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帆对话罗振宇:解锁“大局观”思维,看懂真实世界与个人选择

何帆教授与罗振宇共话“大局观”,探讨如何在复杂时代看清经济趋势、抓住机遇。洞悉真实世界经济学,寻找个人发展锚点。

原文标题:10月13日 | 何帆对话罗振宇:有大局观的牛人,都是什么样的?

原文作者:认识管理

冷月清谈:

你是否曾因无法看懂经济趋势、抓不住时代机遇而感到困惑?本文指出,这可能源于缺乏一套“看透世界的底层逻辑”——即由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教授何帆所倡导的“大局观”。文章预告了10月13日晚,何帆教授将与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进行重磅对谈,探讨如何用经济学思维看懂趋势,并为人生找到锚点

此次对谈是“洞察者”与“传播者”的深度碰撞。何帆教授以其独特的“田野调查”方式,深入中国各地记录经济变化,并持续更新其著作,将人工智能、企业出海、全球化退潮等新议题纳入新版《大局观》中。他强调经济学是理解世界的工具,而非晦涩理论,甚至直言“人工智能的重要性可能被夸大”,以及“全球化退潮时,中国企业出海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观点。罗振宇则致力于将复杂知识转化为普通人能理解并付诸行动的养分,他将带着用户关心的学习焦虑、AI恐惧等问题,在对谈中追问“落地答案”。

对谈将围绕六大核心问题展开,包括“大局观”的命名由来、如何识别和获得大局观、在个人努力与时代红利之间的学习价值、AI对人类未来的影响,以及以千年尺度审视人类世界的独特视角。同时,何帆教授全新修订的著作《大局观:真实世界中的经济学思维》亦同步上市。这本书深入当下热点,内容更轻薄好读,旨在成为一本“帮你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书”,例如通过“满足者”而非“最优化者”的思维来缓解选择焦虑,以及将老龄化视为商业机会。整篇文章旨在引导读者认识到大局观在复杂时代下的核心价值,以及如何通过经济学思维更好地理解世界并应对挑战

怜星夜思:

1、文章中提到何帆教授认为“人工智能的重要性可能被夸大”,还说全球化退潮时中国企业出海是“置之死地而后生”。这听起来有点反直觉。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在面对AI这样的大趋势和全球经济格局变化时,是应该一味地跟风追新,还是保持一份审慎和批判性思考?大家觉得哪种态度更有利于个人发展和决策?
2、文章里引用了一种声音:“学习,是因为相信靠个人努力就能出人头地,但现在明白过来,个人努力比不过时代红利。” 大家认同这个说法吗?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如果个人努力真的拼不过时代红利,那我们还要不要“酷爱学习”?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什么样的知识在当下最有“复利效应”呢?
3、何帆教授为了修订『大局观』花了半年梳理十年趋势,还经常做『田野调查』,深度走访各地。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时间和资源都有限,不可能像教授这样去搞大范围的调研。那我们能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哪些更简单、更接地气的方式来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大局观”呢?有没有什么你觉得特别有效的小技巧?

原文内容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困惑?
明明每天都在关注新闻、学习知识,却还是看不懂经济趋势的起伏;
明明想抓住时代机会,却总在关键选择时“看不清全局”;
甚至偶尔会怀疑:“学了这么多,为什么还是跟不上变化?”
其实,你缺的不是努力,而是一套“看透世界的底层逻辑”—— 也就是何帆教授所说的 “大局观”。
↓↓点击卡片预约↓↓
10 月 13 日晚 20:00,一场能帮你打通 “全局视野” 的重磅对谈即将上线:
《大局观》作者、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教授何帆将对话得到 APP 创始人罗振宇,一起聊聊 “有大局观的人究竟是什么样的”,帮你用经济学思维看懂趋势、找准人生锚点。
何帆全新修订的著作《大局观:真实世界中的经济学思维》同步上市!

01 

两位嘉宾:一场 “洞察者与传播者” 的碰撞


这场对谈的核心,是 “懂世界的人” 与 “懂如何讲透世界的人” 的相遇 —— 他们的对话,既有深度洞察,又能让普通人听得懂、用得上。


何帆:用 10 年沉淀,把 “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讲明白

作为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教授,何帆最特别的地方,是他从不困在书斋里:写《变量》系列时,他用 “田野调查” 的方式走遍中国,记录真实的经济变化;修订《大局观》时,他花了半年时间重新梳理十年趋势,把人工智能、企业出海、全球化退潮等新议题纳入其中。

他的文字没有晦涩的公式,却能戳中现实的核心 —— 比如在新版《大局观》里,他直言 “人工智能的重要性可能被夸大”,也坦诚 “全球化退潮时,中国企业出海是置之死地而后生”。读他的书、听他的分享,你会发现:“原来经济学不是课本里的理论,而是看懂世界的工具。”


罗振宇:帮你 “把复杂知识转化为行动能力”

作为得到 APP 创始人,罗振宇始终在做一件事:把高深的知识,变成普通人能吸收的养分。他曾说 “知识的价值,在于解决具体问题”—— 这次对谈中,他会带着大家最关心的 “学习焦虑”“AI 恐惧”“趋势迷茫” 等问题,追问 “落地答案”,让这场对不止于 “听着过瘾”,更能 “照着做”。



02 

核心话题:4 个你最关心的 “大局观” 问题


Q1:大局观是何帆老师在得到的第一个专栏,“大局观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大局观的名字是罗振宇老师起的,为什么会想到这个名字呢?得到有不少老师,在罗振宇老师眼中,得何帆老师的特点是什么?


Q2:怎么能看出一个人有没有大局观呢?


何帆教授游历很广,这么多年,在他的阅历中,有谁能算得上是有大局观的?他们有哪些决策、哪些事情让人印象最深?我们怎么能看出一个人有没有大局观呢?

Q3:大局观是怎么获得的?


大局观是从读书中获得的,还是从阅历中获得的?有大局观的人,是智商高,还是情商高?也就是说,他们是那种一语道破真相的人,还是观棋不语的人?一个躬身入局者,怎么把大局观和自己的日常工作结合起来?


Q4:学习的作用是什么?

这本书的读者里有不少是何帆老师在得到的用户。得到的用户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酷爱学习。可是,最近我们也听到另一种声音,就是学了也没有用。原来学习,是因为相信靠个人努力就能出人头地,但现在明白过来,个人努力比不过时代红利。你怎么看这个问题?还要不要学习?哪些是最该学的,哪些已经不用学了?


Q5:AI会改写人类的未来吗?

都说AI以后会替代人类。得到现在也在布局AI。你自己是怎么使用AI的?你又是怎么看AI的未来,人类的未来?


Q6:1000年后的人类世界是什么样的?

都说可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经济学家大概看过去100多年的时间就能知道经济周期和经济趋势。现在做的节目文明之旅,是要看1000年。换了这么长的时间尺度去看问题,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你能不能猜出来,1000年后人类世界是什么样的?


↓↓点击卡片预约↓↓


03 

《大局观》:一本帮你 “看懂世界” 的经济学著作


这场对谈的核心,是何帆全新修订的《大局观:真实世界中的经济学思维》。如果你觉得 “经济学太难懂”,这本书会彻底改变你的认知 —— 它不是课本,而是 “帮你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书”。



新版《大局观》的 3 个核心亮点:
  • 更贴近当下:新增 “AI”“企业出海” 等新议题十年前的旧版聚焦 “大数据”,新版则直面当下热点:人工智能的真实影响、全球化退潮后的供应链重组、中国企业出海的策略…… 每一个话题都能帮你看懂 “现在正在发生什么”。

  • 更轻薄好读:15 万字讲透核心逻辑,删去了经济增长、金融危机等偏理论的章节,重写了 “技术创新”“人口变量” 等和你息息相关的内容。“经济调整期,不想让大家读厚书有压力,所以尽量写得生动、简洁,让你花几小时就能读完,还能有成就感。”

  • 更实用:用经济学思维解决 “人生问题”书里没有公式,只有能落地的思考方式:比如 “为什么不要做‘最优化者’,要做‘满足者’”(帮你摆脱选择焦虑)、“老龄化不是危机,而是商业机会”(帮你看到未来趋势)、“全球化起落时,普通人该怎么应对”(帮你找准个人定位)。

图片

相关图书

-End-


我觉得何帆教授的观点很有深度。在AI和全球化这些大潮面前,盲目跟风往往是损失的开始。审慎和批判性思考是必需的,但这不意味着保守。我的理解是:既要开放心态去了解和学习新事物,又要结合自身情况和资源,理性评估其真正的价值和风险。尤其要警惕那些“万能”的解决方案,任何技术都有其局限性,任何趋势都有其周期。对于个人而言,提升自己的辨别能力比简单地“追新”更重要。

—— 引用自 @清醒的旁观者

“个人努力比不过时代红利”,这句话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强调的是宏观环境对个体命运的巨大影响。但它容易造成一种宿命论,让人放弃主观能动性。其实,『努力』并非指傻干蛮干,它更应包含智慧的选择和持续的自我提升。学习的价值不在于保证"出人头地",而在于提升你识别、适应和创造"红利"的能力。最具有复利效应的知识,是那些能提升你认知框架、批判性思维以及创新解决问题能力的知识。例如,了解经济运行的底层逻辑(如《大局观》所倡导的)、学习跨领域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以及培养强大的自驱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这些才是我们最宝贵的无形资产。

—— 引用自 @理性分析派

我个人觉得,“审慎”和“批判性思考”是任何时代都需要的核心素养,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就像何帆老师说的,AI重要性被夸大,这说明市场有其非理性的一面。全球化退潮下的企业出海,更是对企业战略和韧性的严峻考验。作为个体,我们没办法完全置身事外,但可以学习大佬们思考问题的框架和逻辑,而不是他们具体的结论。比如,AI的哪些部分是真需求,哪些是过热炒作?哪些出海模式才是真正的“生机”?这才是我们要去琢磨的,否则就成了别人思想的复读机了,那还怎么有大局观?

—— 引用自 @老王讲逻辑

大实话啊!说句扎心的,你看我们那些父辈,有几个是靠“努力学习”成为时代弄潮儿的?更多是改革开放、房地产、互联网这些大的时代机遇给托起来的。我们这代人,努力了半天结果内卷得不行,可能还不如人家早些年随便买一套房。但是,难道就不学习了吗?那肯定不行!不学习连时代红利在哪都看不懂。我觉得现在最有用的,反而不是那些具体技能,而是怎么“找信息+做判断+快速学习新技能”的能力。用一句互联网黑话讲,就是你的“学习力”和“迭代力”最有复利!

—— 引用自 @摸鱼哲学大师

要培养大局观,我觉得首先得『跳出自我中心』。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很容易被眼前的事物困住。我的小技巧是:
1. “换位思考”看新闻:想象自己是政策制定者、企业高管或某个国家领导人,他们会怎么解读这条新闻?背后的战略是什么?
2. “五年后思维”规划:现在做的这个选择,五年后回看会觉得是英明还是愚蠢?训练自己拉长时间线看问题。
3. “跨界”刷知乎/B站:不要只关注自己专业领域,多去看看人工智能、环保、国际关系等看似不相关的热门话题,看看不同领域的知识是怎么碰撞、影响的,慢慢就能拼凑起一个更宏大的图景。

—— 引用自 @好奇心爆棚的二狗

确实,普通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但培养“大局观”并非只有田野调查一条路。我觉得最有效且接地气的方式有几点:首先,多订阅不同角度和立场的深度媒体,跳出信息茧房。其次,找几个不同行业、年龄段的朋友深度交流,听听他们看世界的角度,弥补自己的盲区。再者,坚持阅读历史和哲学书籍,拉长时间维度看问题,很多当下的“新问题”在历史上都有其影子。最后,尝试每周或每月写一份“宏观观察日记”,记录自己对某几个热点事件的思考和趋势判断,强迫自己形成完整的逻辑链条。

—— 引用自 @格子间小思

嘿,这不就是辩证法嘛!一分为二地看问题。AI重要肯定是重要,但被夸大嘛,我觉得确实有。就像当年互联网刚火那会儿,人人说要建网站,结果一堆泡沫。现在AI也类似,炒作大于实用性,很多东西都还是半成品。至于出海,那更是刀尖上跳舞,不是谁都能“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我们普通人嘛,我觉得还是『小步快跑,理性试错』,别把老本都压上去。比如AI,可以先从辅助自己现有工作的工具开始用起,感受一下,别指望它马上就把你变成Super Saiyan。

—— 引用自 @技术小白不白

我对这个观点既认同又不完全认同。确实,时代红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很多时候风口上的猪都能飞。但问题是,如何识别风口?如何抓住风口?这本身也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洞察力以及持续的努力。如果说个人努力是线性增长,那么学习底层逻辑和思维模型,就是让你能理解并利用时代红利的杠杆。所以,“酷爱学习”不是为了“出人头地”,而是为了保持适应性,为了有机会站到风口上,或至少在风口过后能立于不败之地。最有“复利效应”的知识,我认为是跨学科的底层思维,比如经济学思维、系统思考、人际交往和情绪管理的能力,这些能让你在任何时代都受益。

—— 引用自 @求知者阿明

哈哈,大局观这东西,我觉得就是把点连成线,把线连成面。普通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多看书,但不是看小说!是看那种历史、经济、社会学的书籍,从不同视角去理解世界的运转逻辑。还有就是,多跟『牛人』聊天,他们身上自带的那种对事物的洞察力,很多时候都是从他们丰富的阅历里来的。就算不能亲自出门,网上那么多大佬的分享、访谈节目,也都是很好的『云田野调查』嘛!哦,对了,看纪录片也超有用,比如BBC、国家地理那些,都能让你在短时间内窥见一个大时代或一个领域的全貌。

—— 引用自 @阅片无数的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