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股份制银行金融科技投入分析:分化与转型

2024年股份制银行金融科技投入分化明显,规模扩张退潮,转向架构优化和AI应用深耕。招行、中信、兴业领跑,各行积极探索数智化转型。

原文标题:十二家股份制行2024年金融科技投入情况

原文作者:牧羊人的方向

冷月清谈:

本文分析了十二家股份制银行2024年的经营状况和金融科技投入情况。整体来看,各家银行经营分化加剧,科技投入策略也从规模扩张转向架构优化和数据基础夯实。“对公撑规模、科技重质量、盈利靠拨备”成为股份行的共性特征。具体而言,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在科技投入和人才储备上领先,并积极布局AI大模型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其他银行也在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例如浦发银行完成了信用卡分布式核心系统建设,光大银行推进“两大技术平台”基座建设,平安银行构建大模型应用系统和能力生态。整体趋势是“重架构轻投入、强人才深应用”,各银行更加注重数据治理和AI场景化,为数智化发展蓄力。

怜星夜思:

1、在金融科技投入整体下降的情况下,为什么说“重架构轻投入”?架构优化具体指什么?
2、文章中提到多家银行都在发力AI大模型,但具体应用场景似乎都差不多,金融行业的大模型应用真的有差异化吗?
3、文章提到“对公撑规模、科技重质量、盈利靠拨备”,这三个“关键词”反映了股份制银行什么样的经营现状和挑战?

原文内容

十二家股份制行在2024年整体保持稳健经营,多数银行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增长,资产质量改善,业务结构优化。如下表所示:

  • 招商银行:营业收入3374.88亿元,同比下降0.48%;净利润1495.59亿元,同比增长1.05%。
  • 中信银行:营业收入2136.46亿元,同比增长3.76%;净利润680.62亿元,同比增长2.31%。
  • 兴业银行:营业收入2122.26亿元,同比增长0.66%;净利润871.2亿元,同比增长3.31%。
  • 浦发银行:营业收入1707.48亿元,同比下降1.54%;净利润数483.66亿元,同比增长18.85%。
  • 民生银行:营业收入1362.9亿元,同比下降3.21%;净利润数340.85亿元,同比下降8.76%。
  • 光大银行:营业收入1354.15亿元,同比下降7.05%;净利润数419.11亿元,同比增长2.03%。
  • 平安银行:营业收入1466.95亿元,同比下降10.93%;净利润数547.38亿元,同比下降5.16%。
  • 华夏银行:营业收入971.46亿元,同比增长4.22%;净利润数358.79亿元,同比增长1.23%。
  • 广发银行:营业收入692.36亿元,同比下降0.63%;净利润数152.84亿元,同比下降4.58%。
  • 浙商银行:营业收入676.5亿元,同比增长6.19%;净利润数156.93亿元,同比增长1.29%。
  • 渤海银行:营业收入254.81亿元,同比增长1.93%;净利润数52.55亿元,同比增长3.42%。
  • 恒丰银行:营业收入257.75亿元,同比增长1.98%;净利润数53.57亿元,同比增长4.31%。

从年报中可以看出,十二家股份制行经营分化加剧,其中招行、中信、兴业形成“新三强”,浦发净利润反弹但营收下滑,民生、平安和广发双降承压。“对公撑规模、科技重质量、盈利靠拨备”成为2024年股份行共性,科技投入从规模扩张转向架构优化与数据基础夯实。

1、金融科技投入情况

十二家股份制行在2024年的金融科技建设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展,金融科技总体投入上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同时金融科技面向数字化建设转型,强化数字治理和顶层架构设计,夯实AI时代的基础算力基础。如下表所示:

  • 招商银行:2024年金融科技投入为133.5亿元,占营收的3.95%,其中科技人员有1.09万人。
  • 中信银行:2024年金融科技投入为109.45亿元,占营收的5.12%,其中科技人员0.583万人。
  • 兴业银行:2024年金融科技投入为83.77亿元,占营收的3.94%,其中科技人员0.784万人。
  • 浦发银行:2024年金融科技投入为71.69亿元,占营收的4.19%,其中科技人员0.602万人。
  • 民生银行:2024年金融科技投入为60.19亿元,占营收的4.41%,其中科技人员0.469万人。
  • 光大银行:2024年金融科技投入为65.73亿元,占营收的4.85%,其中科技人员0.398万人。
  • 平安银行:2024年金融科技投入为50.7亿元,占营收的3.45%,其中科技人员0.638万人。
  • 华夏银行:2024年金融科技投入为34.25亿元,占营收的3.52%。
  • 广发银行:2024年金融科技投入为35亿元,占营收的5.05%,其中科技人员0.207万人。
  • 浙商银行:2024年金融科技投入为28.6亿元,占营收的4.22%,其中科技人员0.16万人。
  • 渤海银行:2024年金融科技投入为13.37亿元,占营收的5.24%,其中科技人员0.151万人。
  • 恒丰银行:2024年金融科技投入为12亿元,占营收的4.65%。

从年报中可以看出,各家银行或许受到降本增效的影响,除光大银行(+13.04%)外,多数股份行科技投入金额下降(如平安↓20.07%、中信↓9.94%);在科技投入和科技人员数量上,招商银行依旧是排在股份制银行首位的。“重架构轻投入、强人才深应用”,股份行科技建设从规模扩张转向组织优化与人才深耕,以数据治理和AI场景化为核心,为数智化发展蓄力。

1.1 招商银行

招商银行在2024年年报中提出了全面打造“数智招行”的战略,并调整了科技架构以适应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形成了“3个委员会+2个一级部门+2家科技子公司”的治理架构,以推动科技战略的有效实施。另外在基础设施方面,持续夯实“云+中台+AI”科技底座,稳步推进自主可控的大模型全体系建设,从基础设施、场景应用、生态建设三方面协同发力,搭建千卡算力集群,引入国内主流基座大模型,发布中国银行业首个开源百亿参数金融大模型“一招”。招行重点开展“AI+金融”建设,在全行广泛应用大模型技术,落地产品超过120个,覆盖客户服务、风控、运营、办公等多个领域。

1.2 中信银行

中信银行将数字化转型纳入新三年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建设“领先的数字化银行”目标,通过“业技数融合”“敏捷组织变革”等举措,推动数字化转型向纵深发展。另外,中信银行自主研发了仓颉大模型应用平台,实现异构GPU算力资源的集约化管理,支持千亿级大模型的统一部署。基于全域AI技术,中信银行构建了实时智能风控体系,融合声纹识别、知识图谱、计算机视觉等技术,实现年均挽损超亿元。

1.3 兴业银行

兴业银行将数字兴业与数字金融有机融合,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推进数字金融建设。通过优化数字化转型委员会设置及配套管理机制,形成“一委三部一司一院一中心”的科技条线组织架构运作体系,强化科技统筹管理和统一调度。

  • 升级云化底座,规划贵州、上海、福州三地算力布局,加快推进“多地多中心多活”基础设施建设,并且持续推进云原生平台建设,上线多种数据库云平台和中间件服务。
  • 在AI建设方面兴业银行加速推进大模型领域相关技术的应用落地,自主研发了百亿级大模型ChatCIB,并在智能研报摘要生成、企金产品智能问答、研发代码辅助生成等六大领域形成首批大模型场景赋能。
1.4 浦发银行

2024年是浦发银行数智化战略的开局之年,该行将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普惠金融、跨境金融、财资金融“五大赛道”作为战略突破点,强化数字基建、数字产品、数字运营、数字风控与数字生态“五数建设”,锻造差异化核心竞争力,推动金融服务实现更高层级跃升。

  • 在2024年9月完成了信用卡分布式核心系统的建设和一次性切换投产,实现了技术架构和业务框架的双重颠覆性设计和深度融合。
  • 公司架构体系正式跨入“分布式+ 云”的新阶段。金融云平台已在上海、合肥形成两地四中心异地多活的部署架构。
  • 率先实现全栈国产化算力平台+DeepSeek大模型的金融应用,全力推进人工智能体系建设及应用,形成了人工智能体系规划。
1.5 民生银行

民生银行通过优化科技金融体制机制,成立科技金融委员会,设立科技金融部和科技金融特色支行,完善总分支多层级组织架构,制定落实科技金融业务三年规划,加强重点领域资源投入、提升业务与科技融合。

  • 2024年5月18日,民生银行信用卡新核心系统成功上线。该系统实现了由传统集中式架构向单元化分布式架构的转型,支持每秒10万笔交易和每日数十亿笔交易的处理能力,显著提升了系统的性能和可扩展性。
  • 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技术,推动AI在业务场景中的深度应用,建设智能风控与反欺诈平台,并运用智能模型进行客户圈选。
1.6 光大银行

光大银行建立“全行战略规划、数字化转型规划、科技战略规划”三位一体数字光大战略框架,深化建设“123+N”数字银行发展体系。

  • 大力推进科技研发重大工程建设,完成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贷款业务模块首次技术投产;推进信创上云与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开展基础平台建设与优化。
  • 筑牢“两大技术平台”基座,支持全行“全资源、全服务、全业务”上云,全行应用系统上云率接近70%;
  • 制定《模型建设发展规划》,布局“决策式模型+生成式模型”综合应用的智能解决方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了自动审批、智能风控的线上信贷模式。
1.7 平安银行

平安银行积极践行数字金融,通过“三数”工程(数字化经营、数字化管理、数字化运营)推进数字化转型、强化科技能力基础建设,赋能金融服务质效全面提升。

  • 稳步实施云原生工程,推动IT架构向分布式、微服务转型,通过应用上云、技术底座升级,提升资源精细化管理水平;
  • 构建大模型应用系统和能力生态,提供低代码的大模型开发模式,支持自主构建AIGC应用,到2024年底上线知识数据Agent、风险RiskGPT、CoPArtner代码辅助平台、办公智能助手等大模型应用场景超200个。
1.8 华夏银行

华夏银行在总行成立数字金融管理部,统筹推动“数字金融”大文章,形成了“两部一中心”(数字金融管理部、数据信息部、科技开发与运行中心)的组织架构,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组织保障。

  • 推进新一代核心系统建设,投产分布式核心基础技术平台,提升运营承载力
  • 推广“一横、五纵、两技术栈”的企业级云平台,信息系统整体上云率超90%
  • 持续推进人工智能大模型、量子科技等新技术在智能客服、辅助研发等领域场景应用,构建基于多种算力融合的量子金融云平台。
1.9 广发银行

广发银行将2024 年打造为“数字业务能力建设年”,科技研发能力、运维服务能力、数据治理能力、数字技术基础能力不断提升,全面赋能金融产品和业务的数字化升级。

  • 完成核心系统分布式转型。分布式信用卡核心系统成功上线,成为广发行核心系统分布式转型的又一成功实践。分布式银行核心系统建设项目,荣获中国人民银行2023年度“金融科技发展奖”一等奖。
  • 完成了大模型能力规划及架构设计,为AI技术在金融场景中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构建了智能语音客服、智能外呼机器人、智能知识库、智能文本客服、智能坐席辅助、智能虚拟数字人等六大智能服务板块。
1.10 浙商银行

浙商银行构建了数据中台、技术中台、业务中台和AI中台的协同体系,为数字化转型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

  • 加快推进“焕芯强基”工程,以统筹谋划新一代核心系统为契机,全面升级分布式、容器云、移动开发等技术平台架构,布局先进高效的算力体系,持续完善基础应用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 成立数据管理部统筹全行数据治理工作,持续健全数据治理体系,构建并发布全行统一的基础数据标准,为业务创新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 推进一体化智能运维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同城灾备系统,创新实现“四全三快”(全链路、全资产、全感知、全流程和快预警、快响应、快处置)的安全数智运营新成效。
1.11 渤海银行

渤海银行将数字化经营战略纳入全行发展大格局,加大科技投入,持续深化数据治理,高效支撑数据赋能业务转型。依托企业级“四大工程”有序推进数字化转型,即新一代分布式核心系统和柜面渠道系统、新一代信用风险管理系统、新一代综合资金业务管理系统和湖仓一体系统的建设。另外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新技术,分别在大模型、风险管理智能化等方面落地应用,通过大模型技术,提升了业务处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1.12 恒丰银行

恒丰银行全面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聚焦公司、零售和同业、中后台三大板块,分步推进研发、业务和运维自主可控。恒丰银行构建了全景式、穿透式、前瞻式的风险管理视图,推动风险防控形成合力,实现了风险治理的精细化和智能化。

说明:本文数据根据公开信息整理,部分如有出入请指正。

参考资料:

  1. 各行2024年年报

这三个词总结得太到位了!“对公撑规模”说明现在银行还是得靠传统的对公业务来维持增长,但增长空间可能越来越小了。“科技重质量”说明大家意识到不能光靠堆钱搞科技,得真正提升科技的效率和价值。“盈利靠拨备”就有点无奈了,说明银行的盈利能力可能下滑,只能靠拨备来维持利润。总的来说,就是银行的日子不太好过,面临着增长乏力、转型困难的挑战。

这三个关键词简直是精准概括!

* 对公撑规模: 意味着个人业务增长遇到瓶颈,或者竞争太激烈,只能依赖传统的企业贷款来维持资产规模。但也暗示了风险,经济下行,企业经营困难,坏账风险增高。
* 科技重质量: 说明之前可能走了弯路,科技投入不少,但效果不佳。现在开始反思,注重提升科技的实际应用价值,而不是盲目追求新技术。
* 盈利靠拨备: 这是最让人担忧的。银行的利润很大一部分来自拨备,说明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在下降。拨备终究不是长久之计,银行需要找到新的盈利增长点。

总体来看,股份制银行面临着规模增长放缓、盈利能力下降、转型压力增大的多重挑战。

这三个关键词,我觉得反映了股份制银行面临的三重困境:

1. 增长困境: “对公撑规模”说明零售业务增长乏力,过度依赖对公业务,但对公业务也面临着经济下行、利率下降等挑战,难以实现高速增长。
2. 转型困境: “科技重质量”说明银行在科技转型方面面临着效率不高、价值不明显的问题,需要更加注重科技的投入产出比,提升科技的赋能作用。
3. 盈利困境: “盈利靠拨备”说明银行的盈利能力下降,需要更加谨慎地进行风险管理,避免出现大规模的坏账。

这三个困境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股份制银行面临的严峻挑战。银行需要积极应对这些挑战,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金融行业的大模型应用,表面上看确实有些相似,比如智能客服、风险管理等,但深入了解会发现,差异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数据质量和规模: 大模型的训练需要海量高质量的数据,不同银行的数据积累和处理能力不同,这直接影响大模型的性能。
2. 模型架构和算法: 虽然都是大模型,但具体的模型架构和算法可能有所不同。有的银行可能采用开源模型,然后进行定制化训练;有的银行可能自主研发模型,以满足特定的业务需求。
3. 应用场景的深度: 即使是同一个应用场景,不同银行的应用深度可能不同。比如,在智能客服方面,有的银行可能只提供简单的问答服务,而有的银行则可以提供更个性化、更智能的服务。
4. 与现有系统的集成程度: 大模型需要与银行现有的业务系统进行集成,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不同银行的系统复杂程度不同,与大模型的集成难度也不同。

因此,虽然大家都在发力大模型,但最终的应用效果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

这问题问得好!感觉大家都在追赶潮流,但真正能把大模型用出花样的,还得看谁最了解自己的客户和业务。我觉得差异化不在于用了什么模型,而在于怎么用模型!

举个例子,同样是智能客服,A银行可能只是简单地用大模型回答用户的问题,B银行可能会结合用户的历史交易记录、风险偏好等信息,为用户提供更个性化的理财建议。这才是真正的差异化。

所以,我觉得银行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利用大模型解决自身业务的痛点,而不是盲目跟风,追求技术上的先进性。

同意楼上的看法,这是一种战略调整。以前可能是跑马圈地,现在是精耕细作。这里的架构优化,我理解包括但不限于:1. 云原生转型: 拥抱云计算,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弹性;2. 微服务改造: 将单体应用拆分成小的、自治的服务,便于快速迭代和部署;3. 数据中台建设: 打通数据孤岛,实现数据资产的统一管理和利用;4. AI平台搭建: 建设统一的AI能力平台,降低AI应用开发的门槛。

这些架构层面的改进,虽然短期内可能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长期来看,能显著提升银行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业务竞争力。所以说,科技投入减少,不代表不重视科技,而是科技投入的重点发生了转移。

“重架构轻投入”可以理解为一种投资策略的转变:从追求短期可见的“量”的增长,转向追求长期可持续的“质”的提升。金融行业的特性决定了其对系统稳定性、安全性和可扩展性的极高要求。单纯增加硬件投入或购买外部解决方案,可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因此,银行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入到底层架构的优化上,例如构建分布式系统、数据中台、AI平台等,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为未来的业务创新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架构优化具体包括:

1. 底层技术栈升级: 采用更先进、更高效的技术栈,例如云原生、容器化、微服务等,提升系统的性能和可扩展性。
2. 数据治理体系建设: 建立完善的数据治理体系,确保数据的质量、安全和合规性,为数据驱动的业务创新提供保障。
3. AI平台建设: 构建统一的AI平台,支持各种AI算法和模型的开发、部署和管理,降低AI应用开发的门槛。
4. 安全体系建设: 加强安全体系建设,保护客户数据安全,防范各种网络攻击和欺诈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