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段时间,关于便利外国人来华支付的消息特别多,央行也发布了《外籍来华人员支付指南》。和银行的朋友聊天,这似乎也是他们近期的工作重心之一。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在支付领域围绕外国人来华肯定还要有很多举措出台。
很多年前,专家们就在预言「无现金社会」即将到来,事实证明的确如此,只不过实现的路径似乎大相径庭。欧美等国家的无现金社会,基本上是依靠银行卡——准确点说是信用卡的普及;而国内则是依靠二维码来实现的。这也造成了今天国内外在支付习惯上的差异。
尽管央行的指南里,提到了多种支付方式和手段,包括 POS 机刷卡、现金支付乃至数字人民币,但是明眼人都知道,最有效的无外乎是微信、支付宝这两家支持绑定外卡。毕竟大街小巷的商贩只认二维码,现金估计都没办法找零……
在本文中,蓝翼试图梳理下这两种支付技术路线的产生,以及各自的特色。一点浅见,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刷卡和二维码的优劣
刷卡和二维码的优劣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的 Diners Club International 成立,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张信用卡,用于在餐厅和旅馆等地方支付账单,此后刷卡成为一种全球流行的支付方式。银行和卡组织也不断把新技术应用于卡片,比如更加安全的芯片、无接触刷卡,手机 NFC 刷卡等等。
而 2005 年以后: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手机相机的发展,手机应用开始支持扫描二维码;2010 年以后,随着移动支付的兴起,二维码开始广泛用于移动支付领域。
蓝翼认为,这两者各有它们的优势:
-
刷卡优势:接受范围广。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得益于 Visa、万事达卡等卡组织过去多年来的推广,信用卡是目前全球应用最广的支付方式。而且作为一个产品,对应的服务和回馈体系也更加成熟啦。
-
二维码优势:二维码支付更加灵活,理论上支持包括信用卡在内的各种账户交易,而且对于小商家来说成本低廉,特别适用于移动支付和线下小额交易,对于线下零售和小商户更具吸引力。此外由于不必暴露卡号和密码等信息,也更加安全。
注意蓝翼这里比较的是刷卡支付和二维码支付,而不是信用卡 vs 二维码,因为这两者并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信用卡的本质是实名下的个人征信账户,承载它的可以是一张卡片,也可以是一个扫码/被扫行为。
但是在出门的时候,是选择带着手机还是带着卡片——这就涉及消费习惯的问题了。
路线背后的深层原因
路线背后的深层原因
这部分,蓝翼认为需要从历史和商业模式两个维度来分析:
首先来看历史。信用卡在国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 50 年代,人们刷卡消费的习惯是从零培养起来的。相应的,商户端的 POS 机等基础设施也建设的比较完备。大家知道,习惯和渠道,这二者一旦建立起来,就很难改变,这也是为什么即使 iPhone 推出 Apple Pay 之后,也没有改变海外人们刷卡消费的习惯,更遑论二维码这些了。卡组织和银行,也更愿意在实体卡上面去做技术的创新。
反观国内,中国最早的信用卡诞生于 1985 年,而且当时是还是稀罕物,一般人办不下来;信用卡真正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应该是 2000 年以后。就在银行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智能手机出现了;并且随着运营商的提速降费政策,君不见 2010 年 3G 才刚刚推向市场,到了 2020 年 5G 就已经快速普及。这也成就了微信、支付宝两个国民级应用,一个依靠春晚红包、一个依托线上缴费和淘系购物,打通了大众支付需求的最后一公里。
可以说国内很多人,跳过了刷实体卡的阶段,直接进入了二维码支付,中小商户也是如此,从现金直接跳入二维码。这种趋势又反过来影响到了高端商场、银行,不得不改造自己原有的设施,去迎合这股二维码带来的全民快捷支付风潮。
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差异则是,来自信用卡支付市场的商业模式。与国内相比,国外普遍是银行-清算网络之间分配利润,甚至美国运通亲自下场又当银行又当清算网络。这不仅让银行有足够的利润去打造信用卡的权益,从而维护客户;既能提高新增持卡人的忠诚度,也能维持已有持卡人的热情。
到了二维码支付市场之后,这种情况也延续到了新兴平台,但是这种商业模式就会有三家分润:银行、卡组织和二维码支付平台。国内跳过了一层卡组织,但是国外则无法跳过——蓝翼看了一看,以 Paypal 为首的二维码支付还向商家收着费呢,难怪大家不用二维码,继续刷卡……
而国内的情况则是,银行为了获取市场,很多时候「倒贴」打造所谓的神卡,商业模式并不持久;甚至很多时候在学互联网的「流量思维」,先获客再考虑盈利,频繁迭代产品甩包袱。这些都导致持卡人的忠诚度不高,遇到更擅长流量运营的互联网巨头,更是被打的一败涂地。
非此即彼?还是融合?
非此即彼?还是融合?
蓝翼认为,二维码在出现之初,解决了当时信用卡的不少问题,比如安全性。蓝翼还记得在 2015 年的时候,和朋友聊起信用卡盗刷这件事情,卡组织负责盗刷的朋友往往一个头两个大。
比如到东南亚旅游归来之后,有经验的朋友往往要换一张磁条卡,或者干脆把境外功能锁住,要用的时候再打开,很是不方便。后来支付宝、微信在海外拓展的时候,大家的共识是如果能出示二维码,就不刷卡——是不是很有意思?
直到最近几年,由于升级了芯片卡,盗刷的情况才有所好转;不过我国规定 2015 年 1 月 1 日后,银行只发芯片借记卡,而且银联也把双币信用卡的改版停了,这也是很多双币信用卡在 2015 年以后就一成不变的原因咯。
从国内的经验来看,二维码和信用卡目前已经实现了微妙的平衡,且有某种互补的趋势。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支持信用卡绑定,而自身作为一个资金通道。
这样的好处是,支付宝、微信这些网络平台有动力去部署线下的支付场景,无形中拓展了银行传统 POS 刷卡终端的局限,也拓展了信用卡消费的覆盖面。而且依靠实名认证,支付宝的资损率都是百万分之一到千万分之几的水平;而且微信也是这样,比起传统的信用卡而言要低上太多太多。
蓝翼认为如果能够再进一步,在银行、卡组织(清算机构)、网络快捷支付平台和商家之间,形成新的商业模式;让银行能够在每一笔刷卡消费中获得更多的收益,再把这笔收益用于用户回馈,这可能是一个不错的方向。
简而言之,就是银行负责审核并开设信用卡账户、以及联合卡组织来运营权益;网络平台/渠道负责拓展消费场景,提升支付过程的用户/商家体验,岂不是双赢?毕竟基于实名账户,无论是二维码还是刷卡,支付形态已经不是重点,大家要的不过是客户/用户/流量罢了。
但是这有个「坑点」:央行和银监会所规定的刷卡手续费上限实在是太低了,以至于许多银行在去年纷纷调整了「积分 : 里程」费率。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蓝翼斗胆提议:把手续费费率交给银行,根据市场调节,比如 LPR 的做法就是一个先例。
结语
结语
最近媒体喜欢讨论「为什么年轻人不爱信用卡了」,蓝翼觉得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类似为什么老外不用二维码支付?人们总是在现有的环境下,选择最便利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国内智能手机一码走天下,而且花呗等产品手机点击下就可以开户,为什么要经历银行严格的审查,还要线下三亲见才能拿到一张平时都没地儿放的卡片,折腾完绑卡消费,最后出门购物还是要扫码?
而同样不可忽略的是,很多年轻人的第一张信用卡,都是在出国旅游、留学的时候办理的,为什么?因为有需求,出国刷卡最方便。和老外来华最方便的是搞定外卡怎么绑定支付宝、微信一个道理。所以与其问年轻人为什么不爱信用卡,不如想想在快捷支付一统江湖的国内市场,银行能在信用卡权益上作出怎样的创新(PS:卡面创新不算哦
One more thing
One more thing
说回来,此次央行牵头推送外国人来华支付后,支付宝、腾讯支付终于可以按照卡组织绑定外卡了,蓝翼认为解决外籍人士来华支付痛点,其它都是点缀,这两家支持绑定外卡才是关键。
恰好有朋友也亲测了下,在微信支付上绑卡(必须要外卡,国内发行的美元卡亲测不能用,支付宝同理)
可以看到,以微信支付为例:支付方式多了一个卡组织的图标。然后即可选择卡组织绑定的国际卡充值,手续费为 3%,值得一提的是:微信支付对于手机充值不收手续费。
不少手里有外卡的朋友已经跃跃欲试,不知道这是不是个漏洞,未来支付宝和微信会不会堵上中国人持有的外卡绑卡呢?毕竟实名的前提下,验证起来并不麻烦。
因文中包含产品/活动信息,根据平台规范要求,增加「广告」标识
-
推荐阅读:
-
上篇文章:
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