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助手迈向「行动派」:四大技术路径和系统挑战

AI助手正从对话走向行动,多技术路径探索Jarvis之路。

原文标题:技术狂飙下的 AI Assistant,离真正的 Jarvis 还有几层窗户纸?

原文作者:机器之心

冷月清谈:

当前AI助手虽基于大语言模型擅长对话,但面临多任务执行、实时感知不足的瓶颈。下一代AI助手正从“会聊天”迈向“能行动”,强调多模态交互、实时响应及跨系统执行能力。其发展关键在于解决智能规划与调用、系统延迟、交互记忆与商业落地等挑战。文章探讨了多种技术路径:构建以大模型为核心的通用Agent框架,通过任务拆解和工具调度实现全流程,但存在延迟和成本问题;专注于特定场景的短程闭环方案,强调部署与稳定性,但泛化能力有限。此外,还有Agent模拟人类浏览器操作的前沿探索,以及面向非技术用户的无代码Agent构建平台。最终,AI助手将以语音为主要交互形态,需补齐低延迟、全双工、硬件绑定和应用数据调用等系统短板。这些多元路径共同推动AI助手向真正智能体的方向迈进。

怜星夜思:

1、文章提到了通用Agent架构和特定场景深度定制两种路径,你觉得未来哪种方向会率先跑出真正像Jarvis那样的个人AI助手?为什么?
2、文章说未来的AI助手可能成为“第二手机”或“个人操作系统”,你更倾向于哪种愿景?如果它成了“个人操作系统”,它会如何改变我们的数字生活和隐私边界?
3、模拟浏览器操作的AI助手听起来很酷,但文章也提到稳定性、安全性和权限问题。你认为在实际商业应用中,克服这些挑战需要哪些关键技术突破或政策法规支持?

原文内容

本文来自PRO会员通讯内容,文末关注「机器之心PRO会员」,查看更多专题解读。


随着 AI 技术进入新阶段,OpenAI 曾经引领的大语言模型风潮,正面临新的天花板:LLM 擅长对话生成,却在多任务执行、实时感知与系统联动方面力不从心。与之相对的是,市场和技术都在呼唤的下一代 AI Assistant 则正从「会聊天」迈向「能行动」,强调语音多模态交互、实时响应、工具链调度与跨系统执行能力。当 Jarvis 不再只是想象,真正的智能体之争,才刚刚开始。


目录

01. 通用 Agent 架构受限,任务智能还停留在「样板房」?

为什么说当前大多数 AI Assistant 仍停留在「对话器」阶段?它们距离真正的「通用行动体」还差什么?通用型与场景型 AI Assistant 哪种更有前景?「做深一个场景」是否能跑出下一个突破口?

02. 一句话唤醒万物,AI Assistant 要补齐的系统短板有哪些?

Cross-Attention 与 MoE 架构如何帮助 AI Assistant 降低语音交互的延迟?未来的 AI Assistant,会成为「第二手机」还是「个人操作系统」?

03. 从「好用」到「能赚」,AI Assistant 带来的新流量谁能接住?

AI Assistant 如何成为企业的新盈利入口?它真的能带来「增量流量」吗?

01  通用 Agent 架构受限,任务智能还停留在「样板房」?

当前 AI Assistant 的发展核心挑战集中智能规划与调用、系统延迟与协同、交互记忆与拟人性,以及商业模式与落地路径四个维度。特别是在「智能层面」,不同技术路径正在交叉探索,即从押注基模的通用框架,到逐场景的小闭环系统、再到 Browser‑Use 和支持无代码 Agent 构建,每条路线都在解答「Jarvis 的大脑该长成什么样?」

表: AI Assistant 智能层面技术路径[2-1]-[2-11]


1、在任务执行智能方面,一条核心路线是构建长程、循环、可泛化的通用任务框架,实现从目标理解到任务完成的全过程,向下兼容场景任务。

① 这类框架试图将大语言模型作为核心决策体,核心机制包括任务拆解(Planning)、执行反馈(ReAct)、工具调度(Tool Use)等。[2-1]

2、以 Manus 为例,其采用「多步任务规划 + 工具链组合」架构,将 LLM 用作「控制中心」,再由 Planner 模块按需分解任务,执行时通过 ReAct 策略调用子模型与外部工具。[2-2][2-3]

① 例如在电商比价任务中,Manus 会逐步爬取多个站点数据、对比价格后给出结论。

② 但实际测试中,其对复杂网页结构的抓取覆盖不足,部分价格信息遗漏,说明其在数据质量、反馈利用与多模型协作上仍不稳定。[2-4]

3、通用架构的另一代表 MetaGPT 则强调此路线下 Agent 构建需叠加「代码执行、记忆管理与系统调用」等组件,需具备「跨工具+跨系统」的复合调度能力。

① 但其 MetaGPT 团队认为当前这类通用框架在实际部署中普遍存在延迟高、调用链复杂、成本不可控等问题。[2-5]

4、另一条技术路径则主张「逐场景做透」,围绕固定场景进行短程任务的运行闭环。

5、其典型代表如 Genspark 以 PPT 自动生成为核心场景,集成了 GPT-4.1 模型的多模态能力、工具使用与深度推理模块,实现从文本输入到图文内容输出的自动化。[2-6]

6、相比通用框架,「逐场景做透」的技术路线更强调低门槛部署与稳定性,适用于「弱通用、强完成」的应用需求

7、但该类方案在面对非结构化任务或领域迁移(如非 PPT 场景、非文本导图任务),系统表现明显下降,弱通用泛化能力不足。

① 例如 Genspark 目前在非标准化输入处理、动态主题生成等方面仍表现有限。

8、Browser-Use 类路径则探索更远期的提升方案,即让 Agent 像人一样使用浏览器完成任务。

9、以开源项目 Browser-Use 为代表,其支持 Agent 模拟浏览器登录、填写表单、抓取信息、提交交易等功能,可与 Claude Desktop 集成。[2-7]

10、另一代表 Open Computer Agent(Hugging Face)则具备模拟键鼠操作的能力,支持机票预订、网页注册等流程。[2-8]

11、该路径的优势在于操作真实 Web UI、无需额外 API 接入,但其稳定性、安全性与权限系统仍未成熟,且复杂任务流程下的异常处理能力仍受限。

12、而在面向中小企业或非技术用户时,无代码出工具(No‑Code Agent Builder)正成为下一代的 AI Assistant 的推荐解决方案。

13、已有不少机构和企业在探索该路径。如 Stanford 等机构去年发布了 AutoGen Studio,支持无代码方式搭建、调试和部署多 Agent 工作流,可视化拖拽并自动调用 LLM 和工具。[2-9]

14、Base44(今年 6 月被 Wix 以 8000 万美元收购)则以对话驱动,无代码自动生成前后端,以及权限、部署、数据库等全面功能。[2-10]

15、初创企业 StackAI 则提供无代码拖拽平台,支持与 Salesforce、Snowflake 等业务系统集成,实现自动化运营。于今年 5 月完成 1600 万美元融资。[2-11]

一句话唤醒万物,AI Assistant 要补齐的系统短板有哪些?

AI Assistant 最终要以语音为主要形态和用户进行交互。在系统优化层面,其语音交互低延迟、全双工语音、能力与硬件/系统行动绑定、和应用数据/工具调用等必定是主要面临的挑战。


02  一句话唤醒万物,AI Assistant 要补齐的系统短板有哪些?

AI Assistant 最终要以语音为主要形态和用户进行交互。在系统优化层面,其语音交互低延迟、全双工语音、能力与硬件/系统行动绑定、和应用数据/工具调用等必定是主要面临的挑战。


 关注👇🏻「机器之心PRO会员」,前往「收件箱」查看完整解读 

更多往期专题解读内容,关注「机器之心PRO会员」服务号,点击菜单栏「收件箱」查看。

模拟浏览器操作的AI助手确实潜力巨大,但在商业应用中,克服其稳定性和安全性挑战至关重要。关键技术突破可能包括:一是高鲁棒性的UI识别与交互技术,能适应网页动态变化和不同渲染方式;二是基于强化学习的异常处理机制,让Agent能从失败中学习并自动恢复;三是实施零信任安全架构与精细化权限策略,确保Agent仅在授权范围内操作,防止数据泄露或恶意行为;四是提升其可解释性与可审计性,让用户能理解并追溯其行为。政策法规方面,需要明确Agent使用的数据范围、操作权限边界以及责任归属,例如当Agent操作失误导致损失时,法律上应如何界定责任。

这技术听上去挺牛的,比如让AI自动帮我填各种表格、抢个热门商品啥的。但一想到稳定性和安全问题,我就有点心虚了。比如它万一给我多点了份外卖,或者把我的个人信息填错了发出去,那可不得了。我觉得技术上要解决,首先得让它“聪明”点,能识别网页里的各种“坑”,别随便点错。其次是权限要控制好,不能让它为所欲为,得有个“家长审批”机制。政策法规嘛,国家得赶紧立法,别等出了事才来收拾烂摊子。比如,如果AI操作导致我财产损失,谁来赔?这可不是小事。

天哪,让AI像人一样用浏览器,想想就刺激!那岂不是可以搞各种自动化薅羊毛了?哈哈。但要是它给我自动刷爆了信用卡咋办?那可就不是酷,是哭了!我觉得啊,最关键的是得给它加个“安全锁”,比如每次涉及金钱或者重要信息的操作,必须得我本尊点头确认才行。再来个“后悔药”机制,操作错了能立刻撤销。至于政策法规,赶紧出台个“AI背锅侠法案”吧,万一AI给我惹了麻烦,能找到人负责就行!不然我可不敢随便拿它去网上冲浪。

我个人觉得啊,先出来的肯定不是那种什么都行的“万金油”Jarvis,而是那些“术业有专攻”的。比如专门帮你写PPT、处理邮件的AI秘书,或者帮你管理智能家居的AI管家。这些特定场景的AI助手,因为任务单一明确,更容易做到极致,也更容易被市场接受。等这些垂直领域的“小Jarvis”都成熟了,它们再想着怎么“合体”,成为一个真正的通用型AI管家,这路子可能更靠谱。一下子就想搞个大而全的,往往容易卡在各种细节里。

要我说啊,率先跑出来的肯定是最能解决“痛点”那个,比方说,要是能出一个专门帮我应对丈母娘刁难的AI助手,我立马倾家荡产众筹一个!哈哈。开玩笑归开玩笑,我觉得短期内还是特定场景的更容易落地,毕竟“小而美”总比“大而空”来得实在。通用Agent听着很酷,但离我们日常生活还远着呢,先干点实事儿,别老是炫技。

我更倾向于“个人操作系统”的愿景,因为它更具颠覆性,意味着AI将成为我们数字生活的核心中枢,协调所有应用和设备,实现无缝的用户体验。但这无疑要求极其强大的数据治理、权限管理和伦理规范。隐私边界将变得模糊,因为AI会掌握我们几乎所有数字行为的上下文信息。我们需要透明的权限声明,用户对数据使用的绝对控制权,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障个人数据不被滥用,确保算法的决策权不取代用户的自主意志,甚至在AI出现操作失误时,有明确的责任归属和追责机制。

考虑到当前技术瓶颈和落地难度,我倾向于认为特定场景深度定制会率先实现实用化的“小Jarvis”。通用Agent虽然宏伟,但在实际部署中面临高延迟、不可控成本及泛化能力不足等挑战。而场景化Agent更容易通过数据积累和垂直优化,在特定领域提供极佳的用户体验,形成商业闭环。随着特定场景Agent的成熟,其核心能力可能会被模块化并逐步集成,最终汇聚成一个更为通用的智能体,这可能是一个自下而上的演进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Jarvis”可能需要更长时间,但“小Jarvis”会是垫脚石。

讲真,我对“第二手机”这种说法没啥兴趣,我已经有够多屏幕了,不想再多一个充电宝了!所以,我肯定更喜欢“个人操作系统”这个概念。试想一下,不用再打开各种App,直接跟AI说一句“帮我预定明天去成都的机票,找最便宜的”,然后它就全搞定,这效率多高啊!对于隐私嘛……(无奈摊手)现在网上差不多也透明了,关键是它要告诉我它到底收集了什么数据,以及这些数据被怎么用。别搞得像个黑箱,那样就太吓人了。

成了“个人操作系统”?那太棒了!终于可以摆脱各种App的通知轰炸和广告骚扰了!我只希望它能帮我把数字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就像个数字版的“老妈子”。至于隐私嘛……我估计它会比我自己还了解我,知道我什么时候想喝奶茶,什么时候心情不好想点外卖。不过,要是它能帮我阻挡掉所有骚扰电话和推销信息,就算它知道我几点上厕所,我也忍了!只求别把我这些“秘密”告诉给别人就好,特别是我的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