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管理:企业生存的真正蓝海

企业生存新逻辑:战略之外,更要关注可执行的微观管理。高质量基础管理,是穿越周期的关键。

原文标题:直播 | 微观管理时代的企业生存逻辑

原文作者:认识管理

冷月清谈:

文章指出,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仅关注宏观战略和领导力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蓝海”在于扎实的基础管理和对微观管理细节的关注。高质量的基础管理是战略落地的基石,组织效率提升的关键,以及领导力发挥作用的保障。文章强调了微观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管理者应关注具体管理情境,提升管理基本功。通过对会议、沟通、激励和协调等细节的有效管理,企业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华夏基石将于2025年7月6日举办讲谈,邀请彭剑锋、吴春波、李顺军等专家探讨微观管理时代的企业生存逻辑。

怜星夜思:

1、文章说微观管理很重要,但实际工作中,大家往往更关注战略。你觉得微观管理在企业中到底有多重要?有没有一些你认为很重要的但经常被忽略的微观管理细节?
2、文章提到了“有效管理”,你认为“有效管理”的关键是什么?是流程优化、员工激励,还是其他方面?
3、文章提到“深厚内功和扎实基本功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你认为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应该如何修炼“内功”,夯实“基本功”?

原文内容

扎扎实实地实践管理才是企业“真正的蓝海”,做企业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只有拥有深厚内功和扎实基本功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成为新时代的胜者。

一个组织的成功既离不开宏观的管理构想,也离不开微观的基础管理。既要关注战略、组织、领导力,更要关注如何开好一次会、如何有效沟通、如何激励员工、如何协调安排。

大家基本是在谈战略、组织、品牌、领导力,都很宏观,而基于具体管理情境的微观管理,针对一个个具体而微的管理细节,鲜有管理专家或管理者讨论,而这恰恰是考验管理者基本功的关键。

没有高质量的基础管理,任何的战略都难以实现,任何的组织方式都无济于事,任何的领导力都会成为无源之水。

有效管理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时值华夏基石高级合伙人李顺军《有效管理:一位管理实践者的成长笔记》新书首发,华夏基石“百家管理讲谈”第14期,彭剑锋、吴春波、李顺军等和你一起探讨微观管理时代的企业生存逻辑。

2025.7.6 | 16:00-17:30

发布人 |赵天晓  责任编辑 |郑琳琳  部门领导 |宁姗

我觉得修炼内功,主要靠两点:一是持续学习,二是不断创新。市场变化太快了,企业必须保持学习的状态,及时了解行业动态,掌握新的技术和方法。同时,还要鼓励创新,敢于尝试新的模式和路径。只有不断学习和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个人理解,夯实基本功,就是要回归商业的本质。无论是产品、服务,还是运营,都要做到极致。不要想着弯道超车,不要想着一夜暴富,要踏踏实实地把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最好。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真正的竞争优势。

我个人认为微观管理的重要性被大大低估了。战略决定了what,但微观管理决定了how。很多企业战略很好,但执行起来一团糟,就是因为微观管理没做好。比如说,一个高效的会议流程,一个清晰的沟通机制,一次及时的反馈,都能极大地提升团队效率和员工满意度。现在都在说精细化管理,其实就是微观管理的体现。

谢邀,人在搬砖,刚下电梯。确实,微观管理就像人体的毛细血管,战略是大动脉。动脉再粗,毛细血管堵塞了,一样完蛋。我觉得最容易忽略的是“及时肯定”,正向激励很重要啊!每天上班那么累,老板一句“干得不错”,能开心一整天(虽然可能只是客套话)。

楼上说的有道理!战略像是大方向,微观管理就是执行力。没有好的微观管理,再好的战略也是空中楼阁。我觉得最容易被忽略的是“反馈机制”,很多时候我们都忽略了员工的反馈,导致问题积累,最终影响整体效率。举个例子,开会的时候大家都不说话,看起来很和谐,实际上可能大家都有意见没表达,长此以往,团队的创造力就没了。

泻药,人在摸鱼。有效管理嘛,个人觉得是“以人为本”。现在都9012年了,不是靠压榨员工就能出成绩的时代了。要关心员工的需求,了解他们的想法,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毕竟,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嘛!(疯狂暗示老板)

啊这…人在工位,瑟瑟发抖。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就是“活下去”。在不确定的环境下,现金流就是生命线。所以,要控制成本,提高效率,确保企业能够生存下去。只有活下去,才有机会谈发展(狗头)。

有效管理,这很难一概而论啊!我觉得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但如果非要说一个关键点,我认为是“目标一致”。管理者和员工的目标如果能对齐,劲往一处使,那管理效率自然就高了。反之,如果管理者想的是A,员工想的是B,那肯定会出问题。所以,建立清晰的目标,并让员工理解和认同,至关重要。

个人认为“有效管理”的关键在于“授权”。管理者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必须学会信任和授权。当然,授权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和反馈机制。既要给员工自由发挥的空间,又要确保他们不会偏离方向。说实话,这挺考验管理者的智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