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谷杯2025人工智能大赛初赛落幕:高精尖项目齐聚紫金港,赋能AI产业创新

云谷杯2025 AI大赛初赛落幕,30个高水平项目晋级复赛,聚焦实体经济与国际化人才。

原文标题:初赛鸣金,精英集结 | 云谷杯·2025 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创业大赛初赛顺利举行

原文作者:AI前线

冷月清谈:

11月7日,云谷杯·2025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创业大赛初赛线上成功举行。经过激烈角逐,30个高水平AI创新项目从百余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成功晋级复赛。这些入围项目展现出高度的专业性与国际化,其中博士项目占比80%,86.7%具有海外学历或工作经验,且广泛覆盖生物医药、新材料、芯片研发、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充分体现了AI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潜力。

大赛由杭州紫金港科技城管委会等单位联合主办,InfoQ极客传媒承办,旨在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本届赛事全面升级,更聚焦技术实战与项目落地。紫金港科技城为获奖项目提供丰厚资金、人才扶持及算力/模型券等全方位政策,构建了优质的AI产业生态。InfoQ则通过导师辅导、社区专区等方式,助力项目成长与资源对接。

接下来,大赛将进入复赛阶段,30强项目将角逐10个决赛席位。

怜星夜思:

1、云谷杯2025人工智能应用大赛初赛选出了好多AI项目,覆盖面还挺广的。但大家觉得,这些看起来很酷的AI创新成果,在实际推向市场或者在传统实体经济里应用的时候,最可能遇到哪些坑或者说最大的挑战会是什么呢?是技术成熟度、市场接受度还是别的什么?
2、文章提到紫金港科技城提供了各种政策、补贴、算力券什么的来支持AI项目落地。想问问懂行的朋友们,对于一个初创AI团队来说,这种区域性的政策支持和生态环境,到底能起到多大的助推作用?有没有类似经验或观察可以分享下?
3、这次入围项目里,博士和海外背景的人才占比特别高,文章也提到了。大家觉得,在当前AI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为什么这种'国际化视野'或者说'海外经验'对AI创新项目来说,会显得格外重要?它到底带来了哪些独特优势是国内背景的团队可能相对欠缺的?

原文内容

作者 | 王玮

聚 AI 之才,解应用之题,落创新之地!11 月 7 日,决战紫金之巅——云谷杯・2025 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创业大赛初赛在线上成功举行。

本届初赛共有 100 余个项目展开激烈角逐,在初筛阶段,大赛邀请了来自产业以及创投机构的 5 位专家担任评审,专家们从“产品实现完整性”“创新性”“商业价值”“技术前瞻性”4 个维度进行综合评分,最终决出 30 个项目进入复赛路演环节。入围项目呈现出高度的专业性与国际化:博士项目占比 80%,其中海外学历及海外工作经验 26 个,占比 86.7%,其中 C9 联盟高校项目 10 个(浙大系项目 4 个),占比 33.3%。全面展示了 AI 在生物医药、新材料、芯片研发、智能制造等多个前沿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创新潜力。

多方聚力,共筑 AI 赛事新高地

决战紫金之巅——云谷杯・2025 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创业大赛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管理委员会、杭州市委人才办、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政府、西湖区委人才办等指导下,由杭州紫金港科技城管理委员会、杭州西湖云创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InfoQ 极客传媒承办。

作为西湖区重点打造的赛事之一,大赛以“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新质生产力”为定位,以“AI 紫金,智汇云谷”为主题,围绕人工智能应用创新、“AI+”产业融合两个方向进行比赛,旨在搭建科技成果展示与转化平台,加速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赛事升级,打造人才汇聚新引擎

“决战紫金之巅”系列赛事自 2023 年启动以来,已连续三届举办,逐步成长为具有区域影响力与专业公信力的 AI 应用创新竞技场。本届赛事在赛制设计、评审机制与人才选拔标准上全面升级,更加聚焦技术实战能力与项目落地潜力,力求在海量报名项目中精准识别真正具备前沿性与产业化可能的 AI 创新成果。从参赛项目来看,覆盖领域广泛、创新亮点突出,从 AI 生物智药平台到数据安全综合治理平台,从 AI 驱动的航空航天超材料到 AI+ 纳米囊泡,充分体现出人工智能技术与多行业深度融合的广阔前景。

本届赛事人才结构持续优化,具有海外教育背景或国际科研经历的高层次人才占比明显提升,展现出更强的国际化视野与技术整合能力,形成了“强技术 + 强应用”并重的人才结构。同时,评审团队由来自顶尖高校的教授、头部投资机构合伙人、产业前沿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确保评分过程兼具技术视野、商业判断与实操导向,真正实现“选才识才、以赛引才”。通过对项目能力、团队素质与技术落地性的多维度评估,本届赛事正不断推动 AI 创新项目从概念走向成果、从科研走向应用,成为发现未来科技中坚力量的重要平台。

政策赋能,为 AI 项目落地保驾护航

本届大赛不仅设有丰厚奖金,还与紫金港科技城的人才与产业政策深度联动,构建“奖励 + 落地 + 扶持”三位一体的支持体系。获奖项目在一年内落地的,可按类别获得最高三年 500 万元的资金补贴,并同步推荐申报“西湖英才”“紫金港 3.0”等人才项目,加速从技术成果到产业价值的转化进程。

作为“中国云谷”核心承载区,紫金港科技城正加快建设“人才引进高地、模型策源高地、场景应用高地”,已形成以阿里云全球总部为龙头的 AI 产业集群,全区人工智能核心产业 2024 年营收突破 1041.3 亿元。大赛联合落地于此的国家级 AI 开源社区魔搭社区(ModelScope),将开源生态资源与人才培育机制注入赛道,进一步提升参赛项目的技术落地能力与开发者连接效率。依托“紫金十条”专项资金、140 亿元产业基金、“算力券”“模型券”等政策工具,紫金港科技城正持续打造 AI 项目落地与成长的优质生态系统。

媒体力量,为创新成果插上腾飞之翼

作为本次大赛的承办方,InfoQ 极客传媒依托自身深耕技术媒体与开发者生态多年的优势,全面赋能赛事运营与项目成长路径。InfoQ 不仅是中国领先的技术内容平台,还长期运营包括 QCon 全球软件开发大会、TGO 鲲鹏会、模力工场 AGICamp 在内的多个高粘性、高专业度的技术社群,覆盖数百万开发者、架构师与科技创业者。

本次大赛期间,InfoQ 旗下 AGICamp 平台设立专属赛事模块,初赛晋级的 30 强项目将入驻专区,参与大众评审环节,助力项目触达更多潜在资源与合作机会。同时,InfoQ 还将为入围项目匹配创业导师资源,围绕商业计划书优化、融资路径梳理、技术路线验证、企业成长规划等关键主题,开展线上直播辅导,帮助选手提升项目展示力与实战能力,在冲刺决赛阶段脱颖而出。

借助 InfoQ 的平台影响力与圈层渗透力,赛事将更精准地连接技术、资本与产业资源,让真正具备潜力的 AI 项目不仅“赛得好”,更“走得远”。

接下来,大赛将进入更加精彩的复赛阶段。复赛计划以线上路演形式展开,并引入大众评审机制,共同从这 30 个入围项目中,决选出 10 强席位,晋级最终的巅峰对决,评选出 10 个获奖项目,其中一等奖 1 个,二等奖 2 个,三等奖 3 个,优胜奖 4 个。赛事详情将另行通知,让我们共同期待所有项目的精彩表现!

我作为一名早期创业者,觉得这种支持超级有用的!当初我们刚起步,办公租金、人才招聘都是大头,科技城的政策能帮我们省下不少钱,可以把更多资金投入研发。而且,这种地方会定期组织一些路演、对接会,把创业公司和投资机构、大企业拉到一起,我们这种新人很容易就能接触到平时很难见到的资源。万一技术遇到点瓶颈,旁边说不定就有高校或者大厂的技术牛人能请教。这种“圈子”效应,对创业真的太重要了。

回答关于AI创新中国际化人才重要性的问题:AI作为全球前沿科技,其理论基础、算法模型和应用范式更新迭代极快,且往往发源于国际顶级实验室和社区。具有海外教育或科研背景的人才,通常能更早、更直接地接触到这些最前沿的知识体系和研究范式,带来更广阔的全球视野,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需求与文化差异,这对于AI产品的全球化拓展和跨文化适应性至关重要。此外,他们往往具备更强的跨学科协作能力和英文沟通能力,这在全球化的AI研发团队中是不可或缺的优势。

话说回来,政策支持固然好,但“打铁还需自身硬”。很多政策是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一个项目要是本身技术没护城河,商业模式也模糊,再多政策扶持也可能只是延缓死亡。当然,对于有潜力的项目,这些政策能让他们跑得更快,少走弯路。但不能过度依赖政策,最终还是要看项目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毕竟,补贴总有结束的一天,自己的造血能力才是长久之计。

我个人觉得最终还是成本和实际收益的平衡问题。很多AI应用看起来美好,但前期投入巨大,包括研发、数据标注、算力租赁等等,而短期内很难看到显著的商业回报,尤其是在传统行业。客户不是不愿意用AI,而是不愿意为“不确定且高昂”的AI买单。所以,找到能产生真实、可量化价值的刚需应用,并控制成本,才是成功的关键。

哈哈,我觉得主要是因为“高大上”呗!开个玩笑。不过认真说,这帮“海归博士”们,除了专业知识硬,可能还自带一种“不破不立”的劲头,敢于挑战现有框架。而且他们见过世面,思路更开阔,不会局限于国内的某个小圈子。你想啊,AI这种东西,玩的就是前沿和创新,当然得找那些“见过大场面”的人才能做出点真正牛的东西来。毕竟,创新无国界嘛!

我觉得最大的坑就是“AI幻觉”。项目方觉得自己的AI无所不能,投资人觉得投了AI就能躺着赚钱,结果一落地,用户说这玩意儿还不如我用Excel手算呢!期望管理和实际效果的差距,是压垮AI应用落产的最后一颗稻草。有时候技术再牛,解决了伪需求也没用,或者成本高到没人愿意用。

我觉得国际化背景的人才,除了技术知识更新快,还有一点很重要:他们通常习惯了开源协作和全球社区交流的模式。AI这玩意儿,闭门造车是肯定不行的,很多顶尖的技术突破都是在国际社区里讨论、碰撞出来的。拥有这种背景的人,自带“接入全球AI网络”的属性,能更快地吸收消化最新的研究成果,也更容易将自家项目推向国际舞台。另外,在一些跨国合作或者吸引全球投资的时候,这绝对是加分项。

回答关于紫金港科技城AI生态支持的问题: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集中的政策扶持和生态构建,对于初创AI团队的意义是十分巨大的。首先,资金补贴和人才项目推荐直接缓解了初创企业最紧迫的资金压力和人才吸引难题。其次,算力券、模型券等“生产要素”的支持,有效降低了AI研发的门槛和成本。更重要的是,在特定区域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无论是技术交流、人才互通还是上下游合作,都能产生协同效应,加速技术迭代和商业模式的验证。这种集成化的、管家式的服务,远比单一补贴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