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勤路上的数学之旅:五本轻薄易读的数学思维好书推荐

推荐5本适合通勤阅读的趣味数学书,轻松启迪数学思维,发现数学之美。

原文标题:适合通勤路上读的5本数学思维书,又薄又好看!

原文作者:图灵编辑部

冷月清谈:

文章推荐了五本来自日本的数学科普读物,它们普遍特点是小巧便携、装帧精美且内容深度适中,非常适合在通勤路上阅读。这些书籍旨在帮助读者,特别是9-18岁的青少年,轻松理解和爱上数学。它们涵盖了多元的数学主题,例如《一口气读完的数学史》带你领略数学的演变历程,《原来数学这么有用》则从A4纸、樱花预测等生活细节中揭示数学的实用性。而《数学不只有一个答案》鼓励读者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启发创新思维;《原来数学还可以这样学》则提供了系统化、游戏化的学习路径,帮助孩子建立终身受用的数学思维体系;《数学到底有什么用》则深入浅出地讲解如何将数学思维融入职场和生活实践中。这些书籍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致力于打破数学的枯燥印象,激发读者对数学世界的探索兴趣。

怜星夜思:

1、为什么日本在科普领域,尤其是数学科普方面,涌现出这么多易读且有趣的著作?这背后有没有什么独特的文化或教育背景?
2、文章推荐的这些书似乎都强调了“有用”和“趣味性”,在你的阅读或学习经历中,你觉得数学最“有用”的场景是什么?或者说,有没有哪次经历让你突然觉得“哇,数学真酷”?
3、对于9-18岁的孩子来说,除了文章中提到的书籍,你认为还有哪些方式或资源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对数学的兴趣,而不是止步于枯燥的公式和解题?

原文内容

能在路上读的科普好书,一定要体型小巧,装帧好看,并且内容还不能太深太难,这五本数学小书刚好可以满足。

一口气读完的数学史:

从手指计数到AI文明

作者:[日] 矢野健太郎

译者:逸宁


人人都能轻松读懂的数学史经典著作;


数学应该是平易近人的,好的数学史书应该是能一口气读完的;


能让孩子理解数学、爱上数学的,往往是那些穿越时间,历久弥新的经典著作——本书已诞生60余年,重印70多次。


适合9-18岁孩子。


原来数学这么有用

作者:[日] 鹤崎修功

译者:佟凡

“数学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藏在生活里的魔法!”——从A4纸到樱花预测,从黄金比例到AI算法,带你发现数学的奇妙与实用,轻松掌握数学思维,改变你看世界的方式!


东京大学数学博士教你开启生活中的“数学外挂”!数学是生活的指南,是每天都能用上的超能力!

03


《数学不只有一个答案:

16个问题引发的头脑风暴》

作者:[日]数学爱好者协会会长 一君

数学不只有一个答案,数学追求的也不仅仅是答案。


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难度来思考同一个数学问题,得到不同的思路和不同的解答,这样的大脑锻炼对提升数学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都大有裨益……关键是,这实在太有趣了!

《原来数学还可以这样学

作者:[日] 鹤崎修功

译者:佟凡

东京大学数学博士鹤崎修功帮助孩子从惧怕到热爱数学的20年经验总结!


7大路径覆盖小初高核心,构建终身受用的数学思维体系,涵盖数字、方程、函数、图形、概率等核心领域;


游戏化学习+生活数学实验室+情感动力系统,这不是教科书,而是数学认知革命,让孩子主动学。


适合9-18岁孩子。

05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如何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作者:[日] 杉原厚吉

译者:周自恒


这本书来为大家解答一个困惑: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计算、几何、概率、图论、博弈论、向量、建模……如何将数学思维融入生活和学习?

从职场攻略到日常游戏,从心理探知到健身运动,从写作技巧到练字秘诀,有趣有益的数学无处不在。

只需具备中小学的数学知识水平,就能体会其中的趣味。


嗨,我也注意到日本的科普书特别多!我觉得是不是跟他们那种“匠人精神”有点关系?就是把一个事情做到极致,就算是很枯燥的数学,也要想办法用最有趣、最容易懂的方式讲出来。可能还跟动漫文化也有点关系吧,很多概念他们都可以用漫画或者插图的形式来表现,一下子就变得生动了。就像我们看《工作细胞》学生物一样,看他们的数学科普书大概也是这种感觉。

我觉得数学最“有用”的地方就是在投资理财和日常消费决策上啊!比如了解复利效应、概率风险,或者计算贷款利率、折扣力度,都能帮我省不少钱,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还有就是买家具要量尺寸、看比例,设计装修要考虑空间布局,这些都离不开几何思维。虽然可能不会用到特别复杂的数学,但那种量化、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贯穿始终的,让我生活更高效,不被商家忽悠。

可能跟日本独特的教育模式和大众阅读习惯有关吧。我听说日本的学校很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另外,日本的图书市场也很成熟,各种类型、各种风格的读物都有,可能也是为了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所以才会有这么多优秀的科普作品出现。还有,他们对“卡哇伊”这种风格的接受度很高,有时也会把一些看起来严肃的东西萌化,让读者更容易接受。

要说数学最“有用”的场景,我想起我大学时选修的一门经济学课程。当时我们学习了博弈论,用数学模型分析了各种策略游戏和市场行为。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数学不仅仅是计算,它还能帮我们理解人类决策背后的逻辑,预测结果。那种把复杂的人际互动和经济现象抽象成简洁模型的“哇,数学真酷”的感觉,真的非常震撼,让我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

哈哈哈,我每次玩各种策略游戏,比如《星际争霸》或者《文明》的时候,都会觉得自己瞬间化身数学家!计算兵种克制、资源分配、科技树升级路线,这不就是概率论、博弈论和优化理论的实际应用吗?每次我算出一条“神操作”路线,把对手A掉的时候,就觉得数学真的是“力量”的象征!谁说数学无聊?那是因为你没把它用到好玩的地方!

哈哈,说到让孩子们喜欢数学,我提名各种益智游戏!比如《纪念碑谷》那种空间几何思维,或者《Baba Is You》这种逻辑推理游戏,还有一些策略卡牌桌游,都超级锻炼大脑。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根本不会觉得自己在学数学,可实际上他们的空间想象力、逻辑推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寓教于乐,永远是王道!毕竟谁不喜欢玩游戏呢?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在生活中“玩”起来。比如,一起玩桌游,很多桌游都涉及概率、策略和逻辑推理;一起烘焙,感受配料比例的精确性;甚至在购物的时候,让他们计算优惠、比较单价。另外,多带他们去科技馆、博物馆,看看数学在工程、艺术、建筑上的应用。别老强调“考点”,而是多问问“为什么”,鼓励他们自己去探索答案。当他们发现数学和自己所处的真实世界紧密相连时,兴趣自然就来了。

这个问题很有趣。我个人观察,日本的科普作品,尤其是在数理化这类偏硬核的领域,确实做得非常出色,经常能化繁为简。这可能与他们注重“具体化”和“可视化”的教育传统有关。在教育体系中,虽然也有应试压力,但似乎更强调通过实际操作、实验和生动形象的例子来理解概念,而不是单纯记忆。此外,日本的出版市场竞争激烈,对细分领域的用户需求把握得比较精准,可能也促使作者和出版社在内容呈现上更下功夫,尝试用更亲民、更轻松的方式去触达大众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