow」的基础之上,推出了其海外版即 Talkie。在 Talkie 在海外市场表现不俗的情况下,MiniMax 在国内市场推出了「星野」,在保留了 Talkie 核心玩法的基础上,针对国内用户的喜好进行了本地化调整。
无论是 Character AI、Talkie,还是上述提到的具有代表性的 AI 应用,AI 陪伴类应用的基本玩法都是依赖于虚拟角色的个性化设定,用户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定制角色形象,包括头像、背景和声音等,从而增强互动的真实感和沉浸感,进一步获得情感支持和陪伴,满足基本的社交需求。从各应用提供的角色来看,多来源于流行的文化产品,如动漫、游戏和名人,易引发用户的情感共鸣。
以 Poly.AI 为例,在其应用的角色排行榜中受欢迎的多为动漫角色。用户可以根据提示为喜爱的动漫或电影角色制作动画。除了角色头像外,还包括角色背景、有特征的详细信息、角色声音等。Poly.AI 背后的公司来自国内在线教育厂商作业帮,是一款出海应用。最早上线之初的定位是一款 AI 语言学习产品,叫做 PolySpeak,主要通过 AI 角色交互帮助用户练习口语。[6]
图:Poly.AI 应用界面
同时,AI 剧情互动和基于角色的扮演也是大部分 AI 陪伴类应用的特点。剧情互动通过预设的情感故事线,引导用户与虚拟角色共同经历情感波动,从而实现情感的共鸣与释放。角色扮演让用户深入体验不同角色的生活,拓展社交边界,满足用户对多元化社交体验的追求。
字节推出的应用「猫箱」,特点即为 AI 剧情互动,沉浸式互动,用户可以创建自定义的 AI 社交角色。「猫箱」的原型是今年 3 月字节上线的基于云雀大模型驱动的 AI 社交 APP 「话炉」(后改名为「猫箱」),「话炉」中故事背景设定广泛,除了在特定场景下与虚拟人物进行互动外,还包含背单词、海龟汤和成语接龙等小游戏。[7]
图:「猫箱」应用界面
「猫箱」的海外版「BagelBell」在上线后获得了 120 万次下载,主要来自印尼、菲律宾、巴西和马来西亚地区。
除了与 AI 虚拟角色进行情感类交流外,AI 陪伴类应用往往还提供类似写作、语言学习等生活、技能等实用性的功能。例如,Character AI 应用内提供了实用性、生活技能等功能,包括学习语言、练习面试、规划旅行行程等;聆心智能的「AiU 社区」(原 AI 乌托邦),提供 AI 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帮助用户缓解情绪等。[8]
图:「AiU 社区」应用界面
此外,还有一类值得关注的 AI 陪伴类应用是未经审查的 AI 伴侣应用。在 a16z 的第二期报告中曾提到了 JanitorAI、Spicychat 和 CrushOn 三款无审查的 AI 伴侣应用。这类应用能够提供更加开放的交流环境来模拟真实的对话,允许用户与 AI 进行更为自由的对话和互动,且不受传统平台上可能存在的限制或审查。[3]
上述提到的典型应用中,Chub.ai、Candy.ai 均属于 NSFW(no safe for work)类。Chub.ai 是个 AI 个性化角色创建与互动平台,偏向于 AI 虚拟角色的互动叙事,在角色情节设定上偏色情。Chub AI 的创始人洛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Character.AI 的政策不允许‘某些操作’(打击色情聊天),这促使他决定创建自己的网站。」Chub.ai 的聊天机器人每个月最低收费 5 美元,其创始人表示,现在该网站的年化收入超过 100 万美元。[9]
与此相似的 Candy.ai 应用,允许用户创建和与可定制的虚拟伴侣互动,主要以 AI 虚拟女友的定位进行市场推广,提供个性化聊天、图像生成、角色扮演场景和语音交互等功能。Candy.ai 包含免费版本,但功能有限,仅包含与 AI 伙伴聊天,发送基本信息等。完整体验则需要付费订阅,包括无限制对话、语音消息、生成图像等功能。[10]
除了上述的基于文字进行交流的常规玩法之外,部分 AI 陪伴类应用还推出了一些新功能、新玩法来吸引用户,如 Character AI 近期推出的语音通话的多模态交互功能,以及此前推出的群聊功能。Talkie 还推出了「抽卡」玩法,用以吸引对动漫、二次元文化感兴趣的目标用户。Talkie 的「抽卡」玩法涉及卡牌收集和交易,在与 A1 角色聊天互动的过程中,用户有机会随机获得各种 CG 卡牌。但用户每天仅能免费抽卡一次,获得更多的抽卡机会则需要付费。[5]
总体来看对比国内和国外的 AI 陪伴类应用,海外的文化环境相比国内更加宽松,因此在对话内容上更为丰富一些,互动尺度相对更自由一点,头部应用的竞争更加差异化。国内则因为在内容监管方面更为严格,应用的同质化情况较多,多以「AI 陪伴」为切入点,向社区、游戏等方向渗透。
一种趋势是向社区内容生态的方向发展。如 MiniMax 的星野,其创始人闫俊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星野是一个内容社区,常规的聊天机器人和陪伴型 AI 都仅限于用户与模型之间的互动,星野则希望用户不仅使用平台提供的 AI 工具创作内容,更能基于这些内容互动起来,从而形成类似于小红书、抖音、B 站等社区的形态。比如,在星野里有很多其他用户的创作,用户在产品中得到的体验不完全来自模型,也来自其他用户的创作。」[11]
图:「星野」应用界面
另一种趋势是追求「超拟人化」的效果。AI 陪伴类应用,也包括 AI 智能体,追求实现「超拟人化」的智能互动,更实时、更灵活、更有情感和人情味。尤其是在情感陪伴类应用中,「超拟人化」的情绪感知和与用户之间的共鸣更为重要。如聆心智能的应用「AiU 社区」,背后的大模型为超拟人大模型 CharacterGLM。据官方介绍,基于该模型的 AI 角色,能呈现出丰富的立体化「人格」,展现角色的态度、性格、观点、语言风格等。通过互动,AI 角色能够记住用户的喜好和信息,实现用户对「角色」的不断「塑造」,同时,AI 角色「学习」和「感受」外部世界。
同样,快手推出的虚拟陪伴类应用「飞船」也在向「超拟人化」靠拢。「飞船」基于快手的快意大模型和可图大模型,用户可以在应用内选择喜欢的智能体,或根据自身的需求通过简单的自定义创建不同的 AI 智能体。应用中的 AI 智能体采用了「超拟人策略」,在沟通模式、聊天内容、情绪反馈、对话逻辑等多方面做到了最大程度向真人靠拢。[12]
图:「飞船」应用界面
02 AI 情感陪伴类应用使用数据表现优异,但「钱途」不明朗
根据 a16z 的报告显示,Character.AI、Poly.AI 的平均每个用户每月分别有 298 次会话和 74 次会话,次数远超 ChatGPT、Poe 等一众 AI 应用。
图:a16z 统计用户使用不同移动端应用的月平均会话数
除了使用频次外,AI 陪伴类应用的人均时长相较于其他 AI 应用也更长。据「AI 产品榜」的数据,今年 7 月,Character.AI 在网站 Web 端的月人均使用时长为 0:14:24,排在全球第 8 位。同样,排位较为靠前的类似应用还有 JanitorAI(0:17:44)和 CrushOn(0:14:05),Janitor AI 的核心功能在于允许用户创作虚构聊天机器人角色,并与这些角色进行自然语言交互;CrushOn 则是 NSFW 类 AI 虚拟伴侣应用。在月人均时长排名前 20 位的应用中,多为 AI 助手、AI 生产力工具等,包括代码、电子邮件、内容检测、客户支持。[13]
在移动端,AI 陪伴类应用的月活和日均使用时长表现更佳。据今年 7 月的 AI 产品榜数据,Character.AI 的月活位列全球总榜第 7 位,2233 万,紧接着是 Talkie,1685 万。在近 3 月日均时长榜中,C.AI、Talkie 占据第 1、2 位,分别为 97.53 分钟 和 86.14 分钟。而 ChatGPT 的时长仅为 9.73 分钟。
尽管 AI 陪伴类应用近期在用户使用数据方面表现不俗,但商业模式和营收模式尚不明晰。AI 陪伴类应用的收入方式主要来自会员订阅,用户通过付费获得更快的响应速度、更多的虚拟角色等。AI 陪伴类应用不同于其他 AI 应用,可以通过广告的模式盈利,通过更多、更快的额外服务或功能,用户并不「买账」。在社交平台 Reddit 的「CharacterAI」社区中,可以看到有用户抱怨付费会员后与免费使用时的体验差不多,没有带来更值的用户体验。
今年 8 月,AI 情感陪伴领域的头部公司 Character.AI 以 25 亿美元的估值被谷歌收购。早在 2023 年,Character.AI 即多次被媒体爆料资金不足。Character.AI 每月在维护服务器方面投入巨资,但网站内上没有广告,唯一的收入来源是用户通过 Character Ai+支付的费用。为控制成本,Character.AI 在今年 7 月初「精简」了聊天机器人的功能,引发了普遍用户的不满。而最终,还是「难逃」被巨头收购的命运。AI 情感陪伴领域的头部公司尚且如此,其他类似应用的营收情况可见一斑。[14]
同时,也有业内观点认为,AI 情感陪伴应用提供的是短期的情绪价值,而非中长期的情绪关系,当下只有 5%的用户会重度使用以对话框交流为主的情感陪伴产品。因此,仅依靠重度用户也难以使产品变现存活。
03 从技术角度来看,长期记忆问题是 AI 情感陪伴类应用的关键瓶颈
多数 AI 陪伴类应用是基于 Meta 发布的 Llama 系列开源大模型,因为 Llama 系列模型性能相对优越,不进行审查,且部分可用于商业用途。但也是因为基于开源模型搭建,这类应用的壁垒不是很高。另一类,则是基于公司自研的大模型。如国外的 Character.AI、国内的 MiniMax 的应用都是基于其自研的大模型。
技术方面,从 AI 情感陪伴类应用的特性和功能来看,主要是利用生成对抗网络(GANs)技术,来生成高质量的内容。GANs 技术通过生成器可以产生对话内容,判别器则评估对话的质量,通过对抗性训练,从而不断提升对话的真实性和流畅性。
同时,随着多模态技术的发展,AI 情感陪伴类应用逐渐发展可以同时处理文本、语音、图像和视频多模态信息。比如,流式语音识别技术,使 AI 能够实时理解和回应用户的语音输入,提升创作效率,将使用户能够更便捷地与 AI 合作完成复杂的创意项目。基于最新的 AI 模型如 GPT-4o、Claude 3 和 Gemini 1.5 Pro 等,大模型流式语音识别的响应时间已缩短至 200-300 毫秒,情感识别准确率可达 80-90%。
此外,实时情感分析、自适应学习、情感计算等技术也为 AI 情感陪伴类应用变得更加有「人情味」奠定了基础。基于实时情感分析和自适应学习技术,AI 将能够更准确、高效地理解用户的情绪状态。通过情感计算技术,创建能够识别、理解、模仿和响应人类情感的系统,能更好地识别用户地情感,生成情感文本,从而更自然地进行交互。同样,多模态情感计算技术的发展,可以进一步打通多种感官,通过结合视觉(如表情)、语音(如语调)、文本等多种感知方式来更全面地理解人类的情感状态。
目前,AI 情感陪伴类应用也存在缺陷......
订阅机器之心PRO会员通讯👇,查看完整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