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经典进校园:人大商学院深度解读德鲁克领导力与创新

“管理经典进校园”活动在人大商学院举办,聚焦德鲁克领导力与创新思想,汇聚专家与企业家探讨其在变局中的实践意义,旨在推动管理教育知行合一。

原文标题:机械工业出版社&人大商学院高管教育中心“管理经典进校园”活动圆满举办

原文作者:认识管理

冷月清谈:

机械工业出版社发起的“管理经典进校园”系列活动,旨在将经典管理理论与高校教育深度融合,帮助学生构建扎实知识体系与科学决策能力。作为该活动的第六站,本次活动联合人大商学院高管教育中心、《定位人》于10月29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成功举行。活动以“回归管理本源:德鲁克思想中的领导力与创新”为主题,特邀纪念德鲁克翻译基金联合发起人康至军、《德鲁克论管理》译者,乡村基集团创始人李红,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刘刚等嘉宾,共同探讨了彼得·德鲁克管理智慧在当前商业环境中的现实意义与实践路径。

主题演讲环节,康至军聚焦“德鲁克的领导力实践智慧”,阐述了从“正确地做事”到“做好正确的事”的进阶路径,强调领导力的核心在于“贡献意识”与“勇于取舍”,引导管理者思考“我应该做什么”。李红结合乡村基集团的发展实践,分享了如何将德鲁克管理理念——特别是使命驱动、顾客中心与组织激活——内化为企业行动指南,实现从“做事”到“做有意义的事”的文化构建。刘刚教授则系统梳理了德鲁克关于使命、创新、自省与领导力的核心观点,指出管理的本质在于“行”而非“知”,强调企业在不确定环境中应回归根本、坚守使命。

圆桌讨论环节,嘉宾们围绕“人才激活”、“战略定力”与“本土实践”等议题,与现场观众就企业管理实际问题进行了深度交流。活动最后总结,德鲁克思想的落地需要系统性地推进机制设计、文化塑造与领导力发展。此次活动不仅搭建了理论与实践交流的平台,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管理教育从“知”到“行”的深化,助力新一代管理者学以致用,为中国管理实践的创新与升级贡献力量。

怜星夜思:

1、文章里提到了德鲁克的思想,现在互联网时代变化这么快,大家觉得德鲁克几十年前的这些管理理论,到底在现代企业里还管不管用?或者说,哪些部分是永恒的,哪些又需要与时俱进地调整呢?
2、文中强调了管理要从“知”到“行”。大家在实际工作中,有没有碰到过那些“道理都懂,但就是做不到”的情况?这种理论与实践的鸿沟,你们觉得主要原因在哪,又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跨越它呢?
3、康至军老师提到了领导力核心在于“贡献意识”和“勇于取舍”。大家在团队或者公司里,是怎么理解和实践“贡献意识”的?在做决策时,“勇于取舍”对个人和团队又意味着什么,有没有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取舍经历?

原文内容




在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系统化的管理思想是企业持续成长的基石,也是管理者应对复杂决策的关键。高校作为未来商业领袖的摇篮,肩负着为学生夯实管理认知、培养科学决策能力的重要使命。


“管理经典进校园”系列活动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发起,旨在推动经典管理理论与高校教育的深度融合。活动已先后走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多所高校,通过系统解读管理学精髓,帮助学生构建扎实的知识体系与逻辑思维,获得师生和管理界的广泛好评。





本场活动是这一传承之旅第六站,人大商学院高管教育中心


如何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是每一位管理者必须面对的核心课题。彼得·德鲁克的管理思想,恰恰为这一命题提供了根本性的指引。他所强调的“领导力”与“创新”,不仅是组织持续成长的动力源泉,更是回归管理本心的关键所在。


在此背景下,10月29日,由机械工业出版社联合人大商学院高管教育中心、《定位人》共同主办的“管理经典进校园”活动,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成功举行。活动特邀纪念德鲁克翻译基金联合发起人,《德鲁克论管理》译者康至军乡村基集团创始人、中国烹饪协会快餐专业委员会主席李红管理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刘刚、先锋媒体人袁希同台对话,回归管理本源:德鲁克思想中的领导力与创新为主题,共同探讨了德鲁克管理智慧在当代组织中的现实意义与实践路径,为与会者带来一场思想与实践交融的深度交流。








德鲁克翻译基金联合发起人,《德鲁克论管理》译者康至军围绕德鲁克的领导力实践智慧,阐述了从正确地做事做好正确的事的领导力进阶路径。他强调领导力的核心在于贡献意识勇于取舍,并引导观众思考我应该做什么,而非我想做什么


乡村基集团创始人、中国烹饪协会快餐专业委员会主席李红结合乡村基集团的发展实践,深入分享如何将德鲁克管理理念内化为企业的行动指南她以三个石匠的故事为例,阐释了企业如何通过使命驱动、顾客中心与组织激活,实现从做事做有意义的事的文化构建。



管理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刘刚教授德鲁克论管理的本质:在变局中守住根本为题,系统梳理了德鲁克关于使命、创新、自省与领导力的核心观点。他指出,管理的本质不在于而在于,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企业更应回归根本、坚守使命。




圆桌讨论环节,现场互动气氛热烈。在主持人袁希的引导下,康至军、李红、刘刚三位嘉宾围绕“人才激活”、“战略定力”与“本土实践”等议题,与现场观众提出的诸多企业管理实际问题展开了深度交流德鲁克思想的核心在于“激发人的善意与潜能”,而企业要真正将这一理念落地,必须在机制设计、文化塑造与领导力发展上进行系统性的推进。








2025


管理经典进校园

正如德鲁克所言:“管理不仅是一门学科,还是一种文化、一种使命。”本次“管理经典进校园”活动,不仅搭建了与经典对话、与企业实践者交流的平台,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管理教育从“知”到“行”的深化与升华。


未来,机械工业出版社将继续携手高校与业界,将经典管理智慧转化为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法,助力新一代管理者学以致用,为中国管理实践的创新与升级贡献坚实力量。




-End-


发布人 |郝雨辰  责任编辑 |郑琳琳  部门领导 |宁姗

“贡献意识”嘛,我觉得就是别老想着自己这一亩三分地,多看看怎么能让整个“麦田”长得更好。“勇于取舍”就更难了。之前我手头同时有几个项目,都想做好。结果时间精力有限,哪个都没做好。后来领导帮我分析,必须砍掉一个优先级较低的项目,把所有精力集中到最重要的那个。当时确实觉得有点不甘心,但后来发现集中精力带来的效果是远超预期的。所以,“取舍”某种程度上就是放弃“所有都想要”的幻想,专注于“最重要”的部分。

这个深有体会。我们公司之前推了一个新的流程,理论上能极大提升效率,培训的时候大家也觉得没问题。结果上线后阻力重重,很多同事还是习惯老办法。我觉得核心问题还是出在“人”身上。一方面是没看到新方法带来的具体好处,觉得跟自己没太大关系;另一方面是改变需要付出学习成本和不适应感。所以,我觉得要解决这种鸿沟,光靠“知”不行,还得有强有力的“推手”。比如,高层领导的坚定支持和带头作用、清晰的奖励机制鼓励新行为、以及持续的辅导和沟通,帮大家度过学习曲线。另外,允许小范围试错,从试点开始,用成功案例去影响更多人,而不是“一刀切”。

哎,这个“知易行难”的问题太普遍了。我认为主要原因有几个:首先是认知偏差,很多人以为“知道”就等于“理解”了,但理解的深度还不够,没看到理论背后的逻辑和适用场景。其次是“情境依赖”,理论往往是普适性的,但在具体实践中,每个企业的文化、人员、资源都不同,生搬硬套肯定不行。最后,也是最难的,是“习惯的力量”和“惰性”,改变既有模式和行为是反人性的,需要极大的毅力。要跨越这个鸿沟,我觉得除了文中说的“从知到行”的深化,还需要:1. 刻意练习,小步快跑,及时复盘。2. 寻找榜样和导师,看别人怎么做的。3. 建立反馈机制,让“行”有明确的衡量和改进。

说到德鲁克思想在现在企业里的适用性,我觉得他的很多核心理念仍然是管理学的基石。比如他强调的“以使命为导向”、“顾客是企业存在的唯一目的”、“知识工作者的管理”等等,这些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就像文里提到的“回归管理本源”,本质上就是让企业看清自己为什么而存在,为谁服务。当然,具体实践方式肯定要跟上时代,比如知识工作者现在可能更看重扁平化管理、赋能和多样性,而不是传统的层级结构。那些关于组织创新、追求卓越的理念,我觉得简直是为现代企业量身定做的。

嗯,“贡献意识”在我看来,就是别老想着自己这一亩三分地,多看看怎么能让整个“麦田”长得更好。“勇于取舍”就更简单粗暴了,用我老板的话说就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你得知道自己到底想要哪块肉!” 有时候就是得狠下心来,把那些“看起来不错”但其实是拖后腿的东西给砍掉。就像玩游戏,技能点有限,你不可能所有技能都加满,得优先加那些核心输出的。我的取舍经历?那就是每天晚上纠结是看剧还是学习,最后通常都“舍弃”了学习,贡献给了娱乐…开玩笑啦,不过这道理是相通的,精力有限,要用在最值得的地方。

康至军老师提到“贡献意识”和“勇于取舍”,我觉得这恰恰是区分“优秀管理者”和“一般管理者”的关键。“贡献意识”不仅仅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更是站在更高维度,思考自己的工作如何为团队、为公司甚至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是“我能做些什么让事情变得更好”。在实践中,这意味着主动承担责任,跨部门协作,甚至挑战现状。“勇于取舍”则更考验智慧和决心,它要求管理者能看清核心目标,并为此放弃那些看似重要但不符合战略方向的事项。我曾经为一个项目投入了大量资源,但后来发现市场风向变了,及时止损,砍掉一部分投入,虽然过程痛苦,但避免了更大的损失。这需要对优先级有清晰的认知,并且敢于面对可能的短期阵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