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模型:AGI的未来,始于像素级模拟还是抽象层理解?

AI世界模型正面临路线选择:像素级视频生成追求逼真模拟,而潜在空间抽象表征则侧重因果理解与高效规划。Sora与Genie 3代表不同方向,孰能引领未来?

原文标题:视频生成 vs 空间表征,世界模型该走哪条路?

原文作者:机器之心

冷月清谈:

近期,AI领域对“世界模型”的热度持续攀升,其核心在于如何更有效地模拟和理解物理世界。目前,业内主要围绕两条技术路线展开激烈讨论:其一是像素级视频预测,强调通过生成高质量、逼真的视频序列来模拟世界的演变;其二则是潜在空间抽象表征,主张在更抽象、低维的潜在空间中学习时空与因果结构。

视频预测路线的拥护者认为,只要模型能生成足够逼真的视频,就意味着它对物理规律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OpenAI的Sora模型便是其代表,甚至声称能构建“通用物理世界模拟器”。然而,这一说法也引来质疑,被批评为更多是营销表述而非严谨的学术论证,认为单纯的像素一致性不等于因果理解。

相对地,以LeCun等为代表的另一派观点则力主潜在空间抽象表征。他们认为,在像素级别预测耗费大量计算资源且容易陷入无关紧要的低层细节,真正的世界模型应该在抽象表征上进行“思维实验”,避免像素级的误导。这种方法通过将高维环境输入(如图像帧)压缩为低维潜在表示,再在该空间中预测状态演化,从而进行规划与决策,或通过解码映射回观测空间。

从具体实现机制来看,视频预测路线通常在高维图像空间优化视觉一致性,而世界表征路线则强调在抽象空间中学习和预测。MBZUAI和CMU的研究者指出,许多所谓的“世界模型”其实只是“严格的视频生成工具”,并未真正融入决策或规划能力,而世界模型的真正目的应是作为推理和演绎的“思想实验沙盒”。

当前,Sora、Genie 3、V-JEPA 2等前沿模型正代表着这两种路线的尝试与探索,它们在技术架构、训练方法和应用场景上各有侧重,这场技术路线之争正从理论探讨走向实际应用,以期揭示哪条路径更能推动AI实现对世界的深度理解和有效干预。

怜星夜思:

1、对于Sora这类明星模型,业界经常热议其“营销表述”与“学术论证”之间的界限。作为普通用户或决策者,我们该如何判断一项新AI技术是真有突破,还是过度包装?这种判断标准在AI快速发展的今天是不是尤其重要?
2、文章里讨论了视频生成和抽象表征两条路线,一个侧重生成真实画面,一个侧重理解底层规律。大家觉得,如果AI能生成足够逼真的视频,模拟得跟真的一样,它是不是就真的理解了世界?或者说,理解和生成之间,到底有没有一个必然的连接点?
3、LeCun大佬提出要侧重抽象表征,避免在像素层面预测那些‘无法预测的细节’。但现实世界中,有时候一些看似不重要的细节,可能正是理解复杂因果关系的关键。那么,世界模型在抽象化过程中,会不会不小心把这些‘关键细节’也给‘抽象’掉了?这中间的取舍点在哪儿?

原文内容

机器之心PRO · 会员通讯 Week 34

--- 本周为您解读 ② 个值得细品的 AI & Robotics 业内要事 ---

1. 视频生成 vs 空间表征,世界模型该走哪条路?

视频预测生成的高质量画面,是否真的意味着模型理解了物理与因果规律?直接在潜在空间建模能否有效避免像素噪声干扰,同时保持决策与规划能力?混合路线是否能成为未来世界模型的最优路径?随着生成模型和潜在表征技术的发展,AGI 的「思想实验沙盒」能否真正落地应用于物理世界任务?...

2. 抢天才还是拼算力?前 Llama 推理负责人详解 AI 的真实天花板

真正决定 AI 行业天花板的,是天才研究员的灵感,还是指数级增长的算力?如果算力增长放缓,AI 行业会否面临「增长乏力」的拐点?高阶概念想法,如果没有系统实验验证,能否真正推动模型跃迁?模型泛化的天花板,到底靠升级模型,还是靠设计更高质量的新考题?...


本期完整版通讯含 2 项专题解读 + 30 项本周 AI & Robotics 赛道要事速递,其中技术方面 12 项,国内方面 8 项,国外方面 10 项。
本期通讯总计 20464 字,可免费试读至 9% 
 消耗 288 微信豆可兑换完整本期解读(约合人民币 28.8 元) 


要事解读①  视频生成 vs 空间表征,世界模型该走哪条路?

引言:近期 Google DeepMind 发布了 Genie 3,该模型能够根据文本提示快速生成可交互的 3D 环境,并支持机器人训练和虚拟现实应用。这一事件再次引发了业界对「世界模型」技术路线的讨论,即通过像素级视频预测模拟未来场景更可靠,还是直接在潜在空间抽象表征世界更高效?伴随着 OpenAI Sora 和 Meta V-JEPA 2 等成果的出现,这场路线之争也正从理论探索走向实际应用,揭示了不同路线在视觉生成、因果理解与物理规划上的差异。


从像素级合成到推理演绎,世界模型路线为何产生分歧?

1、近年来,「世界模型」的热度持续攀升,但学术界和产业界在其实现路径上出现了明显的分歧。

2、部分业内人士认为,构建世界模型的核心在于预测环境未来状态,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在像素空间预测下一帧或未来的视频片段。

① 这种视频预测的路线强调让模型在像素级别「模拟」世界演变的能力。例如,OpenAI 在其 Sora 视频生成模型页面的概述中明确宣称,通过大规模训练视频生成模型,可以构建「通用物理世界模拟器」。[1-1]

② 然而这类宣传更多被质疑为营销表述,而非严格的学术论证。[1-2]

3、与之相对,另一派观点主张世界表征(潜在状态空间建模)路线。他们认为,在像素级别进行预测会陷入难以预测的低层细节,而真正的世界模型应在抽象表征空间(latent)学习时空与因果结构。

4、这种思路源自对世界演变规律的抽象化理解,即目前不应浪费计算去预测无关紧要的像素变化,而应在高层次表征上进行「思维实验」。

① LeCun 提出,「基本思路是不在像素层面进行预测,而是训练系统运行一个视频的抽象表征,使其在该抽象表示上进行预测,希望该表示能去除所有无法预测的细节」。[1-3]

② 在他看来,生成逼真的视频并不等价于理解真实世界,必须依赖抽象表示来避免像素级误导。[1-3]

5、在具体实现上,视频预测路线通常在高维图像空间,通过生成器按帧还原视觉内容,优化视觉一致性,各帧由视觉建模机制串联。世界表征路线通常将环境输入(如图像帧或多模态传感器数据)通过 VAE(Variational Autoencoder) 压缩为低维潜在表示,在该潜在空间中利用 RNN 等时序模型预测状态演化,从而进行规划与决策,或通过解码映射回观测空间,从而避免像素级生成的冗余开销。[1-4]

① 从实现机制来看,两条路线的核心争论在于究竟先从像素层面出发,再逐步抽象,还是直接在抽象空间建模跳过像素细节。

6、支持视频预测的研究者倾向于只要生成的视频质量足够高,模型就对世界物理规律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而批评者则认为,单纯的像素一致性并不意味着模型具有因果理解。[1-5]

① MBZUAI 和 CMU 的研究者指出,除 JEPA 之外,目前几乎所有所谓的「世界模型」都仅仅是「严格的视频生成工具(像素级合成)」,并不真正融入决策或规划能力。[1-5]

② 研究者进一步主张,世界模型的目的不在于生成视频,而是作为推理和演绎的「思想实验沙盒」。[1-5]

从 Sora 到 Genie 3,前沿世界模型模型谁更硬核?

无论是视频预测的像素级模拟,还是潜在空间的抽象表征,业内相关研究者都在技术架构、训练方法和应用场景上进行了差异化的尝试。接下来,本文将从近期的代表工作入手,分析 Sora、Veo 3、Runway Gen-3 Alpha、V-JEPA 2 和 Genie 3 等模型的核心架构和技术实现,尝试探索两条路线在现实世界落地中的趋势。

表:世界模型不同技术路线代表工作[1-6]-[1-13]

我觉得这事儿对我们普通用户确实挺难的。有时候看着宣传视频感觉特别厉害,但实际使用起来可能离预期差很远。我的经验是,等一段时间看社区的评价,或者看有没有权威机构的第三方评测报告。如果大家都说好,而且能稳定提供服务,那可能就是真的。急着追新往往容易踩坑,毕竟信息不对称太严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