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AI创业公司遭遇印度小哥简历造假风波

硅谷AI圈爆出印度小哥简历造假风波,多家创业公司中招,引发招聘反思。

原文标题:印度小哥简历90%造假,还身兼数职,干翻硅谷一圈AI创业公司

原文作者:机器之心

冷月清谈:

多位硅谷AI创业公司创始人爆料,一位名叫Soham Parekh的印度小哥涉嫌简历造假,身兼数职却无法胜任工作。该小哥的简历显示其拥有佐治亚理工CS硕士学历,并在多家创业公司工作过。但其工作能力与简历不符,且存在工作地点造假、一人身兼数职等问题。多家公司表示曾被其面试或雇佣,但最终发现其无法完成工作或存在欺骗行为。该事件引发了AI圈内对人才招聘和背景调查的讨论。

怜星夜思:

1、Soham Parekh 的事件,揭示了 AI 领域人才招聘的哪些潜在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改进招聘流程,以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2、如果Soham Parekh真的是多人合演的“Engineer as a Service”,这种模式在其他行业是否可行?它可能带来哪些机遇和风险?
3、Meta 曾在 2021 年介绍过 Soham Parekh 作为开源贡献者的故事,如今看来颇具讽刺意味。开源社区应该如何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确保贡献者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原文内容

机器之心报道

编辑:泽南、何欣东

这回不止奥特曼一个人头大了。


我们知道大模型时代,最稀缺的资源是人才。


本周四,半个硅谷的 CEO 都在讨论一个名为 Soham Parekh 的人才,不过不是因为他 AI 技术出众,而是因为他另一方面的「身怀绝技」。


事情的爆发是在 7 月 2 日,有一个 AI 创业公司 PlayGround 的创始人发推通知大家避雷:



该公司的创始人 Suhail Doshi 此前招募了一位名叫 Soham Parekh 的印度小哥来当工程师,结果发现他工作能力并不如意,还身兼数职,遂决定将其开除。没想到这段一年前的经历只是 Soham Parekh 神奇事迹一个小小的节点。


Soham Parekh 是谁?作为用人单位,Suhail Doshi 贴出了 Soham 提供的简历,一看水平还挺高,佐治亚理工 CS 硕士毕业,曾在不少创业公司工作。


Suhail 估计其中的内容 90% 是假的,而且其中大多数链接都失效了。



另外工作地点也是假的。PlayGround 公司在雇佣 Soham Parekh 以后,曾以为他们在美国招到了人,还给他提供的假地址寄去了笔记本电脑,结果被原路退回。当时招进来工作后,Soham Parekh 也没有完成过什么像样的任务,只是不断用扯谎的方式应付过去。


作为创业公司的负责人,Suhail Doshi 表示自己曾尝试说服这个人,解释多职位兼职的后果,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因为有时候人需要改过自新,但显然没用,只能在 Soham Parekh 入职一个星期后把他开了。


一个貌似真人加入一家创业公司,又被退了回去,如果到这里就结束了,可能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简历造假故事,然而 PlayGround 的创始人还表示他还知道有至少六家公司也遭遇过同样的情况。


被坑的创始人展示了几个 Message 截图,里面是其他公司创始人的抱怨:「我们刚刚雇佣了这位 Soham Parekh」,「他正在我们的开发团队里」,「我刚刚邀请他下周来试用」。


这位 Soham Parekh,就好像是一位能够速通所有面试的大神。


PlayGround 的遭遇引来了 AI 圈内各路人的围观,知名 AI 技术博主 Sebastian Raschka 回帖问道:他简历上那么多 GitHub 项目、博客文章和论文都是公开可查的,这怎么造假?



Suhail 只能表示委屈,这些看来都是伪造的。


也有人站出来表示,Soham Parekh 曾经在求职的时候找我做推荐人,我早就觉得他不对劲了。



被坑过的公司显然也不止这几家,很快 Create.xyz 的创始人 Marcus Lowe 在下面回帖表示:我们也曾雇佣过这位 Soham Parekh,离谱的是我们公司要求是到公司上班,于是他在我们公司待了一天,然后就编了一系列谎话说他不能来。


还有雇佣过此人的管理者表示,他在会议上表现得自信且能言善辩,但几乎从未完成过任何工作。其他开发人员常常不得不接手他的任务,才能让项目推进下去。甚至他还做过一些非常过分的行为。


也有 CEO 说:「我昨天还在面试这个人,我麻了。」



Pally.AI 的创始人 Haz Hubble 介绍了自己的避坑经验:「我们曾经给 Soham Parekh 提供了创始工程师职位,但由于他不愿意和我们住在一起,所以我们放弃了。」


难道马斯克在 X 办公室搭帐篷,才是确保招到正确的人的方法?


有围观群众问:如果说 Soham Parekh 一人身兼数职,为啥他在不同的公司入职都要用同一个名字?这不是更容易暴露吗?


但很快又有另一种假设出来了:万一 Soham Parekh 其实是多人合用一个角色呢?



Engineer as a Service,好一个人工扮演的「AI 智能体」。



对于这次事件的围观愈演愈烈,现在已经出现了反向思考的:如果你们公司 CEO 没有收到过 Soham Parekh 的邮件,是不是因为你们名头不够响呢?



随着人们的深挖,越来越多的信息不断浮出水面。Soham Parekh 其人是不是真实存在,科技圈里其实是有一点佐证的。早在 2021 年 6 月,Meta 的博客曾经介绍了他作为开源贡献者的故事。



文章中作者采访了 Soham Parekh,介绍了他作为 WebXR 贡献者,致力于通过美国职业黑客联盟(MLH)的资助使用 WebXR 媒体层创建沉浸式 AR/VR 技术的案例。


还留下了一张不太清晰的照片:



作者感谢了 Soham Parekh 对 Facebook 开源生态系统做出的持续贡献,不知如今看到他的事业发展应该做何感想。


最新的消息是,Soham Parekh 主动联系上来了。



一个「AI 新星」,正在冉冉升起?


参考内容:

https://x.com/Suhail/status/1940287384131969067

https://developers.facebook.com/blog/post/2021/06/01/webxr-contributor-story-soham-parekh/



© THE END 

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获得授权

投稿或寻求报道:[email protected]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开源社区是一个由共同利益驱动的群体。为了维护社区的健康发展,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治理机制。除了技术层面的代码审查外,还应该加强对贡献者行为规范的约束,建立举报和惩罚机制,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这事儿说明光看简历不行啊,尤其是现在AI这么火,简历注水太常见了。得加强背景调查,多做几轮技术面试,甚至可以试试让他先做个小项目,看看真实水平。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公司内部也要建立一个良好的试错和反馈机制,及时发现问题,避免损失扩大。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Engineer as a Service”本质上是一种共享经济模式。它通过整合多个工程师的技能和时间,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降低了企业成本。然而,这种模式也面临着道德风险和激励机制问题。如何确保每个工程师都尽职尽责,防止出现“搭便车”现象,是需要认真考虑的。

开源社区也得防着点啊,不能光看代码写得好。我觉得可以引入类似“声望系统”的东西,根据贡献的大小、质量和社区评价,给贡献者打分,分数高的更有可能获得社区的信任和认可。另外,可以鼓励贡献者实名认证,提高造假成本。

拉倒吧,这种模式就是扯淡!几个人合伙演一个工程师,想想都觉得不靠谱。技术这玩意儿,不是靠嘴炮就能搞定的。真遇到问题,团队之间肯定互相推诿,谁也不想负责任。这种模式唯一的好处,可能就是能让一些浑水摸鱼的人更容易找到工作。

这脑洞可以啊! Engineer as a Service,听起来像外包的升级版。我觉得这种模式在一些对专业技能要求高,但需求不稳定的领域可能挺有市场。比如,一些小型创业公司可能请不起全职的资深架构师,但可以按需租用这种“服务”。当然,风险也很大,万一服务质量不稳定,或者团队之间配合不好,很容易影响项目进度和质量。

别光盯着技术背景,还得看人品!现在有些人为了进大厂,啥事儿都敢干。我觉得公司HR要加强职业道德方面的考察,比如做个心理测试啥的。另外,Reference Check也很重要,多跟以前的同事和领导聊聊,能发现不少隐藏信息。

哈哈哈,这瓜真好吃!Meta 这次算是被打脸了。不过话说回来,谁还没看走眼的时候?开源社区本来就是开放的,啥人都有。我觉得没必要太紧张,就当是个教训,以后多留个心眼就行了。毕竟,技术才是硬道理,代码质量才是王道!

从学术角度来看,Soham Parekh 事件反映了信息不对称在人才市场中的负面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可以引入第三方认证机构,对候选人的技能和经验进行评估和认证,提供更可靠的参考信息。同时,公司可以加强与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通过实习项目等方式提前锁定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