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主角模式》:拆解领导者值得追随的三大核心价值

樊登《主角模式》核心:乐观、谦虚、公正,成就卓越领导力!

原文标题:你凭什么值得别人追随?樊登新书《主角模式》拆解领导者的最高价值。

原文作者:认识管理

冷月清谈:

樊登《主角模式》一书强调,真正的领导力并非职位权威,而是源于领导者自身的感召力。其核心价值在于实现 自我及他人的共同成长。文章深入剖析了构建卓越领导力的三大支柱:首先是“乐观”,它基于理性认知,强调积极信念、非对称交易结构、皮格马利翁效应与良好品性对团队的积极影响。其次是“谦虚”,这并非表面客套,而是指认知谦逊,放下“我执”,提供低压环境以激发团队创造力和内在驱动力,并尊重个体元认知差异。最后是“公正”,文章指出公正虽难但至关重要,需克服推理与确认偏误等认知障碍,通过提升 决策和行为的一致性与公开透明度 来建立信任,避免组织内耗,从而达到高效运转。

怜星夜思:

1、文章提到“乐观是科学精神的底层密码”和“构建非对称交易结构”,这些概念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在我们日常工作中,或者您所在的行业里,领导者能怎么把这种“理性乐观”落地呢?具体有哪些实践案例或者方法?
2、樊登老师说到“权力会腐蚀大脑”,也会抑制创造力。那作为领导者,咱们怎么才能在获得权力的同时,还能保持谦虚、避免“权力脑”?又如何在“低压环境”和“高绩效”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让团队有创造力,又不至于“躺平”呢?
3、文章提到“公正是认知问题而非简单的道德问题”,我们的“认知滤镜”和“确认偏误”确实会影响判断。那在做团队管理或决策时,除了文章里说的“公开透明”,我们还能用什么具体的工具或流程来尽量减少这些认知偏误,确保决策的公正性呢?

原文内容

领导力是什么?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很深奥的问题。

今年是樊登深耕讲书领域的第十年,陪伴着7500万书友的他能够真切感受到这个时代正经历着的飞速变化以及人们所遭遇着的困境。

他逐渐意识到,领导力的核心在于成长——不仅是自己的成长,更是帮助他人成长。

在这本书中,让我们先抛开方法论和技巧,回归本质:领导力是一门让自己和他人成长的学问。



以下,enjoy

常识君|有话说

本文节选自《主角模式》,2025年7月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作者:樊登


真正的领导力,不在于职位赋予的权威,而源于领导者内在品质散发的感召力。乐观、谦虚与公正,构成了领导力的三大支柱,共同塑造着领导者引领他人成长的能力边界。领导者最大的价值,不在于自己多强大,而在于能让多少人因你而强大。


01

乐观

乐观是科学精神的底层密码:乐观并非盲目自信,而是基于理性认知的积极信念。科学史上的重大突破(如人类飞行、费马大定理的证明)往往始于看似荒谬的猜想,依靠的是相信“理论上可能的事情,实际上必定能够实现”的“非理性”坚持。

构建“非对称交易结构”: 乐观是现代商业高效运转的基础。有限责任公司制度就是典型代表——创业者承担有限风险,却可能获得无限收益。这种结构释放了创新活力。企业管理中,也需要在鼓励创新方面给予更多空间,在风险控制方面保持必要约束,形成适度不对称。

皮格马利翁效应:领导者的期望会深刻影响员工表现。当领导者真心相信员工能够胜任挑战,并通过各种细微信号(关注、反馈、赋予挑战)传递这种信念时,往往能激发出超乎预期的表现。反之,消极预期也会成为自证预言。

好脾气是领导者的灯塔: 员工会本能地、密切地关注领导者释放的信号(包括情绪)。脾气暴躁易造成信息失真(员工不敢报忧),抑制内在动机(员工精力转向规避风险而非创造价值),破坏组织心理安全。情绪稳定的领导者,是团队在不确定性中的安全感和方向感来源。


02

谦虚

区分表面态度与认知谦逊:真正的领导力需要的是认知谦逊——对自身认知局限的清醒认识,对他人观点的开放态度。这不同于表面的礼貌谦让。

破除“我执”,回归本真: 过度执着于“自我”概念(如维护形象、害怕批评)是领导力的枷锁。佛学“无我”智慧与量子物理揭示的物质“空性”都指向:执着于固定不变的“自我”是一种认知错觉。放下“我执”,能量才能流向真正有价值的创造。

谦虚保护大脑健康,激发创造力:

  • 权力会腐蚀大脑: 长期浸淫权力,习惯以级别看人,可能导致脑白质病变,削弱同理心,陷入“权力脑”陷阱(看级别、问地位)。

  • 前额叶皮质是创新的生理基础:人类独有的高级认知功能(语言、想象力、创造力、自控力)依赖发达的前额叶皮质,而它只在低压力环境下才能充分发育和激活。高压管理(吼叫、严苛KPI)会迫使大脑退入“战斗或逃跑”的原始模式,抑制创造力。

  • 神经递质的平衡:多巴胺(学习/成就感)、内啡肽(沉浸感)是积极工作的内在奖励。领导者若破坏员工的自主感、成就感,压制积极神经递质分泌,会导致组织效能下降。

唤醒内在驱动力:外在控制(奖金、考核)会摧毁内在动机。人活着是为了意义。谦虚的领导者不过度强调个人权威,而是帮助员工连接工作与深层意义(解决社会问题、服务他人、自我成长),从而激活其内在驱动力。

尊重元认知差异:每个人理解世界的“操作系统”(元认知)都不同。真正的领导力不在于“我说得多么正确”,而在于“我如何帮助对方理解”。谦虚地承认认知差异的存在,是整合多元视角、激发创新的前提。


03

公正

公正很难,但值得:公正是建立尊敬和信任的基石,直接影响组织文化和效率。不公正会导致“逆淘汰”(人才流失)、内耗加剧(官僚主义、地盘政治)。公正难在它是认知问题而非简单的道德问题——我们自带认知滤镜和偏见。

公正的两大认知障碍:

  1. 推理:基于零碎信息匆忙下结论,过度解读行为(如“他没接电话=不尊重我”)。这让我们误以为掌握了全部事实,跳过求证直接判断,极易造成不公。

  2. 确认偏误:只寻找和采信支持自己已有结论的证据,忽略或曲解相反证据(如认定某员工不行,其优点也视为侥幸)。这形成封闭思维循环,扭曲评判标准。

不公正引发组织内耗:费斯汀格法则揭示:90%的麻烦来自对最初10%问题的过度反应。领导者的不公正会引发过度防御,导致官僚主义(制定无效新规)、地盘政治(划分势力范围)、劣币驱逐良币(人才流失),将组织拖入内耗泥潭。

打造一致性,以公开透明成就公正:

  • 公正体现在过程(决策、互动)中,核心是一致性(标准连贯、经得起公开检验)。

  • 公开透明是关键:避免“善意谎言”和暗箱操作。处理敏感事项(如辞退)应公开决策依据和行为标准(“因违反XX条例被解除合同”),正向激励也应公开说明原因。这能树立边界、避免谣言、强化价值观。

  • 公开性为公平提供可验证维度:如同体育比赛,规则公开、过程透明,即使结果不如意也更容易被接受。

  • 打造一致性需要机制:信息共享、参与规则制定、反馈、纠错机制。领导者需以身作则(如公开自身考核结果),容得下质疑和解释,并警惕“伪透明”。


图片

相关图书


-End-

哎呀,这问题问到心坎儿里了!“理性乐观”?我觉得我老板就是那种“我虽然不知道怎么成功,但我知道我们一定能成功”的乐观派。他落地的办法嘛,就是每天早上开会,不管前一天多惨,他都能找到一个亮点夸夸我们,然后说“今天的太阳是新的,我们又是新的开始!”最关键的是他能给到资源支持,让我们试错,而不是光画大饼。我记得有次我们一个营销活动效果特差,他也没骂人,就说“数据虽然不好看,但我们摸清了用户的雷区,这也是重要收获啊!”然后给我们批了笔预算让我们再搞一个方案,你说这叫不叫“非对称交易”?反正我是没啥损失,还锻炼了能力,哈哈哈。

我觉得,要避免“权力脑”,关键在于时刻保持“元认知能力”,也就是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思维局限和偏见。获得权力,确实容易让人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听不进不同意见。所以领导者要主动给自己设置“制衡机制”,比如定期找几个值得信任的“诤友”给自己提意见,或者通过360度反馈机制来获取真实的声音。至于“低压高绩效”的平衡,这真的需要艺术。压力并非完全是坏事,适度的“积极压力”可以激发潜能。关键是“压力源”是什么:是绩效目标带来的挑战,还是领导者频繁的指责、不信任和微观管理?高绩效不是靠呐喊出来的,而是目标清晰、资源到位、过程中充分赋能和授权、结果公平评估。把压力从“我”身上转移到“事”上,让挑战本身成为驱动力。

关于“理性乐观”落地的问题,我觉得在日常工作中,首先是风险共担、收益共享,但风险有限制。比如,在一个新项目启动前,领导者可以跟团队说:“这个项目我们放手去做,如果失败,公司承担主要损失,但如果是成功了,项目组会有额外分红或特别奖励。”这不就是典型的“非对称结构”吗?让大家敢于试错。其次,就是“好脾气”加“传递信任”,领导者要真的相信团队能搞定,就算遇到困难,也要保持积极情绪,给团队足够的心理安全,他们才敢闯。比如我们老板,每次出问题他都先问“有什么可以帮你的”,而不是指责。这种乐观是能感染人的,也是真金白银的,比空喊口号强多了。

关于公正性,除了公开透明,我觉得最直接有效的就是建立一套“结构化的决策流程”。比如,在做人员晋升或评估时,可以引入“多方评估机制”,不只听一个人的意见,而是由直接上级、相关协作部门的负责人、甚至HR共同进行评估,并且使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打分表,减少个人主观偏好的影响。另外,可以尝试“反事实思考”,也就是在做决策前,主动去思考“如果我的初步判断是错的,那会有什么结果?有没有什么证据能推翻我的结论?”这能有效对抗“确认偏误”。小到开会,大到战略决策,每次都提倡大家先“质疑自己的假设”,而不是急于证明自己的正确。

关于“权力腐蚀”与“低压高绩效”的平衡,神经科学和心理学都有很多研究。避免“权力脑”的核心在于“同理心”的持续培养和使用。权力易使人忽视他人的感受和视角,对症下药就是刻意练习设身处地,甚至主动去体验基层工作。设定固定的“谦虚检查点”,例如在重要决策前,要求自己至少倾听三方不同意见。针对“低压环境”与“高绩效”,关键在于区分“威胁压力”与“挑战压力”。前者催生“战斗或逃跑”模式,抑制前额叶皮质;后者则激发多巴胺和内啡肽,促进学习和创造力。管理者应通过明确的MBO(目标管理)或OKR,而非微观管理,将工作目标设定为“挑战”,同时提供充分的自主权和资源支持,并构建开放的反馈机制,确保员工在过程中感到支持而非操控,这样才能激活其内在驱动力。

确实,“公正是认知问题”是行为经济学和认知心理学的重要论断。要减少认知偏误,除了公开透明,我们可以运用“去偏见化(Debiasing)”策略。例如,采纳“事前验尸(Premortem)”法,在项目启动前就假设项目已经失败,然后逆向分析可能导致失败的原因,这有助于暴露潜在的风险和盲点,避免初期乐观偏误。此外,“基于事实的决策(Fact-Based Decision Making)”至关重要,建立一套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标准化流程,用客观数据说话,而非依赖直觉或经验。对于“确认偏误”,领导者可以刻意培养“异议者(Devil’s Advocate)”的角色,鼓励团队中有人专门负责挑战既定观点,甚至轮流担任这个角色,以确保决策前充分暴露不同视角和潜在缺陷。

哈哈,“权力会腐蚀大脑”这话说得太对了!我见过太多领导,刚上去的时候还挺亲民,过了一年就开始摆领导架子了。我觉得嘛,就是别把自己太当回事儿!权力越大,越得提醒自己“我只是个服务员”,你的工作是给团队提供支持,而不是发号施令。而且,偶尔自嘲一下,让大家看到你也有犯蠢的时候,是不是也能拉近距离?至于“低压高绩效”,我个人的体会是,给团队明确的“终点线”和“跑道线”,告诉他们目标是啥,规矩是啥,然后就让他们自己跑,跑出界了你再喊停,平时少指手画脚。绩效考核也别搞得像审判,多点鼓励和赋能。当然,也不是说啥都不管,如果有人真“躺平”了,那不叫低压,叫“放羊”了,该敲打还是得敲打,但得有理有据,得公平。

回应关于“理性乐观”的落地实践。在组织行为学中,这可以理解为构建一个鼓励“探索性创新(Exploratory Innovation)”的组织文化。领导者并非盲目乐观,而是基于对市场趋势、技术前沿和团队能力的深度分析,形成一种“可能性信念”。落实到具体方法上,如“容错机制”的制度化,为创新性尝试设立“安全着陆区”,即使初期投入失败,也不会对个人职业发展造成毁灭性打击,这正是“有限责任”思维的延伸。同时,通过OKR(目标与关键成果)等工具,鼓励团队设定具有挑战性但可实现的“愿景目标(Visionary Goals)”,并在过程中提供持续的积极反馈(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应用),以数据和事实支撑这种乐观预期,而非单纯的情绪宣泄。

这个问题问得好,公正真的太难了!我发现有些领导啊,就是喜欢“内定”,然后找一大堆理由“合理化”。要我说,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少听小报告,多看数据和事实”!那些靠打小报告上位的,基本都是领导“确认偏误”的完美受害者。其次,就是“一碗水端平”,别搞小团体,对事不对人。还有就是,别怕犯错,犯错了就大大方方承认,然后及时纠正,这本身就是一种公正。如果领导老是觉得自己没错,那下面的人就更不敢说真话了。最后,如果真搞不清楚,就投个票,或者干脆让当事人自己说,多听听他们怎么解释,别自作聪明给别人贴标签。反正,能做到这几点,我觉得已经比大部分领导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