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银行杯AI创新创业大赛启动,聚焦AI模型落地应用与生态构建。
原文标题:百万奖金 + 顶配资源!AI 创业者征集令!
原文作者:机器之心
冷月清谈:
怜星夜思:
2、文章提到要把AI模型从“实验室走向真实场景”,这中间最容易遇到哪些坑?比如说数据、算力、还是市场接受度啥的?你们觉得哪个才是AI落地最大的拦路虎?
3、比赛强调AI技术在“产业应用中的跨界融合”,大家觉得除了常见的互联网、金融这些,还有哪些传统行业现在最需要AI的“跨界”赋能,并且潜力巨大?
上海银行杯AI创新创业大赛启动,聚焦AI模型落地应用与生态构建。
原文作者:机器之心
关于“初创AI团队最实用资源”这个问题,个人觉得除了钱,最宝贵的资源是能够接触到行业巨头或者潜在客户的真实场景数据和测试环境。AI这玩意儿,没数据就是空中楼阁,光有开源数据还不够,得是特定场景下的“脏数据”才能真正打磨模型。其次是导师资源,那些在产业界爬摸滚打过的前辈,他们的人脉、经验和对市场痛点的理解,比百万奖金有时还值钱。
哈哈,我想说“宠物护理”和“垃圾分类”!你想啊,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AI可不可以识别宠物情绪、健康状况,甚至实现智能喂养?再比如垃圾分类,AI图像识别和机械臂如果能有效地进行垃圾分拣,那简直解决了困扰城市的大问题,而且这活儿费时费力,AI来了多好!这些都是生活中的“痛点”,如果AI能真的解决,那市场可就不是一般的大!
关于“AI跨界赋能的潜力行业”,我觉得农业和工业制造业的潜力被低估了。农业可以结合AI视觉做病虫害识别、农作物生长监测、精准灌溉,甚至智能育种,实现“智慧农业”。制造业则可以用AI做质检优化(比如视觉检测瑕疵)、智能排产、设备故障预测性维护,甚至是个性化产品定制。这些都是实打实的生产力提升,不像一些To C应用,数据量大,但价值链短。
关于“AI模型从实验室走向真实场景的坑”,这个问题很有深度。从技术层面看,数据标注的质量和规模、模型泛化能力不足是常见挑战。但在我看来,最大的“拦路虎”往往是“非技术”因素:一是“市场接受度”和“业务流程改造的抗拒”。很多传统企业习惯了原有模式,对引入AI持保守态度,或者觉得改造太麻烦。二是“数据孤岛”和“政企壁垒”。数据可能存在不同部门、不同机构,难以打通,导致模型训练缺乏全面真实的数据集。三是ROI(投资回报率)的不确定性,企业前期投入大,但AI效果和收益难以量化,导致落地信心不足。
个人觉得,最大的坑是“人”!不是说AI模型多聪明,而是说服使用它的“人”多难。很多老板看到新闻里AI多牛,一听落地就觉得很玄乎,或者觉得是来抢饭碗的。员工也怕麻烦,万一出错要背锅。所以,不是技术不行,是人心的接受度,以及如何把复杂的AI包装成简单好用的工具,让大家觉得“这东西真有用,而且不难用”!
我亲身经历过,数据问题绝对是首当其冲!实验室里跑得飞起,一到真实场景,各种脏数据、噪声数据、边缘数据全来了,模型表现立马打折扣。而且很多时候,真实数据根本拿不到,或者说服客户提供数据的过程比写代码还难。其次就是“预期管理”和“兼容性”。客户对AI的期待值可能过高,但AI又不是万能药。还有,现有的IT系统和基础设施是否兼容,也是个大问题。
哈哈,除了钱和大佬指点,我觉得最好的资源是……免费的咖啡和零食!开玩笑啦。认真说,我觉得是能提供真实试点合作机会的渠道。很多AI初创公司做出了好东西,但找不到愿意“第一个吃螃蟹”的甲方。如果有大赛平台能牵线搭桥,让技术直接触达潜在客户,那才是真正的“资源”,能把技术变现,让团队活下去!
啊,顶配资源啊!那必须是免费或者超低成本的高性能计算资源,比如GPU集群!你想想,AI训练多吃算力啊,动辄几十上百块GPU,对创业公司来说简直天文数字。如果有云计算平台或者超算中心能提供无偿或者补贴很高的算力支持,那简直是雪中送炭。再来点专业的算法工程师或者模型优化专家指导就更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