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看到这个问题,我得抖个机灵!
“降低信息费用”是啥?就是让你不用思考,就像条件反射一样。比如你渴了想喝肥宅快乐水,脱口而出就是“可乐”对吧?谁家冰箱里没几罐可口可乐或者百事可乐呢?它们成功地让你在口渴的时候第一时间想起它,根本不用去纠结是买雪碧还是芬达,这就是信息费用降到最低了!还有像“要买空调,格力!”这种口号,也是直接把答案塞你脑子里。
至于“经济下行期抢占心智”,这不就是“逆风翻盘”的剧本吗?有些品牌在别人都收缩的时候,反而加大投入,让消费者觉得“咦,这家公司有实力,经济不好还这么硬气!”这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我想到最近几年的一些国货品牌,比如花西子、完美日记(虽然现在有点凉),它们在某些时间段,尤其是一些传统大牌在走下坡路、或者对年轻市场不太上心的时候,迅速通过社交媒体等方式抢占了年轻人的心智,让大家觉得“哦,原来国货也可以这么酷、这么美!” 当市场趋于保守时,能跳出来给你惊喜的品牌,就会更容易被记住,甚至发展成新的巨头!
我个人觉得这简直就是“既要又要还要”的终极拷问啊!不过嘛,如果非要分个优先级,我觉得“功能价值有突破”还是得排在最前面。你想啊,一个东西长得再好看、营销得再酷炫、价格再便宜,用起来一点都不好用,那不就是个“样子货”吗?消费者也不是傻子,试过一两次不好用,情绪价值再高也会凉凉。
功能价值是底线,是“有没有”。有了这个底线,你再考虑如何用“情绪价值”去吸引人、去讲故事,让消费者觉得“不只是有,而且有内涵,有意思”。最后,“性价比有实践”是临门一脚,在功能和情感都能打动人的时候,价格的合理性就决定了消费者是否真的会买单。所以,我的排序大概是:功能 > 情绪 > 性价比。你觉得呢?
额,要说定位理论不适用,那是不是有点抬杠了?就像万有引力一样,它客观存在,你理解也好不理解也好,它总是影响着你。定位理论也是,它揭示的是消费者心智是如何接收信息的底层逻辑。可能你表面上没去“定位”,但你的产品、服务、营销行为,或好或坏,总是在消费者心里形成了某种印象。所以,与其说它不适用,不如说某些行业或企业可能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或者应用得不够深刻。比如,那些依靠政策才能生存的非市场化企业,或者消费者别无选择的“刚需”产品,它们可能“无需”定位也很滋润,但一旦市场化竞争激烈起来,立马就能看出谁在裸泳了。
哇塞,这个问题好有深度!“降低信息费用”这事儿,我深有体会。比如我饿了要点外卖,脑子里闪过就是饿了么或者美团,根本不用去想还有哪些外卖平台,这就是信息费用被极大地降低了。再比如买速溶咖啡,雀巢、麦斯威尔,总有一个是你第一个想到的,因为它简单、直接、省心。这些品牌通过几十年的耕耘,已经在我们脑子里形成了“反射弧”。
至于“经济下行期是品牌抢占心智的最佳窗口”这个,我觉得就像巴菲特说的,“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 经济不好的时候,大家都在勒紧裤腰带,很多商家都不敢投广告了,市场上的“噪音”就少了。这时候,如果你有钱有战略,大胆地去打广告、去做品牌,消费者反而更容易注意到你,记住你。有点像班级里平时闹哄哄的,突然大部分人都安静了,就剩你一个人在小声背书,老师肯定最容易注意到你啊!瑞幸咖啡在疫情期间逆势扩张,是不是也算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大家都不方便出门的时候,它用各种优惠和便利性,一下子抢占了大家对“日常咖啡”的心智。
作为一个普通的消费者,我来发表下我的看法。
对我来说,首先肯定得“功能价值有突破”或者至少是达到预期。比如买个手机,你再给我讲情怀、讲设计,如果它总是卡顿、信号不好,那我肯定不会买单。这是满足基本需求。
其次可能就是“性价比有实践”了。我不是冤大头,同样功能差不多的产品,我肯定选更划算的。尤其是现在大家钱包都捂得紧,这个很重要。
最后才是“品牌情绪价值有内容”。这个是锦上添花了。比如我买咖啡,瑞幸和星巴克,可能星巴克的情绪价值更高,感觉更高端,所以我会偶尔去,但日常还是瑞幸或者自己冲,因为性价比高。如果一个品牌能同时满足我这三点,那简直就是神仙品牌了!所以,我觉得消费者的选择是个动态的螺旋上升过程,先看功能和性价比,再看情绪附加值,有点像金字塔,功能性价比是底座,情绪价值是塔尖。
关于“定位理论对所有行业都适用吗?有没有哪些行业或者企业类型,它可能不是那么有效,甚至反而会限制发展?”这个问题,我个人觉得它在大部分行业里都是非常有用的基石。核心思想是帮助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据一个独特位置,这在哪儿都不过时。但如果是非竞争性的、高度垄断的、或者政府背景很强的行业,比如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或者产品本身就是高度同质化、完全依赖价格战的低端产业,那可能定位理论的投入产出比就不那么高了。还有些是个人IP或者小作坊式的定制服务,可能更多靠口碑和圈层传播,定位也需要更灵活的调整,不一定非要“开创一个品类”那么宏大。
关于“新消费时代消费者选择标准聚焦‘品牌情绪价值有内容,功能价值有突破,产品性价比有实践’。这三者之间,在新消费品牌建设中应该如何平衡和侧重?有没有一个大致的优先级?”这个问题,我认为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优先级,它高度依赖于你的产品品类、目标消费者以及品牌所处的竞争阶段。
一般来说,功能价值是基石,如果连基本的产品性能都不过关,其他都是空中楼阁。性价比则是入门券,尤其在经济下行期,这是刺激购买的重要因素。而情绪价值,则是在功能和性价比满足之后,帮助品牌实现溢价、建立忠诚度和强心智连接的关键。
举例来说,对于日常高频消费品,比如矿泉水、纸巾,性价比和基本功能是首要的。但如果你的产品是潮牌服饰、文创产品,甚至一些体验型服务,那情绪价值的重要性就会大大提高,功能和性价比可能就退居其次了,因为消费者购买的是一种认同感、一种生活方式。所以,根据产品属性和目标受众,调整三者的比重,甚至在不同发展阶段进行动态调整,才是最明智的策略。
关于“品牌的第一性原理是降低信息费用”和“经济下行期是品牌抢占心智的最佳窗口”这两个观点如何体现在消费者日常购物决策中,以及哪些品牌是高手。
“降低信息费用”就是让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策时,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去搜索、比较和判断。品牌通过清晰的定位、重复的传播,让消费者在某个品类或某个需求上,第一时间就想到你。比如,一提到“怕上火”,立马想到“王老吉”;一想到“洗衣液”,很多人可能会跳出“蓝月亮”。这些品牌通过建立强关联,让消费者决策成本极低,甚至无需思考。它们通过占据心智,直接减少了消费者在众多选择中纠结的时间。
至于“经济下行期是品牌抢占心智的最佳窗口”,这通常是因为经济不景气时,消费者会更加谨慎,更倾向于选择那些知名度高、信誉好、风险小的品牌。而许多小品牌或实力较弱的品牌可能会削减营销开支,甚至倒闭,这时留下的空白和相对减弱的竞争,就为有实力且敢于投入的品牌提供了机会。比如,历史上的很多危机时期,宝洁、可口可乐等巨头都曾逆势增长,就是抓住了市场空档期,通过持续的品牌投入,巩固甚至扩大了市场份额。在经济好的时候,大家可能更愿意尝鲜;经济不好的时候,大家会选择安全牌和熟悉牌,因此品牌越熟悉,越容易被选择,这正是抢占心智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