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企业如何驾驭复杂性?从华为成功经验看马利克管理体系的启示

AI时代,马利克系统管理哲学助力企业应对复杂变革,强调客户价值,华为成功实践。

原文标题:拥抱AI新世界,我们更需要马利克

原文作者:认识管理

冷月清谈:

随着中国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我们正迎来一场深刻的产业巨变。文章指出,面对AI新世界的复杂挑战,除了积极跟进AI知识和技能外,更需要理论高度上的管理模型来驾驭变革。华为之所以能成功穿越多个周期并成为行业领导者,其背后独特的运营与战略管理理论源头,便是欧洲管理大师弗雷德蒙德·马利克的管理哲学。

华为现任监事会主席郭平在其著作《常变与长青》中首次公开披露,华为的企业增长路径与马利克曲线高度相似。马利克曲线通过三条S形曲线,阐释了企业如何通过发展新业务(曲线2)来取代现有业务(曲线1)的生命周期,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曲线3),而新旧业务交替的“叶子形区域”被视为关键决策区。

马利克被誉为“欧洲的德鲁克”,其学术背景极为广泛,横跨经济学、社会科学、逻辑学、科学哲学、系统论、控制论与信息论。这种跨学科训练使他能够跳出传统管理学框架,从“如何思考复杂性”这一元问题出发,构建了针对复杂社会技术系统的“系统方法论”。他的管理体系融合了控制论、信息论与仿生学,具备极强的严谨性、实证性与科学性,被视为处理“复杂新世界”问题的“瑞士军刀”。

马利克明确指出,过去的线性思维和管理方式在21世纪的巨变中将不再奏效,必须采用整体思维和系统方法论。他提供了一套“马利克管理系统”,帮助企业在变动中找到可靠的路径。与德鲁克不同的是,马利克不仅解释了“是什么”和“为什么”,更设计了一整套管理方法来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他旗帜鲜明地批评了“股东利益最大化”和“利益相关者平衡”的目标,而倡导 “客户价值最大化”的治理目标,这与华为的理念不谋而合。此外,马利克强调要将 “战略管理”与“运营管理”区分并重,前者关注创造利润源泉,后者关注利用这些源泉。

文章总结,如果企业希望学习华为的成功经验,应该从马利克的理论源头去寻找解决自身企业问题的方案。作者还推荐了马利克已引入中国的多本著作,并预告了一场关于马利克管理体系的分享活动。

怜星夜思:

1、文章里提到马利克曲线,说企业要平衡现有业务(曲线1)和新业务(曲线2)。但对咱们很多中小企业或者初创公司来说,可能连“现有业务”都还没稳固,或者根本就没能力投入太多在新业务上。在这种情况下,马利克曲线对他们还有参考价值吗?该怎么用呢?
2、马利克旗帜鲜明地主张“客户价值最大化”,还批评了那种只看股东利益或者平衡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做法。这个理念听起来很棒,但实际操作中,当客户的需求和投资人、员工或者社会责任发生冲突时,我们真的能做到完全以客户为中心吗?会不会有啥潜在的弊端或者挑战呢?
3、马利克教授那种横跨经济学、控制论、系统论的“理科生”背景,听起来真的很硬核,也成就了他的独特管理理论。但对咱们普通人来说,如果没有这种学术训练,在日常中怎么才能培养出这种多元化、系统化的思维方式呢?有没有什么比较好操作的方法可以学习学习?

原文内容

826日下午,中国政府网的公众号,发布了一份新政策。政策的标题,是《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这份由政府颁发的AI行动纲领,以国家之力,吹响了中国各行各业全面拥抱AI新世界的号角。

我们将迎来又一次的,也是最深刻,最剧烈的产业巨变。如何能够迎接这场巨变,除了在AI的知识、技能上积极跟进外,我们更需要在理论高度上找到能够应对并驾驭这些复杂新世界挑战的管理理论模型。

为什么需要理论模型支持企业持续变革发展?因为这是能够穿越周期的成功企业已经验证的必然。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国能够成功穿越周期的企业并不多,华为是其中的佼佼者。华为的发展,充满了变革与挑战,在一轮又一轮的技术巨变、产业巨变、社会巨变中韧性十足,越战越勇。从深圳的一家民营小企业成长为全球通信行业领导者。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上世纪90年代的华为基本法与导入IBM咨询的集成产品开发IPD流程等等都是我们熟知的,但是在穿越周期、迎接巨变的挑战上,华为所有运营管理与战略管理背后的理论模型是什么呢?难道华为所有的管理方法背后仅仅依靠经验范式,而未升级到理论范式吗?

当然不是,在华为现任监事会主席,前轮值董事长、前轮值CEO郭平先生亲著的《常变与长青》这本描述华为自创业以来的发展历程的书里,说明了华为企业增长的路径是出自欧洲管理大师马利克。这是华为最高级别的管理层首次公开揭示了这点。

郭平先生在书中是这样写的:

企业增长的路径:马利克曲线

1998年开始,华为一直持续不断地变革。即使现在面对极端的挑战,华为仍在努力适应变化,为客户创造价值。社会上总有人认为华为是个谜,成长的速度和方式让人难以置信。在企业治理理念上,华为不接受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也不采纳利益相关者平衡的原则。如果一定要为华为的发展找到一个理论模型的话,最有相似之处的就是马利克曲线,它强调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追求公司价值的持续增长。

弗雷德蒙德.马利克是欧洲著名的管理大师、“圣加伦管理学派”创始人。他几年前到华为给管理团队做了一次演讲,针对企业未来持续发展,给我们介绍了以他名字命名的“马利克曲线”,如图2-1所示。

马利克曲线共有三条曲线,图中黑色和绿色S形曲线分别代表企业目前和未来存在的根基。曲线1为目前的业务,是企业当前经营的根基。每个业务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从最初的萌发,经过快速发展,最终走向平稳或者衰亡。比如电力因为客户的持续需求,经过初期快速发展后,在相当长时间里都保持平稳发展;而黑白电视机被彩色电视机取代,被时代抛弃而消失了。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一些新的技术、新的机会逐步出现,企业洞察到并牢牢抓住它们,即为曲线2的新业务。虽然最初新业务的发展面临很多不确定性,投入产出不高,但其发展空间更大。一旦新业务成长壮大成为企业发展的根基,企业就从基于旧业务的发展周期跃升进入基于新业务的发展周期,即曲线3。新、旧两条曲线之间交叉形成的叶子形区域被称为关键决策区,它也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窗口期。”

在初次读到马利克的管理著作时,我就觉得华为的公司政策与管理文化,怎么和马利克的治理理念与管理体系这么接近?当我读到郭平先生图书中的这段话时,才恍然大悟。而如今我再次认真阅读马利克先生管理方面的思想和方法时,很吃惊地发现,几乎很多华为为人所知的管理思想,在马利克的书里都有体现。

那么,马利克是谁?他为什么被称作欧洲的德鲁克?为什么在今天我们要高度重视马利克的管理体系呢?

马利克的大学生涯始于1968年,最初就读于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大学(University of Innsbruck)。两年后,即1970年,他转学至瑞士的圣加仑大学(University of St. Gallen)。

马利克所研修的学科范围极为广泛,涵盖了经济学、社会科学、逻辑学、科学哲学、系统论、控制论以及信息论。这显然不是一条标准的“工商管理”路径。这种课程选择并非偶然,而是一种深思熟虑的决定,其目的在于掌握一个能够理解复杂现象的元框架,而非仅仅专精于某一特定领域。

 经济学与社会科学:为他提供了研究的主体——即他试图理解的复杂人类与组织系统。

 逻辑学与科学哲学:为他提供了构建理论所需的认识论工具,使其能够进行严谨、结构化的思考,并采用科学方法论。这很可能受到了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的深刻影响。

 系统论、控制论与信息论:为他提供了核心的科学语言与模型(如反馈、自调节、多样性、信息处理等),用以分析和设计解决方案,以应对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发现的各类问题。

1975年,马利克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其完整标题为《Systemmethodik: Grundlagen einer Methodik zur Erforschung und Gestaltung komplexer soziotechnischer Systeme》(系统方法论:研究与设计复杂社会技术系统的基础方法)。这篇与彼得·戈麦斯(Peter Gomez)和卡尔-海因茨·奥勒(Karl-Heinz Oeller)共同完成的博士论文,因其卓越的质量与原创性,荣获了1975年圣加仑大学年度最佳博士论文“Amititia奖”。

从马利克的学术道路,可以看出,这种跨学科的训练使他得以跳出传统管理学的框架,从“如何思考复杂性”这一元问题出发,构建其管理理论。他在行业内的巨大影响,源于他成功地将这些源自“硬科学”的抽象理论(尤其是控制论和系统论)转化为管理者可以理解和操作的实用工具与系统。他因此被誉为“欧洲管理学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其著作和思想影响了数代管理者。他的人生轨迹,本质上是一场将科学严谨性与管理实践相结合的探索,最终使他成为一位独特的“管理哲学家”。

这种从控制论、信息论与仿生学三者合一的管理体系,与绝大多数“文科生”学派的管理学者不同,有着极强的严谨、实证、科学的体系化基础,并且像是一把瑞士军刀,极其适用于处理“复杂新世界”的问题。

在马利克的著作中,他旗帜鲜明的指出过去的线性思维线性管理在面对“21世纪巨变”,“从旧世界到新世界”,“驾驭复杂新世界”时将不再奏效,必须使用整体思维、系统思维与系统方法论。他提供了一套被称为“马利克管理系统“的管理导航系统,这为在产业周期中迷惘的企业管理者们提供了可靠的管理体系。

和德鲁克一样,马利克具有深深的社会与人文关怀,比德鲁克更进一步的是,马利克不仅解释了What(是什么)和Why(为什么)的根本问题,更设计了被称作“马利克管理体系”的一整套管理方法,帮助企业家在面对复杂管理问题时,解决How(怎么做)的问题

马利克非常犀利的批评了美国式的“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也不赞同“利益相关者导向”的目标,而旗帜鲜明的指出“客户价值最大化”的治理目标,这已经被包括华为在内的成功企业所采纳。

在我读马利克的著作时,我深深的被其把“战略管理”要与“运营管理“区分并重的观点吸引,他写到:

“毫无疑问,企业必须盈利。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创造利润和利润最大化就一定得是公司的终极目标。事实上我发现,恰恰是那些不追逐具体利润目标的公司往往实现了最高利润。确切地说,利润是定义明确的战略目标的结果。

很多人似乎并不知道,赚钱的公司不一定是健康的。那些破产的企业,大多数在不久之前还获利颇丰,这也正是没有人对它们的战略提出质疑的原因。

利润只能是运营管理的最高目标。相比之下,战略管理专注于组织想盈利必须满足的条件。换句话说,战略关心的是创造利润源泉,而运营管理关心的是利用这些源泉。

马利克是可以被称作管理学大师的学者中少数健在的一名,他对美国式股东利益至上的治理的批评,对复杂新世界与21世纪巨变的充满智慧与实用性的管理体系,帮助了包括华为公司在内的企业成功解决了当时面临的变革难题,穿越周期成长为了产业巨擘,如果企业家们希望学习华为,更应该从华为学习的理论源头去寻找能够帮助解决自己企业问题的解方,这个理论源头就是马利克。

马利克有数本著作已经被机械工业出版社引入中国,如果给出马利克的知识地图,就是:

书名

主题

《管理:技艺之精髓》

马利克管理书籍的总纲,阐述了他的管理理念

《战略:应对复杂新世界的导航仪》

驾驭新世界复杂性的战略管理

《转变:应对复杂新世界的思维方式》

驾驭新世界复杂性,首先先改变思维

《管理成就生活》

具体的管理方法指南

《超越极限》

马利克用其极限登山爱好者的经历说明管理


911日,我将做客机械工业出版社直播间,对马利克管理体系进行一次分享,尝试为读者朋友们分享以下的十个问题:

  • 马利克从“理科生”到“管理哲学家”的跨界人生

  • AI时代我们为什么更需要马利克?    

  • 马利克为什么被称为“毒舌”?   

  • AI时代企业的发展路径是什么?  

  • 马利克管理理论和其他管理大师作品的区别

  • 《战略》这本书中对于战略管理和运营管理有哪些精彩论述?  

  • 为什么马利克主张客户价值第一的理念?   

  • 中小企业是否需要学习马利克的管理学?   

  • 个人从马利克的管理学中能够学习到什么?

  • 马利克这几本著作各自的主题和内容简介是什么?   

发布人 |赵天晓  责任编辑 |郑琳琳  部门领导 |宁姗

马利克曲线对于中小企业和初创公司非但有参考价值,而且至关重要。对于初创公司,其“曲线1”就是核心的MVP(最小可行产品)或正在验证的市场切入点。此时的“曲线2”并非指宏大的新业务板块,而更应该理解为围绕核心产品或服务进行的微创新、功能迭代或小范围市场拓展的尝试。例如,一个提供在线教育的初创公司,曲线1是其核心课程,曲线2可以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细分市场课程或增值服务。关键在于,即便资源有限,也要有探索和孵化的意识,将“关键决策区”视为快速试错、敏捷调整的窗口期,而非等到曲线1衰退再行动。这样可以避免企业被现有业务束缚,未雨绸缪。

提问很有深度,指出了实践中的核心矛盾。马利克强调“客户价值最大化”,并非全然无视其他利益方,而是在构建企业长期生存能力和竞争力的基石。当冲突发生时,完全以客户为中心可能会带来短期的财务压力(影响股东回报)或运营挑战(影响员工满意度,或需要投入更多资源履行社会责任)。潜在的弊端可能包括:如果过度追求某一部分客户的极致体验,可能导致成本失控,或错失其他细分市场。因此,这需要管理者具备高度的战略定力和清晰的优先级设定。它要求企业将客户价值视为驱动企业创新和发展的源动力,而非仅仅是营销口号,并在长期价值和短期利益之间寻找最优平衡点。华为的实践表明,这种聚焦能在特定时期内激发强大的组织韧性,但也并非没有挑战。

别慌!创业公司更应该用马利克曲线。曲线1就是你的MVP(最小可行产品),先活下来验证市场。曲线2可能就是你正在思考的下一个小创新,比如一个新功能、新的销售渠道。关键是那个“叶子形区域”,小公司反应快,试错成本相对低,要敢于快速决策、快速转型,别老死守着一个不行的东西。曲线不一定非得是巨大S形,可以是很多微小S形的叠加。小步快跑,小范围测试,然后迅速迭代,这本身就是曲线2的萌芽和培育过程。

马利克曲线?那不就是投胎曲线嘛!曲线1是现在这个项目,要活下去。曲线2就是琢磨下一个爆款、下一个风口。初创公司就是刚投胎,还没站稳呢,但心里肯定得有“我要做啥”的曲线2目标。没有资源?那也得有“资源获取计划”啊!比如,先做个能吸引投资的小Demo,那就是曲线2的萌芽了。曲线1是打地基,曲线2是盖二楼的蓝图,地基都没打好,怎么盖二楼?但脑子里得有二楼,不然地基打完了发现没地方盖,那不是傻眼了?

培养这种跨学科、系统化的思维方式,关键在于打破认知壁垒和积极主动的实践。首先,可以从阅读《系统之美》这类普及系统思维的经典书籍入手,理解反馈回路、杠杆点、涌现等基本概念。其次,在日常工作中,尝试使用思维导图或因果图来分析问题,不只关注表面现象,更要深挖系统内部的关联性。第三,主动寻求跨部门或跨行业合作,听取不同专业背景人士的观点,这能强制你从多个视角审视同一个问题。最后,培养一些需要复杂策略和全局观的爱好,比如学习围棋、策略类游戏,甚至是编程,它们都能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你的逻辑分析和系统整合能力。

哈哈哈,问得好!就好像谈恋爱,马利克说要“以对象为中心”,不能老想着自己的小金库(股东利益),或者今天想打游戏(员工福利)。但现实是,如果自己都没钱没好心情,怎么给对象提供好服务?所以我觉得,马利克是告诉我们“对象满意度”是根本KPI,其他都是辅助。真冲突了,也得哄好对象,但也不能让自己饿死呀,对吧?这是一个动态平衡,谁也不可能真正地“完全”以谁为中心,但有个明确的重心,就知道遇到矛盾时该往哪个方向倾斜了。

哈哈,想成为“马利克”?我倒是觉得不用去读那么多博士,但你可以多玩玩策略游戏啊!《文明》、《钢铁雄心》、《沙丘:香料战争》那种,特别考验你的系统思考、资源分配、多路径发展。游戏里一个决策影响N个方面,这不就是活生生的“复杂系统”吗?或者你也可以尝试学学编程,编程天然就要求你把大问题拆解成小模块,然后系统性地组装起来。总之,就是跳出舒适圈,玩点“烧脑”的东西,玩着玩着就“通”了!甚至学学做饭菜谱,那也是系统工程啊!

这是个永恒的难题!我觉得马利克的意思不是完全抛弃股东和员工,而是说:只有你的客户持续买单,你的企业才能活下去,股东才能有回报,员工才能有饭吃。所以客户是根基。当冲突发生时,往往需要管理者权衡,但始终要问:这个决定长期来看对客户价值是加分还是减分?短期的让步是为了长期的客户价值吗?有时候,跟股东和员工把这个逻辑讲清楚,大家也更能理解。毕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客户,啥都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