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Splats:高效局部优化的三维高斯泼洒持续学习方案

CL-Splats提出一种基于高斯泼洒的三维持续学习方法,通过局部优化和变更检测,实现高效的三维场景重建和更新。

原文标题:【ICCV2025】CL-Splats:结合局部优化的高斯泼洒持续学习方法

原文作者:数据派THU

冷月清谈:

本文介绍了一种名为CL-Splats的创新方法,用于在动态三维环境中进行持续学习。该方法基于高斯泼洒技术,能够从稀疏的场景采样中增量式地更新三维表示。CL-Splats的核心在于其鲁棒的变更检测模块,该模块可以有效区分场景中的动态和静态部分,从而实现局部优化,显著降低计算成本,避免全局重新优化。此外,CL-Splats还支持场景状态的存储和恢复,为时间分段处理和新型场景分析任务提供了便利。

该研究针对机器人技术、混合现实和具身智能等领域对场景表示实时更新的需求,提供了一种高效且高质量的解决方案。通过实验验证,CL-Splats在重建质量上优于现有技术,同时保持了高效的更新速度,为三维场景重建的实时自适应性奠定了基础。该研究团队将在相关网站上公开源代码和数据集。

怜星夜思:

1、CL-Splats 如何在动态环境中准确区分静态和动态部分?这种区分对于优化性能至关重要,但实际应用中,光照变化、阴影等因素可能会造成干扰,研究者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2、CL-Splats 提到支持场景状态的存储和恢复,这在哪些实际应用中会特别有用?除了文章中提到的时间分段处理和新型场景分析,还有没有其他的应用场景?
3、CL-Splats 基于高斯泼洒技术,这种技术相比于传统的 mesh 模型,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在选择三维表示方法时,应该如何权衡不同的技术方案?

原文内容

来源:专知
本文约1000字,建议阅读5分钟
本文提出 CL-Splats,一种基于高斯泼洒(Gaussian Splatting)的三维表示持续学习方法,可从稀疏的场景采集中增量式地更新三维表示。

在动态三维环境中,准确地随时间更新场景表示对机器人技术、混合现实和具身智能等应用至关重要。随着场景不断变化,迫切需要高效方法将这些变化纳入重建中,以在避免整体重新优化带来的高昂计算成本的同时,保持最新且高质量的重建结果。

本文提出 CL-Splats,一种基于高斯泼洒(Gaussian Splatting)的三维表示持续学习方法,可从稀疏的场景采集中增量式地更新三维表示。CL-Splats 引入了一个鲁棒的变更检测模块,用于区分场景中的动态与静态部分,从而实现局部优化,避免不必要的全局计算开销。

此外,CL-Splats 支持场景状态的存储与恢复,有助于时间分段处理及新型场景分析任务的开发。大量实验表明,CL-Splats 在实现高效更新的同时,重建质量优于现有最先进方法,为未来三维场景重建任务中的实时自适应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将在 https://cl-splats.github.io/ 发布源码及所构建的合成与真实数据集。



关于我们

数据派THU作为数据科学类公众号,背靠清华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分享前沿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创新研究动态、持续传播数据科学知识,努力建设数据人才聚集平台、打造中国大数据最强集团军。




新浪微博:@数据派THU

微信视频号:数据派THU

今日头条:数据派THU


我猜可能是通过分析高斯分布参数的变化来实现的。静态部分的高斯分布参数应该相对稳定,而动态部分则变化较大。具体可以考虑位置、不透明度、颜色等参数的变化率和方差。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具体实现可能更复杂。

高斯泼洒的优势在于渲染质量高,而且可微,适合用于优化。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计算量大,存储空间也大。传统的mesh模型则相反,计算量小,存储空间也小,但渲染质量相对较低,而且不容易进行优化。所以选择哪种方法,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如果对渲染质量要求高,而且计算资源充足,那就选择高斯泼洒;如果对实时性要求高,而且对渲染质量要求不高,那就选择mesh模型。

我认为在自动驾驶领域也很有潜力。可以存储不同时间段的场景状态,用于回放和分析事故原因。例如,在发生交通事故时,可以恢复事故发生前后的场景状态,帮助我们分析事故原因,为改进自动驾驶算法提供数据支持。如果能结合时间序列预测,或许还能做一些预警工作。

场景状态的存储和恢复,让我想到了游戏里的存档功能!这样我们就能轻松地回到之前的状态,进行不同的实验或者尝试。在机器人领域,可以用于模拟训练,让机器人在不同的场景下学习和适应。比如,机器人可以在一个虚拟的房间里进行多次训练,每次训练后都可以恢复到初始状态,从而提高训练效率。

其实现在也有很多混合方法,比如用mesh模型来表示静态场景,用高斯泼洒来表示动态物体。这样可以兼顾渲染质量和计算效率。或者用神经渲染方法,比如NeRF,它既可以获得高质量的渲染效果,又可以进行隐式的场景表示,但训练时间较长,对计算资源的要求也比较高。关键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案。

除了渲染质量和计算量,还要考虑数据结构的灵活性。高斯泼洒是一种基于点的表示方法,更容易进行拓扑结构的改变,比如添加或删除物体。而mesh模型则需要维护复杂的拓扑关系,修改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如果场景需要频繁地进行修改,高斯泼洒可能更适合。

有没有可能是用了类似光流的方法?追踪像素的运动轨迹,运动轨迹明显的就判断为动态部分。当然,这种方法对光照变化比较敏感,可能需要结合一些图像预处理技术来提高鲁棒性。或者说,会不会用了SLAM中常用的BA(Bundle Adjustment)做优化,然后把优化残差大的地方当做动态区域?

这个问题问到了点子上!区分静态和动态部分确实是个难点。文章里提到的是“鲁棒的变更检测模块”,但具体怎么鲁棒,还需要看论文细节。我猜测可能用了多帧信息融合,或者结合了深度信息来判断,单纯靠颜色变化肯定是不行的。希望开源代码能解答我们的疑惑。

这个功能对于开发AR/VR应用来说简直是福音!可以轻松地创建具有时间维度的交互体验。例如,用户可以在VR环境中改变房间的布局,然后保存这个状态。下次进入VR环境时,房间的布局仍然是用户上次修改后的样子。甚至可以实现时间旅行的效果,让用户在不同的时间点观察同一个场景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