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繁荣研讨会:解码深圳创新发展之路

11月7日深圳将举办“城市繁荣”研讨会,探讨深圳创新实践并分享《创新无限:深圳奇迹启示录》。

原文标题:重磅预告|相约11月7日:“城市何以繁荣”研讨会暨《创新无限:深圳奇迹启示录》分享会欢迎报名!

原文作者:认识管理

冷月清谈:

本次研讨会将于2025年11月7日在深圳湾科技生态园举行,聚焦“城市何以繁荣”这一核心议题,并同步举办《创新无限:深圳奇迹启示录》分享会。活动将深入剖析深圳这座城市从边陲小镇崛起为国际化创新之都的独特发展路径,将其视为全球格局深刻变革下,中国探索城市繁荣的宝贵案例。研讨会将邀请《创新无限:深圳奇迹启示录》作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陈宪,以及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常务副院长郭万达、深圳市委原副秘书长乐正等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深圳如何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驱动下,成功构建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并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怜星夜思:

1、文章里提到深圳通过“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实现了繁荣。大家觉得这三者中哪一项是深圳快速崛起的决定性因素?或者说,有没有哪个要素,是缺了它深圳就不是现在这样的?
2、深圳的成功被称为“中国方案”和“深圳启示”,你们觉得这种模式在当下的中国,或者其他发展中国家,有多大的可复制性?哪些方面可能很难被其他城市学去?
3、文章提到深圳通过创新实现了“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大家对“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这个词有什么理解?在深圳的语境下,它不仅仅是经济增长,可能还包括哪些方面?

原文内容


“城市何以繁荣”研讨会

暨《创新无限:深圳奇迹启示录》分享会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其繁荣的动力源泉何在?在全球格局深刻变革的今日,这一问题愈发引人深思。深圳,这座从边陲小镇崛起为国际化创新之都的奇迹,以其波澜壮阔的发展实践,为这一问题提供了具有价值的“中国方案”与“深圳启示”。


2025年11月7日,“城市何以繁荣”研讨会暨《创新无限:深圳奇迹启示录》分享会即将在深圳湾科技生态园举办。本次活动将邀请《创新无限:深圳奇迹启示录》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宪,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常务副院长、研究员郭万达,深圳市委原副秘书长、南方科技大学教授乐正,探讨深圳如何通过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构建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活动时间

2025年11月7日(周五)

14:30-16:30


活动地点

深圳湾科技生态园8栋4楼报告厅


承办单位

深圳书城南山城实业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

深圳湾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交通大学深圳研究院(深圳行业研究院)

机械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扫码报名·



作为一个研究城市发展的,我认为深圳模式的制度创新部分,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是很难完全复制的。其作为经济特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和政策先行先试权,这是特定历史时期和政治背景下的产物。但其在营商环境优化、人才吸引政策、产业链集群建设方面的经验,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

《创新无限:深圳奇迹启示录》的分享会主题是“城市何以繁荣”。对于“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我理解它至少包含经济、社会与环境三个维度。经济方面,不再是粗放式增长,而是注重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社会方面,要关注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市民幸福感,减少贫富差距;环境方面,则要重视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深圳现在就在努力这方面嘛,比如绿化覆盖率、公园数量都挺厉害的。

要我说,是产业创新吧。深圳能发展起来,靠的是实实在在的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光有制度,没有能转化成生产力的产业,那也只是空中楼阁。从代工到自主创新,一步步走过来,才有了华为腾讯大疆这些名片。

我觉得这词儿挺宏大的,听着就高大上。在深圳的话,除了钱赚得多,肯定还得包括我们能呼吸到干净的空气吧?上下班不那么堵心也是一种高质量。还有,普通年轻人是不是还能留下来,买得起房,而不是只有少数人能享受发展成果,这也很重要。不然光富了少数人,对大多数市民来说,可能感受不到什么“可持续高质量”了。

我觉得制度创新是基石吧。毕竟设立经济特区,赋予它很多政策上的先行先试权,这在当时其他城市是不可想象的。有了制度上的突破,后面科技和产业创新才有了肥沃的土壤去生根发芽,不然再好的点子也施展不开啊。

简单点说,就是挣钱要挣得漂亮,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未来发展潜力为代价。对深圳来说,可能意味着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的转变。具体点讲,就是除了高GDP,还得有创新氛围浓厚、人才愿意来、文化软实力强、城市治理水平高、市民生活舒适度高等多维度的提升。这比单纯盯着经济数据可难多了。

楼上两位都说得对,但我觉得最关键的是一种“敢闯敢试”的精神,这玩意儿是内生动力,不是单纯的制度或产业。有了这种精神,才能在制度的框架内去探索,在产业转型中去冒险。这个劲儿要是没了,深圳再好条件也白搭。可以理解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基因吧。

我觉得一部分还是可以复制的,比如深圳那种对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敢于引进外资和技术的决心。但是,那种“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的初始条件,还有改革开放初期那种对新鲜事物极度渴望的社会氛围,确实是可遇不可求的了。简单说,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其他地方能复制个20%就了不起了。

要我说,根本没法复制!全国只有一个深圳,当年多少城市想学,哪有学成的?地理位置、中央的支持、香港的带动,这些都是独一无二的。其他地方学学深圳对人才的重视、政府服务效能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就不错了,别想原样照搬了,会水土不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