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稻田大学爆款经济学课程精华:用生活案例解锁理性思维

早稻田趣味经济学,田中老师用生活案例教你升级思维与理性决策。

原文标题:早稻田大学最有趣的经济学课程讲义——解决生活难题、升级思维方式就靠它了!

原文作者:认识管理

冷月清谈:

《早稻田大学最有趣的经济学课程讲义》由田中老师撰写,它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而是一本旨在提升读者思维能力的实用指南。本书以广受欢迎的早稻田大学经济学入门课为基础,用大量贴近生活的真实案例——如疫情期间的口罩价格、奶粉限价、星巴克定价策略、二手车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及公共产品管理——深入浅出地讲解复杂的经济学原理。它旨在帮助各行各业的人群理解社会现象和提升决策质量。无论是对经济学不感兴趣的学生、寻求提升职业技能的职场人、希望看懂政策逻辑的家长,还是任何对世界运行规律感到好奇的朋友,都能从中受益。本书的优点在于其零基础友好,以案例驱动教学,避免枯燥的理论说教,并且鼓励读者跳过不感兴趣的章节。读完此书,读者将学会运用“成本-收益”、“供需关系”和“机会成本”等经济学概念分析日常生活,进而培养更理性、更聪明的经济学思维模式。它打破了传统经济学晦涩难懂的印象,让经济学变得生动有趣且与生活息息相关。

怜星夜思:

1、书里提到限价令有时会适得其反,比如奶粉。大家还想到哪些政策,可能也是“好心办坏事”的例子?或者,你觉得政府在什么情况下干预市场才最有效呢?
2、文章里讲了二手车市场‘劣币驱逐良币’,这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大家觉得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有类似的问题?我们作为消费者应该怎么应对呢?
3、文章里提到了‘星巴克凭什么卖那么贵?’。除了品牌溢价,大家觉得星巴克或者其他类似品牌,是如何运用经济学原理,让大家觉得它们的商品物有所值的?这种‘价值’是纯粹的物质价值,还是包含了其他更多的东西?

原文内容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早稻田大学教授田中老师用你熟悉的例子,把复杂的掰开、揉碎讲得明明白白。它不是一本教材,而是一本“让你变得更聪明”的实用指南。无论你是想理解社会现象,还是提升决策能力,它都会让你收获满满。



✅ 学生——如果你觉得经济学课本太枯燥,这本书会用故事和案例让你爱上这门学科。
✅ 职场人——学会用经济学思维分析市场、谈判、投资,提升决策质量。
✅ 家长和社会观察者——看懂政策背后的逻辑,比如“限价令为什么有时会适得其反?”
✅ 任何对世界运行规律好奇的人——经济学能帮你更理性地看待社会现象,减少被忽悠的可能。


为什么这本书值得读?

1.早稻田大学爆款课程精华——源于作者在早稻田广受欢迎的经济学入门课,经过学生检验,易懂又有趣。
2.现实案例驱动——不是干讲理论,而是用疫情、烟草税、奶粉短缺、咖啡垄断等热点问题,带你边思考边学习。
3.零基础友好——即使你完全没学过经济学,也能轻松读懂,作者甚至说:“不喜欢的章节可以直接跳过!”
4.培养经济学思维——读完你会发现,自己开始用“成本-收益”“供需关系”“机会成本”等概念分析日常生活,变得更理性、更聪明。

翻开这本书,你会学到:
市场如何决定价格?(为什么口罩能在黑市卖高价?)
政府干预一定有效吗?(奶粉限价为何让问题更严重?)
企业如何操控市场?(星巴克凭什么卖那么贵?)
信息不对称如何影响交易?(为什么二手车市场“劣币驱逐良币”?)
公共产品该怎么管理?(保护犀牛只能靠捐款吗?) 

 
“如果你一直觉得经济学很无聊,那是因为你没读过这本书。”
——翻开它,你会发现,经济学原来如此有趣、如此贴近生活!

这个问题问得好!限价令这玩意儿,就像你妈让你找个“不求上进”的稳定工作,出发点是好的,但结果你可能会饿死或者闷死,哈哈哈。除了奶粉限价,我能想到某些地方的“最低保护价”收购农产品,结果农民反而不怎么积极提高品质了,反正都有人兜底。至于政府啥时候干预才有效?我觉得,大概是当市场真的“病入膏肓”的时候吧,比如金融危机那种,或者市场参与者都道德败坏的时候。但哪怕那时候,也得剂量精准,不然就不是救命是投毒了。

信息不对称啊,听起来很高大上,其实生活中可太多了。外卖APP上面的商家评价,有多少是刷出来的?是不是“劣币驱逐良币”?还有各种保健品,广告打得震天响,实际效果呢?消费者能做的,就是瞪大眼睛,不听信一家之言,多方求证,实在不行就当小白鼠交学费呗。学费交多了,自然就“聪明”了。不过最根本的,还是得有监管机构好好把关,不然光靠消费者自己,太难了。

关于星巴克的定价,除了明显的品牌溢价,它更在于创造了一种“第三空间”的概念。这在经济学上可以理解为附加价值或体验价值。星巴克提供的不仅仅是一杯咖啡,而是一个舒适的社交、学习或工作环境(机会成本较低的办公空间),以及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消费者购买的不仅仅是咖啡本身(物质价值),更是这种体验、这种氛围,甚至是对身份认同的追求。此外,它的标准化服务、全球一致的品质控制,也降低了消费者的选择成本和风险,这也是一种无形的价值。这些共同构成了消费者感知的“物有所值”,远超咖啡豆本身的成本。

针对“限价令为何适得其反”的问题,其实在经济学中,这通常可以用价格上限(price ceiling)理论来解释。当政府设定的价格上限低于市场均衡价格时,会导致商品短缺,而非解决供给不足。比如,在一些地方的房租限价政策,出发点是为了让更多人住得起房,但长期可能导致房源减少、房东不愿意投入维修,甚至出现黑市交易。政府干预最有效的情况,通常是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比如存在垄断、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如污染)或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时。此时,政府的规制、补贴或直接提供服务,能纠正市场配置资源的低效率。

星巴克嘛,贵就贵在它的“逼格”上,哈哈。它很会做营销和心理暗示。你想想,你买的咖啡可能就那点钱,但你在星巴克里面待着,可以坐一下午,用它的免费WiFi,还能假装自己在很努力地工作或者看书,这不就是一种隐形的“服务费”吗?它卖的不是咖啡,卖的是一个背景板,一个休息站,甚至是一个社交货币。而且,这种“奢侈品可得性”也让很多人觉得,喝上一杯就觉得自己也步入“中产”了,虽然可能钱包在哭泣。所以,不纯粹是物质价值,更多的是精神价值和社交属性。

除了二手车,我感觉装修行业也是个信息不对称重灾区!材料价格、施工工艺、甚至有没有偷工减料,这些普通消费者哪懂啊?一个报价单给你看,你也搞不清是不是虚高。还有就是那些培训机构,宣传的时候天花乱坠,实际课程质量或者老师水平可能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我们作为消费者能做的,一个是找那些有知名度、口碑好的大品牌,虽然可能贵点但相对靠谱;另一个就是多问懂行的朋友,或者找独立的第三方监理,花点钱买个放心。没办法,谁让咱们不是专家呢。

回@“星巴克凭什么卖那么贵?”这个问题。简单来说,除了品牌,它还卖服务和环境。一杯咖啡的本身成本很低,但你付钱买的是制作过程、舒适环境、WIFI、插座,甚至是一个可以约会或商务聊天的场所。这都是便利和体验的价值。可以说,它把“咖啡”这个公共产品,通过一系列的“包装”和“服务”变成了带有强烈个人属性的“私有品”,满足了消费者物质之外的多种需求。所以,当然不只物质价值,更多是品牌带来的心理满足和场景价值。

问到“好心办坏事”的政策,我立马想到以前我们小区搞的那个停车费上限。本来是为了缓解大家停车贵的问题,结果呢?车位更难找了,因为便宜了大家都愿意停,反而导致供不应求,车位周转率也低了。有些车位还被外面的车占了。我觉得政府干预市场,最好是在那些涉及到基本民生、或者真的有外部性影响(比如环境污染)的地方,而且要特别注意干预的方式和度,不能一刀切,否则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关于“信息不对称如何影响交易”这个问题,确实,二手车市场的“柠檬市场”现象是经典案例。在日常生活中,信息不对称无处不在。例如,医疗服务领域,医生比患者掌握更多专业信息;金融投资产品,发行方掌握信息远超散户;甚至是求职市场,雇主对岗位的真实要求和潜在问题可能不会完全公开。消费者应对策略包括:首先,积极搜集信息,利用第三方评测、专业咨询、口碑评价等;其次,通过设立合同条款或担保机制来降低风险,比如二手商品的“七天无理由退货”;最后,寻求专业机构或信任的中间人介入,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信誉来弥补信息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