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编辑不发疯:我和百万粉博主胡小群的“巧算”炼成记

揭秘《巧算大学问》背后的故事:百万粉丝博主如何与编辑一起打磨“巧算”?内容为王,拒绝流量至上!

原文标题:我,数学编辑,馋作者流量,从不发疯

原文作者:图灵编辑部

冷月清谈:

本文以图灵编辑部的视角,讲述了与百万粉丝教育博主胡小群合作出版《巧算大学问》一书的幕后故事。文章从选题立项之初的质疑,到作者胡小群对内容的精益求精,再到编辑团队在设计、排版上的用心,展现了一本好书诞生的不易。强调了内容为王,以及作者和编辑共同努力的重要性。同时也回应了大众对于“流量作者”的刻板印象,指出真正的好书需要作者的专业素养和对读者的责任心。文章还穿插了作者和编辑在书名、封面等细节上的“争执”,生动有趣地展现了图书出版过程。

怜星夜思:

1、现在市面上速算、巧算的书很多,这本书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除了作者本身的流量,还有什么独特之处能吸引读者?
2、文章里提到编辑和作者在书名、封面设计上有很多“争执”,你觉得最终的书名和封面设计怎么样?你觉得好的数学科普书应该是什么样的?
3、文章中提到“流量对销售的助力还是秘密吗?”,你怎么看待流量和内容质量之间的关系?对于知识付费产品来说,这两者哪个更重要?

原文内容

当初这本书的选题一报批,圈里立刻有人知道,立刻有人来问:胡小群为啥给你写书?你怎么把他的选题“搞”到手的啊?

前两天我同事拉着我拍视频,上来就问:戴老师,你为什么要出胡小群这本书?

我回答:因为我馋作者的流量啊!同事赶紧按暂停:哎呦喂,戴老师,咱在镜头面前可别这么说……啧,问了又不让说实话,有意思吧?流量对销售的助力还是秘密吗?但是——


01

渡河

假如胡小群只有他在直播时英俊、健谈的皮相,然后仗着自己的流量丢给我几页PPT,让我想法子出书,你们觉得我会答应他吗?

不会。

戴老师从不受这个憋屈。作者是有金刚钻,但编辑也有独木桥,更何况,读者有心,市场有眼。

所以,就算大名鼎鼎如胡小群老师,他也得一个字一个字老老实实写,也肯在编辑的要求下一遍一遍地改。下面这张图,只是排版前的初稿改动记录。

一边写,他还自己吭哧吭哧整理一个大纲+目录+内容提示列表。要不就说,书是作者的亲孩子。但是,要真付出才行。

编辑只是船夫,把作者的写作灵感和愿望渡到对岸,变成一本书。

至于编辑为什么接纳一个选题、一位作者,我们当然有自己的小算盘。

但我想说:大家从头到尾,问题问得就不对。要么应该问胡小群:胡老师,你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就算问编辑,也应该问:胡老师想写书,为什么最后定下来写“巧算”?这才是关键。


02

下厂?

书,内容永远是关键。

流量出书,读者们早见惯不怪。我承认,我手里也有不少因为流量不够而卖不好的好书,但市场上大咖把书做砸,几千册都难出手,最后作者和编辑闹得“打离婚官司”,你当没有吗?

我做了很多数学科普书和教育书,深知计算对数学基础学习的重要性,但从没出过计算方面的书。如果计算就是刷题,如果计算就是速算,那市面上的书多了……但我们该从什么角度跟孩子们聊计算?怎么用两百来页,就讲明白背后的道理?怎么讲才能更好玩?更能体现数学本身的乐趣?

胡小群隔着电话跟我“吹牛”:我觉得巧算就行,而且我就用15道最常见、最基础的题——顶多再加15道拓展题,就能讲明白。

大家知道奥卡姆剃刀原则吧?如无必要,无须赘余。这是我最喜欢的工作原则。写书,其实十分忌讳贪得无厌。总想用一本书把什么都说了,到头来啥也说不明白。我一想,这作者想法对路子。走起吧。

其实,图灵新知的数学科普书都挺硬的,倒不是真的每本都那么难读,但文字阅读的难度,加上数学知识、逻辑理解的难度,数学书阅读本身,就有门槛。就算给孩子看的数学书,天生也比什么小羊上坡下坡要难。

小读者们的心,我们要好好照顾。

我跟设计师商量:咱们这次不弄什么一堆小孩摆姿势、小动物乱跑的,搞得跟课本的插图风格一样,小读者们上学看课本,下课看还是这套,烦不烦?

新鲜点儿。索性,让运算符号和数字出来狂欢一下怎么样?也别五颜六色花里胡哨,就蓝色调,挺好。设计师两眼一瞪:甲方说什么是什么!

设计版式一出来,各方都挺满意。胡小群老师搓搓小手(我想象的)问:戴老师,咱的书是不是马上能下厂子了?

03

都没疯

我没回复,只是马上做了一本假书寄过去。一周后,他把一本假书改得狼烟四起,寄了回来。

我小心问:胡老师,你生气了吗?

他咬着后槽牙(我想象的)说:没有,有错误是正常的。

然后,从公式到文字到图,调整折腾了一个月。

笔记狼烟四起

设计师没疯。

排版师傅没疯。

我没疯。

胡老师也没疯。

大家心理素质都很好。


我们领导有天走过来,说:这书名可以叫“巧算这样学”“巧算那样学”“巧算怎么学才能学好”……


我没搭理,把他起的书名在京东当当上搜了搜,搜出来一长串,然后直接截图甩给他。他说:嗯,你再想想吧,书名很重要。

编辑日常心态

我问胡老师:你写这本书的动机,到底是什么?肯定不是为了钱啊(咱先把作者架起来)。

他说:很多同学啊,太迷信套路,学了半天,我稍微变个法子一检验,就露陷了。

家长就急眼,为什么一个“简单”的计算,都这么难做到高效?

我是觉得,孩子们没真的理解这其中的算理,一道题只能学一个套路,没有学会举一反三,没有理解这背后的学问。

我说:那书名就叫“巧算大学问”呗。将来还有代数大学问,几何大学问……出他一整套,让小读者都弄明白!胡英俊吓得登时结巴起来:我我我先从基本的计算开始,从数感和算理开始。

然后副书名打了一架。胡老师不想要通关、招数、提分这种词,太俗了,更不是他的本心。最后还是听了无良编辑的话。编辑不就是用来背锅的吗?

然后封面又打了一架。比如,焦绿的胡老师。

同事:你知道土黄为啥叫“土”黄吗?

领导:为啥不要蓝框就得了?颜色也搭配。

设计师:啥叫一锅粥?这就叫一锅粥!搭配个头,同颜色就搭配了?!

只有胡老师给了我一句特别贴心的话:

图片

印制老师拿到封面印刷文件马上来了QQ:您这封面设色是专色,漂亮是漂亮,稍微贵一点。

我二话不说:就要贵的。贵有贵的道理。真靓啊。

印制老师说:嗯,戴老师一贯喜欢用不一样的(就是“能作”的意思)。

做书的故事基本讲完了。我现在回答一开始的问题:胡小群为啥答应给我写书?


胡老师哪是给我写书?他是给小读者们写书啊。


图片
 推荐阅读
《巧算大学问:15招通关速算》

作者:胡小群


巧算藏智慧,巧算练思维,15题探秘数学大学问!巧算背后的经典思路和创新思考: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从经典到拓展。


中小学生的数学开窍之旅;家长辅导必读。摆脱无效刷题和焦虑,提高学习效率。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励建书,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陈文斌教授大力推荐!






原复旦附中实验班数学名师、

百万粉丝教育博主胡小群老师

带着新书《巧算大学问》来钟书阁书店签售啦!

在现场有机会获得胡小群老师亲签,

还有互动合影环节哦!


中小学生、家长和教师,

以及对数学和计算感兴趣的朋友们!

千万不要错过啦!


扫码报名即可参与!


书名《巧算大学问》听起来有点“标题党”,但还算贴切。封面设计蓝色调挺清爽的,比那些花花绿绿的数学书好多了。好的数学科普书应该深入浅出,有趣味性,能激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而不是让他们觉得数学枯燥乏味。

我关注胡老师很久了,他讲课很有意思,能把复杂的数学知识讲得很通俗易懂。如果这本书能延续他一贯的风格,应该会是一本不错的数学科普读物。而且现在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思维能力培养,如果这本书能帮孩子提高思维能力,肯定会受欢迎。

啊?我觉得书名挺好的呀,《巧算大学问》,一下子就把这本书的level拉高了(狗头)。封面我也觉得挺好看的,不落俗套。好的数学科普书,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能把数学知识讲得像故事一样,让孩子觉得数学不是冷冰冰的公式,而是充满趣味和挑战的冒险!

流量当然重要,但内容质量才是王道。短时间内,流量能带来销量,但长期来看,如果内容质量不行,口碑崩盘,流量也会流失。对于知识付费产品来说,内容质量是核心竞争力,流量只是锦上添花。只有真正有价值的内容,才能留住用户,让他们持续付费。

在商言商,有流量肯定比没流量好!但如果内容不行,那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迟早要完。我觉得现在知识付费市场已经过了那个“野蛮生长”的阶段了,用户越来越看重内容质量和口碑。所以,内容才是硬道理!

我个人觉得书名可以更简洁一点,比如直接叫《巧算》或者《巧算方法》。封面设计还不错,比较符合现代审美。好的数学科普书应该注重实践性,多一些例题和练习,让孩子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同时,也要注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孩子感受到数学的用处。

我觉得流量就像是敲门砖,能让更多人知道你的产品。但能不能把用户留下来,还得看你的内容质量。现在用户都很精明,不会为了流量而盲目买单。所以,对于知识付费产品来说,内容质量是基础,流量是助推器。两者结合,才能实现长远发展。

楼上说的有道理!现在市面上太多同质化的速算书了,要么就是纯刷题,要么就是各种花里胡哨的技巧。这本书如果能做到深入浅出,讲清楚数学的本质,那绝对能脱颖而出。毕竟,万变不离其宗,理解了原理,才能真正掌握巧算的精髓!

我觉得这本书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它不只是教你套路,更注重讲明白背后的算理。现在很多速算书都是教你几个技巧,用的时候很爽,但换个题型就懵了。这本书如果真能把算理讲透,让孩子举一反三,那就很值了。而且作者本身是数学老师,应该更懂孩子的学习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