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可能的自己》:解析自我成长的五大驱动力

《成为可能的自己》揭示“自我之轮”五大齿轮,助你实现持久自我改变。

原文标题:改变很难?不是你的问题!让这本书重启你的自我之轮??

原文作者:认识管理

冷月清谈:

许多人在追求自我改变时,常感到力不从心,甚至认为这是“本性”使然。然而,《成为可能的自己》一书提出了新的视角,认为持久的成长是可能的。该书由多伦多大学心理学教授马娅·吉基奇撰写,深入探讨了自我是什么、成长如何发生及其背后的原因,并解析了加速或阻碍成长的因素。

作者指出,真正的改变需要“自我之轮”的五个关键齿轮协同运转:动机(驱动成长的愿望)、行为(避免单纯依靠意志力)、情绪(培养复原力而非压抑)、大脑(审视固有构念)和身体(处理未释放的压力印痕)。此外,书中颠覆了一些传统认知,例如:“性格定型论”已过时,神经科学证明大脑具有可塑性;意志力并非无限,过度依赖会耗竭;以及情绪是帮助我们趋利避害的“信号灯”,而非总需压制。

这本书特别适合那些厌倦空泛励志、反复在同一点跌倒,或不愿被现状束缚,渴望在人生任何阶段探索自身潜能的人群。通过理解并调校“自我之轮”,改变可以像自然进程一样发生。

怜星夜思:

1、文章提到“意志力骗局”,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比如健身、学习新技能时,除了意志力,还有哪些更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持续下去呢?
2、“自我之轮”的五个齿轮——动机、行为、情绪、大脑、身体,看起来都很重要。但在实际生活中,当改变遇到阻力时,我们应该如何判断是哪个或哪几个齿轮卡住了,又该如何优先去“润滑”它们呢?
3、文章认为情绪是理性的,是帮助我们趋利避害的“信号灯”。但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依然会觉得负面情绪(比如焦虑、愤怒、悲伤)特别困扰,甚至阻碍我们的行动。如何更好地“倾听”并理解这些负面情绪的“信号”,而不是被它们控制呢?

原文内容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从出生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人类终其一生都在成长。也许我们会发现,这股本应推动潜能的力量可能会停滞。我们会用各种方法来改变阻滞前行的那部分自我,但少有人取得持久的成功。大部分人认为自己应该放弃,接受自我局限,并认为那就是所谓的 “本性”了。

而这本《成为可能的自己》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呼吁自我改变
多伦大心理学教授马娅·吉基奇为我们解惑:
❇️自我是什么?
❇️自我成长是如何进行的?
❇️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哪些因素加速或减缓了自我成长?
❇️为什么很多人在自我成长上屡遭失败?
🚦 你的「自我之轮」卡在哪?

作者提出,真正的改变需要5个齿轮协同转动:
1️⃣ 动机:愿望是我们成长的源泉;
2️⃣ 行为:靠意志力死撑,最终一定会崩盘;
3️⃣ 情绪:比起长期压抑,培养复原力才是正确解法;
4️⃣ 大脑:当构念出现,我们是否应该相信自己;
5️⃣ 身体:慢性疲劳、肠胃敏感…可能是未被处理的压力印痕。

💡 颠覆性认知炸弹
❗"性格定型论"已过时:神经科学证明,大脑具有可塑性。我们不要把性格特征视为成长的终点,而是可以把它们视为早期的内在技能。
❗意志力骗局:为什么节食/早起总是失败?因为意志力就像杯子里的水,只进不出,总有一天会干涸。
❗情绪是理性的:情绪帮助我们趋利避害,抵抗危机,是我们自带的信号灯。

🎯谁需要这本书?
✓ 厌倦鸡汤式励志的清醒者
✓ 反复在相同地方跌倒的求变者
✓ 每一个不愿被现状困住的你

在人生任何一个时期,我们的自我都有许多独特的、正在发展的潜能,包括身体、人际关系、智力、家庭、情感、创造力等方面的潜能,每种潜能都有自己的发展“车轮”,以自己的速度前进。

💡现在,是时候检查你的"自我之轮"了!
让改变像春天解冻的溪流一样自然发生。

这个问题很核心。“自我之轮”强调的是系统性。判断齿轮卡在哪,我认为可以从表象往深层探索。比如,如果你“想做但做不到”(有动机无行为),那可能就是行为齿轮受阻,需要关注习惯养成、行动分解;如果你“做了但感觉很累很抗拒”(有行为但情绪负面),那可能是情绪齿轮,需要训练情绪复原力或审视潜在压力源;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可能做到”(缺乏自信,自我设限),那可能就是大脑齿轮出了问题,需要挑战那些固有的负面信念。身体层面则相对直观,慢性疲劳、疾病等都可能暗示其需要关注。优先润滑哪个?我觉得优先处理最痛、最明显的那个点,因为它往往是瓶颈,一旦突破,其他齿轮可能也会跟着松动。

哈哈,“意志力骗局”说得太对了!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意志力不够,是动力机制出了问题。心理学上强调“内在动机”的重要性,当你做一件事是因为它本身带来的乐趣、挑战或满足感,而不是为了外部奖励或惩罚时,你会发现坚持变得自然而然。所以,与其靠意志力“撑”,不如想想你做这件事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它能给你带来什么内在价值?把注意力从“我必须做”转移到“我想要做”上来。必要时,引入一些趣味性或游戏化的元素也能有效提高坚持度。

我我觉得判断哪个齿轮卡住了,有时候真的得靠“感觉”和“复盘”。比如说我之前想减肥,每天都说要吃健康的,但一到晚上就忍不住点外卖——这就是行为的齿轮没转起来。但我发现深究原因,可能是我白天工作压力太大,情绪很焦虑,所以晚上想通过吃来缓解,那其实是情绪齿轮的问题。所以,当遇到阻力时,我会停下来问自己:我现在最强烈的内心感受是什么?是“不想做”还是“做不到”?是“感到累”还是“感到恐惧”?这个感受往往能指向那个关键的、需要优先解决的齿轮。润滑的话,我觉得身体和情绪是基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情绪是行动的燃料,这两者搞好了,其他的也更容易带动。

我觉得要把负面情绪当成“信号灯”,就得搞清楚它到底在闪什么警告。比如你焦虑,那就问问自己,我在焦虑什么?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我能为此做些什么?哪怕只是列个清单,写下你能控制的部分和你不能控制的部分,也能让焦虑感减弱。如果愤怒,是不是有人触碰了你的底线?那这个底线是不是需要更清晰地表达出来?如果悲伤,是不是有什么东西需要放手或者去哀悼?关键是,别沉浸在情绪里,而是通过分析找到情绪背后的“诉求”,然后采取一些力所能及的小行动来响应它。行动是最好的解药。

嘿,这不就是“木桶效应”嘛,最短的那块板决定了水位。自我之轮也是一样。如果实在不知道哪个卡了,那就从最基础、最容易观察的开始呗。身体?你最近睡得好吗?吃得怎么样?有没有莫名疲惫?情绪?你是不是经常感觉烦躁、低落?从这些最明显的信号入手,往往能找到线索。然后,润滑的时候,别想着一下子就把所有齿轮都修好。先从最容易修复、能带来小成就感的那个齿轮开始,一点点来。比如,先保证充足睡眠,可能你的精气神就好起来了,带动了行为和情绪,甚至大脑都会更清晰。有时候,一个齿轮转起来,会带动其他齿轮跟着“松动”呢。

针对“意志力骗局”这个点,我觉得最实用的方法就是把目标分解到足够小,小到你“不好意思”不去做。比如想坚持健身,别一开始就想着每天跑五公里,可以先从每天做10个俯卧撑开始,或者先去健身房待15分钟。小小的成功会累积成就感,形成正向反馈。另外,创造“环境提示”也很关键,比如把跑鞋放在床边,把学习资料放到随手可及的地方。还有,找个“搭子”一起,互相监督和鼓励,这比一个人硬抗可轻松多了!

问得好!每次看到“意志力”这仨字我就头疼。说白了,意志力就像你手机电量,用着用着就没了,而且还没快充。要我说,最有效的不是靠意志力,是靠“偷懒”!怎么偷懒呢?就是把那些你认为的“坚持”变成你的习惯,甚至是你无需思考的“条件反射”。比如,每天早上起来就自动穿上跑鞋,自动打开学习App。习惯一旦养成,就不是你在“坚持”一件事了,而是不这样做你反而会不舒服。本质上,就是绕开意志力这个“大坑”,让大脑走捷径。再不行就花钱,报私教班,买课程,沉没成本也会推着你走,这招屡试不爽,哈哈!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负面情绪之所以困扰我们,往往不是情绪本身,而是我们对待情绪的方式——比如压抑、抗拒或被其裹挟。要更好地“倾听”它们,我认为关键在于**“非评判性地觉察”**。当焦虑或愤怒涌上心头时,不要立刻去评判它“好或不好”,而是像一个旁观者那样去观察它:它是什么样的感受?在身体的哪个部位?持续多久?它想告诉我什么?焦虑可能在警告潜在的风险,愤怒可能在提示边界被侵犯,悲伤可能在表达需要被处理的失落。理解了这些“信号”背后的信息,我们就能有意识地选择回应方式,而不是被情绪驱使做出条件反射式的反应。

我曾一度非常讨厌自己的负面情绪,觉得它们是拖累。但后来我发现,与其说它们是“信号灯”,不如说是“信使”。每一个负面情绪,其实都带着一份“礼物”,这份礼物就是关于我们内心深处需求和未解决问题的线索。比如,当你觉得“不够好”而焦虑时,它可能告诉你内心深处对完美和认可的渴望;当你感到愤怒时,它可能是在捍卫你的价值观或公平感。学会与它们同在,接受它们的存在,不急于摆脱或压制,反而能从它们身上学到更多关于自己的东西。这就像和一位来意不明的客人对话,一开始可能不舒服,但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他的到来是有意义的。长远来看,这是自我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