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智能体:从工具到同事的转变与学习路径

AI智能体正成新同事。掌握构建AI的技能,加速职场未来!

原文标题:是时候把 AI 智能体当成同事了,备受期待的Agent共学营上线了!

原文作者:图灵编辑部

冷月清谈:

文章指出,AI智能体正从工具转变为我们未来的“数字同事”,如英伟达CEO黄仁勋所展望,未来企业中AI智能体将与人类员工共同协作,大幅提升效率。这种转变意味着工程师将有“永不疲倦的数字队友”辅助工作,而管理者则需发展新的领导力,学会激发智能体的潜力。

然而,若不了解智能体运行机制,人们可能陷入盲目信任或错失机遇的困境。因此,文章强调了深入学习AI智能体是未来职场必备技能。

为此,图灵教育推出了“Agent共学营”,旨在系统教授智能体核心原理(如Agent架构、RAG、Tool生态)和实战技能(从Prompt到Agent编排、框架应用如LangChain)。课程形式采取周播直播、图书共创和技术社群陪跑,让学员亲手构建并部署Agent原型。

该9周实战训练涵盖从搭建联网搜索Agent到实现多Agent协作系统,循序渐进。课程面向软件开发者、AI工程师、产品经理、运营及所有对Agent感兴趣的人。文章强调,在AI协作成为趋势的当下,把握住学习机会至关重要。

怜星夜思:

1、文章里提到AI智能体能帮程序员自动测试、修复Bug,那大家觉得这波AI智能体发展,哪些职业会最先受到冲击呢?或者说,哪些职业又能通过AI智能体变得更高效?
2、文章里提到了我们不能‘盲目信任’AI智能体,大家觉得在实际工作中,AI智能体可能会带来哪些意想不到的‘坑’?比如数据安全、决策责任之类的,我们应该怎么应对?
3、文里说未来管理者的能力看能带多少个数字员工,这听起来挺酷的。但实际操作中,大家觉得管理AI智能体和管理人有什么本质区别?作为管理者,需要提升哪些新能力才能玩转AI团队?

原文内容

是时候把 AI 智能体当成新同事了,别再只当它们是工具!

英伟达 CEO 黄仁勋去年 10 月曾说,他期待未来公司不仅有 5 万名员工,还能和 1 亿个智能体一起打怪升级,效率直接爆表。

到了 2025 年,软件团队正式迈入后人类时代,每位工程师身边都将配备几位永不疲倦的数字队友,帮你自动测试、修复 Bug,只有关键时刻才来找你求助,简直是最佳拍档!

未来,管理者的带团队能力,不是看能带多少人,而是看能带多少个数字员工。这是一种全新的领导力,关键在于如何激发智能体的潜能,让它们干得漂亮。

不过,问题也来了,如果我们连智能体的运行机制都不了解,就很容易掉进两个坑:要么盲目信任,丧失判断力;要么敬而远之,错失变革机遇。

想要真正跳出这两个极端,跟 AI 智能体成为无缝搭档?是时候深入学习一下智能体了。这可谓是未来社会职场人的必备技能。

万众期待的 Agent 共学营上线啦!专注帮你系统掌握智能体原理和实战技能,带你亲手构建属于自己的数字队友!


一场系统 × 实战 × 共创的 AI Agent 修炼之旅

秉承着学习不该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我们上架了这门大家一起共创的 Agent 共学营。这不是空谈的理论课,而是让你真刀真枪做项目,把做 AI Agent 这项真实能力交到你手上!

你将学到什么?
  • 核心原理:Agent 架构、上下文工程、A2A 协议、RAG + Tool 生态,理论和系统的深度剖析

  • 动手实战:从 Prompt 到工具封装,再到 Agent 编排,边学边做,项目落地

  • 共创成长:和讲师、同伴一起共创项目与图书,技术交流不掉队

  • 框架掌握LangChain、LangGraph、OpenAgents 等主流框架,实操经验满满

课程形式
  • 每周 1 次直播(共 9 讲),全程录播回放随时看

  • 图书共创,参与章节优化,出版时署名入册

  • 技术社群陪跑,和大牛一起写代码、做 Agent

  • 项目实战,最终完成一个可部署的 Agent 原型

  • 赠送全套课程 PPT、代码框架、提示词模板、资源清单



主讲人李博杰

深受欢迎的共学营系列直播分享嘉宾,思维敏捷,风格轻松易懂。除此之外他还有很多身份:

  • 《图解大模型:生成式AI原理与实战》译者,《图解DeepSeek技术》译者

  • 智能体初创公司 PINE AI 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

  • 曾任华为计算机网络与协议实验室副首席专家,入选华为首批“天才少年”项目

  • 曾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USTC)与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联合培养博士学位

  • 曾获 ACM 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和微软学者奖学金‘

  • 在 SIGCOMM、SOSP、NSDI、USENIX ATC 和 PLDI 等顶级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

他的知识,不止写进论文,也将亲手教你写出下一个 Manus 或 GenSpark。



9 周实战内容首次全公开

在为期 9 周的训练中,我们将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亲手构建出一个具备思考、调用工具、规划流程的通用 Agent。

从一个简单机器人 → 成为能写代码、用搜索、调用插件的智能体最终,每人将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 Agent 工具,真正落地、可部署

周次
主题
内容亮点
实践项目
第1周
Agent 入门
理解 Agent 结构与分类,基础框架与应用场景
搭建一个联网搜索 Agent
第2周
上下文设计
Prompt 模板、对话历史与长期记忆
给 Agent 加角色设定和记忆
第3周
RAG 与知识库
文档结构化、检索策略、增量更新
集成 RAG,实现知识问答专家
第4周
工具调用与 MCP
多工具封装与接入
赋能 Agent 调用 API、查行情
第5周
编程与代码执行
代码 Agent、数据分析 Agent
打造能写代码执行的 Coding Agent
第6周
大模型评估与选择
模型评估与安全护栏
挑选最合适的“智能大脑”
第7周
多模态与实时交互
语音交互,电脑手机操作
实现能听会说的智能语音 Agent
第8周
多 Agent 协作
A2A 通信,团队分工与协作
设计多 Agent 协作系统
第9周
项目展示与图书打磨
展示项目成果,打磨出版内容
完成并发布你的专属 Agent


适合谁来学习?

这不是一门让你做事更快的课程,而是教你如何构建更优的工作流、掌握复杂 AI 系统、打造安全可控的 AI 合作者。

如果你是:

  • 软件开发者 & AI 工程师

  • 产品经理 & 运营

  • 内容创作者 & 自媒体博主

  • 对 Agent 感兴趣的所有人

训练一个属于你的 AI Agent,就从这里开始。


为什么是现在?

不是谁先开始谁就赢,但落在最后一定代价不小。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让你接触到企业级私训才会提供的前沿知识。

如果你哪怕只是考虑过未来要和 AI 协作,不妨现在就行动起来。

超多实战内容,首发价仅 199 元,共学营学员可再享 30 元优惠券简直是超值,大家动动手指就趁现在!

关于‘AI智能体可能带来的坑’,我认为最核心的是‘Black Box’问题。当AI开始自主决策甚至执行复杂任务时,其决策过程难以追溯和解释,一旦出现错误,责任归属会变得模糊。此外,数据隐私泄露、算法偏见固化、以及潜在的‘社会工程学’风险(恶意利用AI模拟人类进行欺诈)也不容忽视。应对策略需从法规健全、技术透明度提升、以及建立严格的人类监督与干预机制等多方面着手。

我觉得最大的坑可能就是,你以为它懂你,结果它跟你’鸡同鸭讲’。比如你让AI去给客户回邮件,结果它用了个特别生硬或者完全不符合语境的措辞,瞬间拉低公司形象。还有就是数据安全,你把重要的信息丢给AI处理,万一它’说漏了嘴’,那可就是大麻烦了!所以,永远别把核心控制权和最终决策权交给AI,要像管小孩子一样,既要给它空间,又要随时看着点儿。

管人,你得考虑他是不是心情不好啊、家里出啥事了啊、想不想升职加薪啊,还得时不时搞个团建啥的。但管AI智能体嘛,你只需要给它喂饱数据、优化算法、确保它环境稳定就行了。它不会抱怨、不会摸鱼、更不会跟你闹情绪!区别大了去了。我觉得新能力就是:你得懂它的‘语言’,知道怎么给它下指令它才能听懂;还要会‘调教’,让它越来越聪明;最后就是‘整合’能力,把不同的AI智能体像搭积木一样组合起来,完成大任务。

坑?当然是AI智能体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比人类聪明,然后开始罢工、要求涨薪,或者干脆组团去隔壁公司抢生意了!开玩笑啦,不过认真讲,它要是在关键时刻给你’撂挑子’,或者分析出来一个结果你根本看不懂,那就真抓狂了。感觉以后要学个新的技能叫‘AI心理学’,专门研究怎么让这些数字老铁们心情愉悦地工作!

要说冲击?那肯定是那些每天上班就对着电脑发呆、敲几个固定公式的岗位啊!AI来了直接把他们P掉。但话说回来,能跟AI智能体一起把项目搞定,那以后吹牛都有底气:‘我可是在AI大军里当过’班长’的人!’ 感觉未来老板招人会问:‘你带过几个AI小弟?’ 哈哈哈!

管人,你得学会画大饼、讲情怀,还得防着他们集体跳槽。管AI智能体?给它通上电,输入代码,它就吭哧吭哧开始干活了,连茶水费都省了!最大的区别就是,你跟AI吵架,它不会记仇,下次依然能给你干活;你跟人吵架……估计明年的KPI就难看了。所以管理AI,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学会给它‘断电’,以防它哪天把公司代码全删了,哈哈哈!

针对‘管理AI智能体与管理人的本质区别’,我认为核心在于管理对象的‘意图’与‘可塑性’。人类员工具有主观能动性、情感、职业发展需求及社会属性,管理需侧重激发潜力、团队协作与心理契约。而AI智能体虽无情感,但其‘潜力’和‘效能’边界则取决于模型训练、算法优化、工具集集成以及与人类交互界面的设计。管理者需要从‘绩效考核’转向‘效能评估与迭代优化’,从‘情商领导力’转向‘系统思维与AI伦理把握’,并具备将复杂任务分解为AI可处理模块的能力,以及对AI输出结果进行‘校准’和‘兜底’的责任感。

针对‘AI智能体对职业的冲击和赋能’这个问题,我认为重复性高、规则明确的职能,如基础数据录入、初级客服、部分测试工作等,可能首先面临被智能体替代或压缩的需求。但同时,需要高度创造力、复杂策略制定、跨领域协作和人际交互的职业,如高级研究员、战略顾问、心理咨询师,以及那些能将AI工具整合并优化现有流程的职位,反而会迎来新的增长点和效率提升。

我觉得吧,AI智能体与其说是来抢饭碗的,不如说是来给我们’打辅助’的。像我这种天天跟文档打交道的小编,如果能有个AI智能体帮我自动整理资料、生成初稿,那我岂不是能把更多精力放在创意和深度分析上?至于哪些职业受冲击,我觉得是那些’靠信息差吃饭’的,AI会把很多信息透明化。但那些真正能创造价值、解决复杂问题的,只会如虎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