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如何在金融危机中“赢麻了”?关键在于他超越常人的“不作为”定力,深刻践行行为金融学,避开人性偏见。
原文标题:生于大萧条,经历数次金融危机,巴菲特靠“不作为”赢麻了
原文作者:认识管理
冷月清谈:
文章随后以历史案例验证了这一“不作为”策略的有效性。从2020年新冠疫情引发的美股暴跌,到2007-2009年的次贷危机,再到2000-2002年的互联网科技泡沫破裂,甚至追溯到巴菲特出生的大萧条时期,巴菲特都凭借其独特的定力,抵制住了市场的诱惑与恐慌,保持冷静,最终规避风险并实现增值。在这些危机中,那些盲目抛售或追逐泡沫的投资者往往损失惨重,而巴菲特则坚持价值投资原则,等待市场自然修复,印证了“静静呆坐”是最好的做法。文章还观察到,随着时间推移,现代金融危机后的市场恢复期似乎有所缩短,这与政府干预市场的强度呈正相关,但也引出了关于道德风险的讨论和思考。巴菲特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精准的市场判断,更在于他反人性的自律和对行为金融学原则的身体力行。
怜星夜思:
2、文章提到政府在危机中强力介入市场,虽然让恢复时间缩短了,但也引发了“道德风险”的担忧,说投资者可能会因此更敢冒险。你们觉得这种政府干预到底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从长远来看,这会对投资者的行为习惯产生什么影响?
3、巴菲特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公司价值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性的洞察。那对于我们普通投资者来说,在信息不对称、专业知识不足的情况下,如何才能真正学到巴菲特这两点精髓,而不是简单地照搬“不作为”呢?有没有更具体的方法或者学习路径?
原文内容
从大萧条到新冠疫情,再到关税风波,资本市场的每一次剧烈震荡,都让无数投资者在恐惧中迷失方向,频频犯错。
而沃伦・巴菲特却凭借过人智慧,多次在金融危机中避险增值。《沃伦・巴菲特:从投资家到企业家》这本书就梳理了巴菲特的投资智慧和企业家精神,巴菲特和芒格虽未明确提及“行为金融学”这一术语,却深刻贯彻了其原则,为我们提供了应对动荡市场的有效方法论 。
以下,enjoy:
常识君|有话说
01
投资者要懂的的行为金融学
沃伦·巴菲特建议,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投资者,你必须弄懂两件事。其一是如何评估一家公司,其二是如何理解人性。
关于第二点,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行为金融学的概念——即使巴菲特和芒格没有明确地使用“行为金融学”这一术语,但他们每天都在实践。他们知道,在做投资决策时,只评估一家公司的价值是不够的。至少同样重要的是,要检查自己是否存在可能导致投资者犯错的偏见,并养成习惯。
行为金融学是建立在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教授开创性研究工作的基础之上的。2002年,卡尼曼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2011年出版了著名的《思考快与慢》,这本书探讨了几种影响人类行为的算法和偏见,它们的影响超出了我们的认识。其中包括损失厌恶、过度自信、乐观、框架效应和“行为金融学”这一术语。
在做投资决策时,只评估一家公司的价值是不够的,检查自己是否存在可能导致投资者犯错的偏见,并养成习惯是同样重要的。
行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范围更广的学科,它否定了人们以完全理性的方式行动的经典假设,并研究文化、心理和其他因素如何影响经济决策。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研究阐明了这些思维习惯,并展示了它们如何导致非理性的决策和不正确的选择。
行为金融学将行为经济学的一般经验应用于一个特定的类别:投资者群体。行为金融学认为,像其他行为经济人样,投资者也会受到心理偏差的影响,而经典经济学的观点会认为这是非理性的。
投资者会受到认知和情感偏误的影响。一方面,认知偏差源于经济模型的失败或局限性,不完整或不准确的信息以及其他的错误因素。另一方面,情绪偏误不一定是错误,但当投资者被某些投资活动的快乐或痛苦所引导时,就会产生情绪偏差,这会影响他们对潜在结果的分析。
行为金融学领域最著名的人物之一是理查德·塞勒,他是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与经济学特聘教授,因对行为经济学的贡献而荣获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塞勒还写过几本关于行为经济学的畅销书,同时他也是富勒-塞勒资产管理公司的负责人,在那里,他将自己对行为金融学的见解应用于投资决策。塞勒和他的合著者卡斯·桑斯坦在 2008年出版的《助推:如何做出有关健康、财富和幸福的最佳决策》一书中写道:“人们经常会做出糟糕的选择回头看时也会感到困惑。我们写这本书是因为,我们作为人类,都容易受到各种各样的常规偏见的影响,这些偏见可能导致我们在教育、个人理财、医疗保健、抵押贷款和信用卡消费以及幸福人生等方方面面犯下令人尴尬的错误。”
理查德·塞勒
如果你在看电视时发现股市下跌了3%怎么办?很多观众会立刻开始抛售股票以止损,对吧?在塞勒看来,这是完全错误的做法。他对英国《金融时报》表示:“换台。把节目关掉。我的策略是尽量少做,只买股票,然后不去关注市场,让我受益匪浅。”
行为金融学领域的另一位领军人物是丹·艾瑞里,他是杜克大学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教授。
和塞勒一样,艾瑞里也不鼓励投资者定期检查投资组合的价值,因为市场波动和可能导致的错误决策会引发焦虑即使是金融专家也不例外。在 2007~2009年的金融危机期间,艾瑞里一度故意将自己的账户锁起来。他告诉CNBC:“如果我们看着账户波动,我们只会更加痛苦。不仅如此我们还会想去动它。”
02
数次危机中的巴菲特
1. 新冠疫情
近年来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个例子是2020年初在美国暴发的新冠疫情。为遏制病毒传播而中止商业活动的结果是,美国股市从2月中旬的高点暴跌34%,至2020年3月23 日达到低点,这是美股历史上最快速的杀跌。这引发了自20世纪 30 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事实上,根据经济学家们的说法,经济衰退本身只持续了两个月,4月份就已经结束了。但对于很多突然失业或就业时间减少的人来说,情况并非如此。
像往常一样,当危机发生时,媒体会向巴菲特寻求财务建议。他的建议是什么呢?按兵不动,不要做大的改变。换句话说,什么都不做。
事实上,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经济形势会自行好转。美联储开始通过购买各种债券向市场注入更多的流动性。在8周内,美联储向美国金融体系注入了比大衰退时期更多的流动性。这反过来推高了资产价格,支撑了经济。巴菲特是对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对美国经济保持信心,不要恐慌。
2. 次贷危机:2007~2009年
2007年8月,过热的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走向崩溃。受此影响,道琼斯指数在达到峰值后下跌了超过 50%,而金融机构的投机和毫无底线的放贷行为则进一步助推了房地产市场的崩溃。许多投资者疯狂抛售。但在2009年3月:市场开始复苏。4年后的2013年3月,道琼斯指数突破了2007年的高点。再说一次,静静呆坐,等待危机过去是最好的做法。这是巴菲特和行为金融学学者们的一致推荐。
3. 互联网科技泡沫:2000~2002年
1995 ~ 2000年,互联网公司的市值飙升。其中绝大多数公司实际上并没有利润来支撑它们股份的疯涨。但纳斯达克指数仍在飙升,涨幅超过 440%。1999年,巴菲特因为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市场表现不佳(低于标普500指数约40个百分点)而饱受批评。但事后看来,巴菲特的行为似乎很谨慎,他并未被互联网股票的海市蜃楼所思弄,这些股票的价格仅仅建立在市场狂热的基础上。2627事实上,纳斯达克指数在 2000年3月10 日达到5048.62 点的峰值,在2002年10月4日跌至1139.90点的谷底,在此期间,市场经历了 76.81% 的下跌。换句话说,这是一次崩盘。
巴菲特坚持独立思考,这种逆向思维虽然在短期内会给他造成压力,但从长期来看却是大有裨益的。纳斯达克指数复苏乏力,即使将股息考虑在内,它也花了12年,直到2014年11月才回到2000年3月的水平。由于伯克希尔-哈撒韦近年来的表现再次差于市场,我们可能也想知道,今天的经济是否具有巴菲特过去看到的泡沫特征。
4. 大萧条(巴菲特出生成长的时代)
1929 年9月3日,道琼斯指数达到381.17点的峰值。
在大萧条之后,直到1954年11月23日,也就是25年之后,道琼斯指数才回到1929年的峰值。官方数据显示,从 1929 年股市崩盘到美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经济萧条持续了 10 多年。在 1933 年的最低谷,25%的美国工人失业。痛苦而缓慢的经济复苏,使很多美国人呼吁政府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促成了老年人社会保障和失业补偿制度的建立。
03
危机总结
正如你所看到的,这些指数回到原来的高点所花费的时间长短不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似乎已经学会了如何应对这些危机,因为我们的股市恢复时间已经从25 年(大萧条)缩短到14年(互联网科技泡沫),再到4年(大衰退),再到两个月(新冠疫情)。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时间架的缩短似乎也与政府介人市场的强度呈正相关。由于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这已成为激烈辩论的主题之一。一般来说,“道德风险”一词指的是商业合约中,一方有动机冒着非常的风险,不顾一切地试图在合同结算前赚取利润。在这种背景下,政府介入市场所引发的对道德风险的担忧是,投资者可能更有可能轻率地冒险,认为政府会在经济灾难期间拯救市场。
相关直播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