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AI硬件赛道:解析成功企业的“生存法则”与“进化之道”

AI硬件头部玩家分享百万出货秘诀:软硬一体化与持续商业化。

原文标题:出货百万、销量领先,他们凭什么在AI硬件红海中“杀出血路”?| 直播预告

原文作者:AI前线

冷月清谈:

AI前线将举办一场线上直播,邀请Plaud、Rokid和拂曦科技等AI硬件领域的资深创业者,共同探讨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实现突围的底层逻辑。本次活动旨在揭示AI硬件如何从单纯的技术演示,进化为真正重构产品和用户体验的核心驱动力。
直播内容将深入剖析头部企业成功实现“百万出货”的秘诀,包括他们在软硬件一体化上的深耕,以及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生存并持续发展的商业化路径。嘉宾们将分享AI硬件从创新到规模化落地的全过程,以及如何建立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通过此次分享,参与者可以了解到AI硬件不仅关注技术创新,更注重产品与用户体验的深度结合,从而为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怜星夜思:

1、文章里提到‘软硬一体’是这些AI硬件公司能活下来的关键,但具体操作起来,软硬件结合的挑战到底在哪里?是不是说技术越强就越容易成功呢?
2、AI硬件市场都说是‘红海’了,那除了文章里说的创新产品和体验,还有没有其他更关键的因素,能让一家新公司在这种激烈竞争里杀出重围,甚至能出货百万?
3、AI硬件的‘持续商业化’,除了卖硬件本身,大家觉得还有哪些重要的盈利模式或者策略,能让这些公司活得更久,甚至持续增长呢?比如订阅服务、生态合作这些算不算?

原文内容

AI 不只是炫技,更在重构产品与体验。来自 Plaud、Rokid、拂曦科技的硬核创业者联袂分享,揭秘 AI 硬件从出货百万到持续进化的底层逻辑。扫码预约直播。

直播介绍
直播时间

7 月 30 日  20:00-21:30

直播主题

超越工具:AI 硬件进阶的底层逻辑与破局之道

直播嘉宾
  • 莫子皓 Plaud 中国区 CEO

  • 段然 拂曦科技 CEO

  • 赵维奇 Rokid 全球开发生态负责人 / 中美持续创业者

直播亮点
  • 揭秘 Plaud、Rokid 等为何能在 AI 硬件赛道脱颖而出?

  • 畅聊软硬一体创业公司靠什么活下来?

  • 深扒 AI 硬件持续商业化的秘诀是什么?

如何看直播?

扫描下图海报【二维码】,或戳直播预约按钮,预约 AI 前线视频号直播。👇

如何向讲师提问?

文末留言写下问题,讲师会在直播中为你解答。

除了产品和体验,我觉得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和高效的渠道铺设至关重要。红海里要不就是你特别小众,做到极致,要不就是你有强大的分销能力,能迅速占领市场。同时,成本控制和供应链管理也决定了利润空间和规模化能力。很多时候,一款好产品可能因为卖得太贵或者根本买不到而夭折。

我觉得得看品牌故事和用户粘性。现在产品同质化太严重了,大家技术都差不多的时候,拼的就是谁更懂用户,谁能讲好品牌故事,让用户觉得买你家产品不只是因为功能,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认同。再比如,售后服务做得好也能积累口碑,形成‘老带新’的良性循环。毕竟用户不是买完就走,后续使用体验也很重要。

绝对算!订阅服务是AI硬件持续盈利的优选,例如智能音箱或智能家居服务可以提供高级功能订阅、内容订阅(音乐、有声书等)、或者数据服务订阅。生态合作则可以拓展收入来源,比如与内容提供商分成、与第三方应用开发者分成,甚至出售特定数据分析报告(在合法合规前提下)。未来的盈利模式会越来越像互联网服务,硬件只是入口。

软硬一体?想想看,就像你找了个顶级的厨师(软件),结果厨房(硬件)里燃气灶是坏的,锅碗瓢盆不配套,那顶级厨师也做不出米其林呀!光技术强没用,得是‘天作之合’,硬件能把软件的威力完全释放出来才行。不然就是‘皇帝的新衣’,光看着光鲜,用起来两眼泪汪!

我也做过类似的项目。我觉得最大的坑就是沟通成本和版本管理。软件改一点点可能硬件就得重新设计,或者反过来。然后用户买回家,软件更新了硬件跟不上,或者硬件没法承载新功能,体验就很差。技术强是基础,但还要能落地,能形成稳定的供应链,光有技术活不下去的。

哈哈,我觉得未来有可能像游戏主机一样,硬件赔钱卖,靠卖服务赚钱。比如AI健身镜,光卖那个镜子,利润肯定有限。但是它背后配套的私教课程、训练数据分析、社交互动那些,才是真正的‘印钞机’。谁能把这种‘硬件+内容/服务’的飞轮效应玩明白,谁就能在AI硬件的下半场赢。甚至可以考虑广告变现,如果用户量够大。

个人感觉,可能还需要看它有没有建立自己的生态壁垒。比如某个AI芯片公司,它不仅卖芯片,还提供开发工具和平台,吸引了一大批开发者。用户一旦用惯了它的生态,转移成本就高了。这样即使有大量竞争者,它也能通过生态优势稳住阵脚。毕竟AI硬件不是孤立的,它需要内容、服务去支撑。

这个问题问得好。从战略角度看,软硬一体的挑战在于资源整合和跨领域协同。硬件开发周期长、成本高,软件迭代快、灵活性强,两者如何高效配合,尤其是在快速变化的AI领域,非常考验团队的工程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技术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技术能否转化为用户价值,以及能否在商业模式上形成闭环。单一技术优势不等于市场成功。

我觉得除了订阅,售后服务、增值服务也是很重要的点。比如硬件损坏了提供维修服务,或者旧机换新,甚至是一些付费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另外,通过数据分析(再次强调,在隐私保护下)给商家提供决策支持,这块也有很大的想象空间。硬件卖出去不代表结束,而是服务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