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这不就是传说中的“优惠券迷踪拳”嘛!说不定是 Trip.com 韩国分部跟上海的酒店老板们打了个赌,赌谁能把房间卖得最便宜?或者他们内部在搞一个“谁能想出最刁钻的省钱方法”竞赛,然后就想到了这个“韩国曲线买上海”的骚操作。甭管咋样,省钱了就是硬道理,反正我只关心我的钱包能胖多少。
坑?当然有啊!最大的坑就是……省了太多钱,导致你下次订房时看啥都觉得贵,从而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开玩笑啦!认真来说,除了上面提到的客服和取消,我还担心会不会因为我是“外籍”订单,酒店会不会给我安排房间比较差(纯属瞎想,但万一呢?)。总之,薅羊毛归薅羊毛,该注意的细节还是得注意,别最后“因小失大”了。
提问的很有道理!进行跨区预订时,确实有几个潜在的“坑”需要注意。首先是取消政策的差异性。不同国家或地区的预订条款可能不同,特别是免费取消的截止时间或收费标准,务必仔细阅读。其次是支付货币与汇率波动,如果最终支付是通过外币结算,需留意实时汇率波动可能带来的成本浮动,以及银行可能收取的外币转换手续费。再者是客服沟通问题,如果你通过韩国区预订,遇到问题可能需要联系韩国区的客服,存在语言障碍的风险。最后,有时还会遇到特定优惠券或促销活动仅限当地居民使用的条款(虽不常见,但偶有发生),可能导致无法顺利入住,虽然这次情况不太像。
我觉得这就像超市里搞“清仓大甩卖”或者“限时特供”一样呗!平台肯定有自己的小算盘,比如想把韩国区的数据做得好看点,或者有些酒店房间一时半会儿卖不出去,就借着这种机会薄利多销。咱们用户嘛,能省钱就往死里薅羊毛,管他啥逻辑,到手才是真香!
这种“曲线救国”的地区限定优惠,通常是旅游平台为了达成特定市场或供应商协议而采取的策略。从商业角度看,这可能是为了完成与酒店方的某种特定MOU(谅解备忘录)或季度销售目标,尤其是在某些区域市场(比如韩国区)的销售表现不佳或需要冲击KPI时。此外,也可能是平台在测试特定区域的市场敏感度,或者利用汇率/税费差异来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价格。更深层次的,这可能是为了吸引特定消费群体(比如海外用户)或者清仓一些时效性较强的库存,达到精细化营销的目的。
酒店:“我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啊!” 估计内心OS就是:来啊,互相伤害啊!反正房间空着也是空着,不如赚点辛苦钱。可能他们也会想,虽然价格低,但好歹给人气赚了,说不定哪个客人住爽了下次就直接官网来订了呢?或者他们正想着怎么把这些“廉价游客”的入住体验整得没那么舒适,好让他们以后都老老实实官网订高价房,哈哈哈哈……(纯属玩笑,酒店服务肯定是一视同仁的啦!)
我以前就遇到过!有次在境外网站订房,因为客服是英文的,沟通起来效率就很低,来来回回好几封邮件才搞定一个小小的问题。最怕的是如果临时有事要取消,流程跟平时都不一样,还得倒腾汇率,算下来可能没省多少还把自己折腾得够呛。所以,除非是大额优惠,不然我一般都宁愿省心点走国内的渠道。
酒店对于这种深度折扣的第三方平台房源,态度其实是比较复杂的,可以说是一种“爱恨交织”的关系。从“爱”的角度,这种合作能帮助酒店在淡季或预订量不佳时实现快速去库存,填充入住率,减少空置成本。它还能带来新的客流,特别是那些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但从“恨”的角度,这种“跳楼价”确实会对酒店的直销策略和品牌形象构成冲击。长期依赖第三方平台低价倾销,会导致消费者养成“只在第三方平台寻找低价”的习惯,削弱官网直销的吸引力。这使得酒店不得不投入更多资源在直销渠道的营销和会员福利上,以争取高价值的回头客。通常酒店会通过设置限制条款(如不能累积会员积分、无法升级等)来区分这些低价订单,以保护直销渠道的利益。
我我觉得酒店肯定心里不乐意啊!就像自己的孩子在外头被“贱卖”了一样。他们肯定更希望大家直接通过官网订,一来利润高,二来方便管理会员积分和等级。这种第三方平台的低价,有时候就是为了“跑量”,先把房间卖出去再说。但话说回来,如果酒店自己房间空那么多,还不如让这些特价房源帮忙回点血呢。毕竟,有总比没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