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失去的三十年”:经济停滞的教训与启示

《失去的三十年》揭示了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的原因,并为中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拥抱全球化至关重要。

原文标题:失去的三十年:冠亚讲书第41期

原文作者:认识管理

冷月清谈:

《失去的三十年》讲述了日本在平成时代(1989~2019年)经济停滞的历史,分析了日本经济从昭和时期的辉煌到平成时代的衰落的原因,并为中国提供了借鉴意义。文章指出,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经济达到顶峰,但《广场协议》后,房地产和股市泡沫破裂,导致长期经济衰退。同时,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以及日本未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拥抱全球化分工,也是其衰退的重要原因。日本的金融体系问题、应对危机的方式以及未能抓住技术变革的机遇,都加剧了经济困境。文章还对比了美国在应对金融危机和发展高科技产业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及中国在经济转型和吸引人才方面的优势,最终得出结论: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适应能力和改革决心至关重要。

怜星夜思:

1、《广场协议》被认为是日本“失去的三十年”的开端,如果当时日本政府没有选择签订这个协议,日本经济的走向会如何?
2、文章中提到日本企业未能像苹果公司那样,将高附加值的环节留给自己,将低附加值的环节外包出去,如果日本企业当初选择了不同的产业升级路径,结果会有所不同吗?
3、文章中提到“货币政策,可以拉动经济,但无法推动经济”,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对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这句话又有哪些启示?

原文内容

《失去的三十年》是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野口悠纪雄先生的著作,它讲述了平成时代(1989~2019年)的日本经济史。


在这三十年间,日本经济被世界经济的浪潮远远甩在身后。整个平成时代,日本经济的国际地位持续下降。那么,日本究竟经历了什么?对于今日之中国,又有哪些借鉴和启示呢?让我们一起学习和思考吧!

常识君|有话说


本文转载自王冠亚(ID:livespoem)



01

宇宙中心



20世纪80年代,也就是昭和时代末期,日本的经济实力显著提升,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大国。当时,甚至连欧美都纷纷将目光投向日本。为什么日本经济能够如此强大?这是欧美的经济学家经常研究的话题。作者也曾受邀到美国的一些城市举行演讲,每次美国民众都会咨询:有合适的日本企业可以投资么?


日本的经济表现确实亮眼,其人均GDP在1981年超过西德,在1983年超过英国,在1987年超过美国。当时,很多欧美人士也认为,日本才是未来世界经济的中心,因为日本的经济体制比欧美各国的经济体制更优越。这其实有点类似于股市,股价不断上涨,就会不断有机构和专家来论证:当前的股价是合理的。


1985年,美国、日本、西德等国签订了《广场协议》,联合干预外汇市场,美元对日元及德国马克等主要货币贬值,以解决美国的巨额贸易赤字问题。这一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经济大事件,在当时得到了日本政府的强力推动,日本并没有认识到此举对国内市场的冲击。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的地价和股价都出现了异常上涨。


1990年,东京都中心位置的房价,逼近人均年收入的20倍。假如贷款50%去买东京都中心的公寓,那么贷款余额相当于人均年收入的10倍。按照5%的年贷款利率来算,那么每年房贷的利息相当于人均年收入的一半,这是普通工薪阶层所无法承受的。这样的高房价,跟2017年以前中国的情况如出一辙。事后来看,这些都是非常明显的房地产泡沫。


然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身处2017年以前的房地产牛市,中国老百姓可能也很难从“房价永远涨”的认知误区里跳出来。当时的日本官方和民间也是如此,大家都笃信,东京是亚洲金融中心,所以房价贵是合理的。1988年,日本国土厅公布的白皮书指出,以东京附近为中心的土地价格上涨,是由实际需求引起的。这相当于是官方为高房价、高地价做了背书。


除了地价以外,股价也在不断上涨。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股市总市值约相当于美国股市总市值的1.5倍,占全球股市的比重为45%。日本野村证券的股票市值,比美国所有证券公司的市值加在一起还要高;日本电信公司NTT的市值,比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IBM、埃克森、通用电气(GE)、通用汽车(GM)加在一起还要高……


这是多么令人难以置信的疯狂!然而,身处其中的人却浑然不觉。


《广场协议》签订后,日元对美元大幅升值,日本掀起了海外投资的狂潮。1986年,日本第一不动产以历史最高价买入了美国纽约的蒂芙尼公司大楼;1989年,三菱地所买下了美国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日本资本在美投资不动产的金额,从1985年的19亿美元,飙升至1988年的165亿美元。


当时,作者在美国一些城市演讲,讲到日本的土地问题,台下的听众纷纷发笑。作者不解,听众说:“你们竟然用平方英尺来计算土地面积,我们都是用英亩来计算的。”1英亩大概相当于4.35万平方英尺,可见当时日本的地价寸土寸金,而美国的地价相对便宜。


日本经济过热,也催生了形形色色的“敛财术”。当时,日本很多企业老板热衷于建造高尔夫球场。有的开发商在政府许可都没有批下来的时候,就开始发售高尔夫俱乐部会员资格了。这样一来,高尔夫球场实际上沦为了一种融资工具,开发商想办法把老百姓手上的钱圈过来,怎么着都能捞一笔。


对于日本这种国土面积狭小的国家而言,大面积建造高尔夫球场显然是非常荒谬的。然而在高峰期,日本的高尔夫球场高达2400多个。可以想见,这样的“一拥而上”,最终难免落得“一地鸡毛”的凄惨结局。


1990年,日本股价开始全面下跌。我查了查Wind,日经225指数上一轮的最高点出现在1989年12月29日,当天盘中最高38957.44点;随后,开启了漫漫熊途。2008年10月28日,当天盘中最低6994.90点,相较于高点的跌幅达82%。截至2025年5月20日,日经225指数收盘价为37529.49点。


大家想想,20年的时间,股价下跌超过80%;我今年36岁,但日本股市居然还没有回到我出生那年的高点。对于广大日本投资者而言,这是多么令人绝望的事实啊!我们每年去奥马哈,发现日本投资者非常少,这也难怪,整整一代人的感知就是股市“只跌不涨”,他们又怎么会相信投资呢?


当然,硬币的另一面是,从2008年的低点算起,日经225指数到现在的涨幅最高超过6倍。也就是说,2008年起开始投资日本股市,大概率会取得不错的投资回报。不过,在2008年之前有股市连跌20年的记录,又有多少智者敢于在此时重仓杀入呢?


值得一提的是,巴菲特从2019年起开始投资日本五大商社,六年来不断加仓。2025年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巴菲特和阿贝尔明确表示,会持有日本五大商社50年甚至更久。大家注意一下巴菲特进入日本股市的时间点,当时日经225指数已经连涨了10年,巴菲特真不愧是“敢为天下后”的典范。



02

世界巨变


20世纪80年代,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的经济增长显著,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不过,上述经济体的体量和规模较小,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有限。真正引人注目的是与日本一衣带水的中国。


1978年,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中国工业化进程从此提速;1979年,中国政府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为经济特区;1995年,中国的钢铁产量达到1亿吨,开始赶超日本;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在各个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质企业,如从事汽车制造的一汽大众,从事家电生产的海尔集团,从事个人电脑的联想集团,从事重工业的三一重工……


由于中国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从而能生产出更便宜的商品,这是参与国际竞争的有利条件。此前,在制造业占据支配地位的日本,不得不接受市场份额不断缩水的事实,中国则逐渐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1995年3月,作者在北京出差,他在北京火车站看到的景象是:昏暗的灯光,到处是扎堆的人群,很多农民工在地板上铺一块布过夜休息,这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景象。此后,中国便以惊人的速度在工业化的道路上一路前行。


面对“亚洲四小龙”和中国大陆的崛起,日本必须调整产业结构以适应新的环境。20世纪80年代,美国逐渐开启了“脱工业化”的进程,很多制造业都不在国内生产,也不在国内建厂,只负责“微笑曲线”的两端。然而,日本却对此无动于衷。直到2000年以后,日本企业才逐渐将工厂转移到海外。




制造业领域还有个显著变化,那就是从垂直一体化走向水平分工。所谓“垂直一体化”,就是一件产品从开始到结束的所有工序都由一家企业完成;所谓“水平分工”,就是由多家企业分别负责不同的工序,每家企业专注于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在长长的产业链上占有一席之地。


以个人电脑为例,微软负责操作系统开发,英特尔负责CPU生产,戴尔或康柏等电脑厂商负责组装。苹果公司早年一直采取“垂直一体化”的生产方式,从2004年生

产iPod起,苹果开始专注于前端的产品开发设计和后端的销售工作。苹果公司负责设计,世界各地的企业来生产零部件,最后由富士康在中国完成组装。


世界范围内制造业商业模式的变化,对日本企业产生了严重冲击。由于中国拥有“人口红利”,日本制造业根本无法与之进行低成本的竞争。日本企业又没能像苹果公司那样,将高附加值的环节留给自己,将低附加值的环节外包出去,导致渐渐丧失了竞争优势。



03

金融崩溃


20世纪80年代高歌猛进的日本股市和楼市,在1990年代泡沫破灭,很多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丑闻也逐渐暴露,比较有代表性的事件包括:


1.伊藤万事件。伊藤万是一家著名的纺织品批发商,公司董事伊藤寿永光以高尔夫球场融资、买入名画等理由,从伊藤万累计提取了2500亿日元巨款。随后,住友银行派出审查团队入驻伊藤万开展调查。一些黑暗势力公然出现在一些上市公司里,并肆意操控公司,掏空公司。


2.二信组事件。1994年,东京都政府和大藏省联合对“东京协和信用组合”与“安全信用组合”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了巨额的不良债权。与此同时,日本住宅金融专门公司的不良债权问题也浮出水面。国会围绕不良债权的议题争执不休,陷入混乱。1995年,大藏省事务次官辞职;1996年,村山富市内阁集体辞职。


3.大藏省丑闻。1995年,日本一家度假村公司老板高桥,在国会上披露了一个事实:他曾用私人飞机接待东京海关关长田谷到中国香港旅游;随后,高桥与大藏省主计局次长中岛的往来也被曝光。很多政要都深陷丑闻,最终退出了政治舞台。这一系列的事件,最终导致大藏省的社会信任完全崩塌。


4.山一的破产。1997年,野泽就任山一证券第13任社长。公司的三位董事告诉野泽,山一证券的表外损失高达2600亿日元。造成损失的元凶是公司的“营业特金”,也就是证券公司接受企业资金的理财业务。1998年,山一证券两任前社长因涉嫌伪造有价证券报告而遭逮捕。1999年,山一证券宣告破产。


5.长银的破产。1952年成立的日本长期信用银行,是战后日本顶层的特权组织之一。在日本房地产泡沫期间,长银发放了大量的房屋贷款。截至1991年,长银持有的不良债权总额高达2.4万亿日元。1998年,长银经营危机被媒体披露后,股价急速下跌。日本政府为救助长银投入了7万亿日元,最终都由日本国民买单。


处理金融机构留下来的不良债权,日本花了很长时间。其原因在于,很多日本人相信“以时间换空间”,只要在危机爆发之前掩盖问题,等到地价和房价恢复上涨就可以了。他们认为日本的经济衰退只是暂时的,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是由于世界经济变化而产生的结构性问题。



04

虚假繁荣


20世纪90年代末,为了应对金融机构相继破产等危机,日本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拯救经济。1999年,日本宣布实施零利率政策;2001年,日本又推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2003年,日本央行开始频繁抛售日元,买入美元,阻止日元继续升值。


随着日元的贬值,日本汽车、电器等出口导向型企业的利润开始激增,但在海外也出现了一些反对意见,认为“日元贬值会削弱欧美企业的竞争力”。直到2004年,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对日本政府干预汇率的行为表达了不满,提出了警告,日本政府才停止了对外汇市场的干预。


2002年1月~2008年2月,日本经济开始恢复并逐渐走向繁荣,这是日本自二战后最长的一次经济繁荣。一方面,日元贬值刺激了出口,进而拉动了整个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原本一些无法在日本存活的企业,其经营状况开始好转,日本工厂开始回归国内,有很多制造业相继在日本国内投产。




然而,这种产业回流的做法,实际上与世界潮流背道而驰。日本企业认为,工厂回流可以有效防止技术外泄。我们之前讲过,水平分工是比垂直一体化更有效率的生产方式,采用水平分工的苹果公司成为全球市值第一的企业,而采用垂直一体化的夏普最终被鸿海精密收购。两条道路,两种结局,令人唏嘘。


作者认为,日元贬值所导致的出口增长和产业回流,实际上是一剂“毒药”,很多日本企业错误地认为,只要日元贬值,日本经济就会重回繁荣。他们没有意识到,真正的问题根源在于,日本企业无法适应世界环境的变化。


2004年4月~2005年3月,作者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担任了一年的客座教授。在美国生活期间,作者感受到了日本与美国之间巨大的差距。


作者坦言,在美国加州,几乎没有看到工厂;而在日本,走几步路就能看到工厂。加州曾经也是美国制造业中心之一,然而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加州已经成为全球高科技企业的聚集地。


作者还发现,斯坦福大学有很多中国留学生,却几乎没有日本留学生。对于日本来说,这是个危险的信号。毕竟,外面的世界已经大变样,身处日本国内是无法感知到这种变化的。


前两周我也是刚刚从美国回来,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无论是在奥马哈还是洛杉矶,或者圣迭戈,每到一处都能看到华人的身影。我们不太可能看到朝鲜人或者阿富汗人,从侧面也说明了中国正在日渐走向繁盛。




05

地产泡沫


作者在美国工作期间,亲眼目睹了美国房地产泡沫升腾的过程。2004年,旧金山湾区都市圈的豪华别墅均价达到了254万美元。对于房价的暴涨,持怀疑态度者认为这就是“泡沫”,因为房租在下跌,房价却在上涨;持正面态度者认为这不是“泡沫”,因为房源供应有限,而需求是无限的,今后房价还要涨。


当时,很多美国人的想法是,虽然房价很高,但只要房价持续上涨,卖出手里的房子就能赚差价,因此买贵了也没关系。到了这种时候,炒房已经沦为了一种“击鼓传花”的博傻游戏。类似的场景,在中国过去的楼市和股市,基本上也是轮番上演。所以我常说,历史总是同样的剧本,只不过换了一群演员而已。


美国房价暴涨,导致丰田汽车大卖。当时作者发现,加州的公路上到处都是丰田汽车,这是怎么回事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现在全额贷款买了一套10万美元的房子,如果这套房子的价格翻了一番,那么你就能以新的价格抵押房子,获得最高限额的现金贷款。你拿获得的20万美元,还完了此前10万美元的房贷,此时你手里还有10万美元。只要房价持续上涨,货币政策持续宽松,那么就无须任何成本,手里就能凭空变出一笔钱,就像魔法一样。


这种操作手法叫“套现再融资”,美国人通过这种方式拿到的现金,绝大部分又拿去买车了,所以才会出现“房价暴涨,丰田大卖”的现象。然而,金融世界没有“永动机”,所谓的“魔法”只不过是房价暴涨造成的幻象罢了。


正如巴菲特所说,每个泡沫都一定有一根针等着去刺破它。2008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破产。2008年10月,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紧急经济稳定法》,为美国经济系统提供了总额高达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计划。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日本国内出现了“美国经济已经崩溃”“资本主义已经穷途末路”等论调。然而,美国经济复苏的速度之快超乎想象。从美国金融业的国民收入来看,2007年第一季度是2.1万亿美元,2008年第四季度下降至1.8万亿美元,2009年第二季度又达到2.1万亿美元,基本上恢复到了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


美国在极短的时间内处理了金融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与20世纪90年代日本应对金融危机的龟速,形成了鲜明对比。除了金融业快速复苏以外,美国的高科技产业也飞速发展,涌现出谷歌、亚马逊、脸书、苹果等一批引领新时代的企业。


06

旧路崩塌

如前所述,丰田汽车在美国的畅销,得益于美国房价的暴涨,以及由此衍生的大量融资消费。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给日本制造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日本汽车企业库存激增,不得不紧急停掉了生产活动,日本“出口立国”模式彻底崩塌。


作者反思说,日本的出口增长,并不是因为出口产业的实力增强,而是因为日元贬值,日本出口产品获得了短暂的价格竞争力,这显然不是长久之计。所谓的日本经济复苏,实际上是建立在非常脆弱的基础之上。


日本制造业最终走出危机,得益于两大因素:第一,2008年中国推出了规模空前的“4万亿”紧急经济计划,日本对华出口贸易激增,填补了日本对美出口的空缺;第二,日本政府出台了汽车购买优惠政策,刺激了日本汽车产业的销量。


然而,日本制造业继续坚持旧的商业模式,也就是垂直一体化。但在制造业,因为都是标准化的生产工序,产品制造的利润率并不高,此时利用廉价劳动力进行大量生产就显得非常有利,日本企业却摒弃了这一思路,他们还坚持认为必须要建立垂直一体化的大型工厂。


直到2011年,日本的电子产业已经陷入了“全面赤字”的尴尬境地,他们才逐渐意识到,垂直一体化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然而,此时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制造业已全面崛起,日本经济结构已无法改变,失去了“脱工业化”的机会。


07

日本地震

2006年9月,我刚上大学。当时我很关注时政新闻,给我印象很深的一点就是日本首相频繁更迭。如今过去快20年了,这一现象仍然没有改观。我们来看看日本首相的任期:


安倍晋三(2006年9月~2007年9月)

福田康夫(2007年9月~2008年9月)

麻生太郎(2008年9月~2009年9月)

鸠山由纪夫(2009年9月~2010年6月)

菅直人(2010年6月~2011年8月)

野田佳彦(2011年9月~2012年12月)

菅义伟(2020年9月~2021年10月)


除了安倍晋三多次连任首相以外,其他“短命首相”的任期基本就在一年左右。目前的日本首相石破茂是2024年10月才上台的,距今也不满一年。政府首脑频繁更换,经济政策就很难保持连贯性, 日本民众对此也颇为不满。


2011年3月,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导致东京电力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严重的核泄漏事故。东日本大地震给日本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在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事故之前,日本的目标是用核能发电来供应一半的电力,但地震让这一“神话”彻底破灭。此外,由于日本汽车供应链受到严重冲击,出口减少,日本的贸易赤字逐年扩大。


日本经济的一般规律是:当日元贬值,企业利润就增加,股价就跟着上涨;当日元升值,企业利润就减少,股价就随着下跌。由此,大多数日本人都认为,日元升值会破坏日本经济。作者则认为,日元升值对消费者有好处。东日本大地震后,日本不得不从海外进口大量的液化天然气等燃料,日元升值有利于消费者廉价购买燃料。


此外,受日元升值和地震影响,日本制造业又开始向海外转移,这造成了日本国内就业机会大幅减少。不过,要想解决就业机会的问题,最关键的并不是阻止制造业向海外转移,而是要在国内建立新的产业。这一点,我觉得中国企业就做得很好。近年来,很多中国企业也纷纷出海,并没有造成国内的产业空心化。中国的消费市场足够大,能够吸纳的就业岗位也足够多。


作者生于1940年,到了2010年代,他这一代人已经步入了古稀之年,身边的朋友也渐渐开始离世了。作者有个朋友叫半田,年轻时去了加拿大多伦多,在那里开了一家日本汽车经销店,60岁时退休了。退休之后,半田个人出资18万美元,设立了“半田奖学金”,决定发放给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毕业的日本学生。


半田奖学金虽然不多,但寄予了日本国民对于培养青年、振兴日本的期望。要想重新激活日本经济,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人才。然而,日本对于人才培养的方案却极其欠缺。刚刚看到一条新闻,黄仁勋接受采访称:全球有一半AI人员都是中国人,美国是无法阻止中国推进AI发展的。所以,尽管道路曲折,我们还是要对未来充满信心。


70岁以后,作者也不再上课了,还是安享退休后的晚年生活。有一次,作者去听音乐会,当他感受到整个音乐厅充满了浪漫的气息时,他突然觉得,什么股价、汇率,这一刻都抛诸脑后,好好享受人生多好啊!



08

货币宽松

2013年,日本央行决定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媒体的报道大多是“货币供给会源源不断”,但作者认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的仅仅是基础货币,实际的货币供应量并没有增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我们在上一期《王剑讲银行业》也跟大家分享过,基础货币要通过货币乘数的放大效应才能够增加实际的货币供应量。日本的问题在于,企业和居民部门根本就没有资金需求。那么,无论是多么宽松的货币政策,都无法刺激贷款和消费。


由此,作者得出一个重要结论:通过货币政策,可以拉动经济,但无法推动经济。只有当社会存在资金需求时,货币政策才有意义。


2016年,日本央行引入了负利率政策,想要借此来刺激贷款和消费,然而效果也并不理想。这就好比是一剂猛药,病人必须受力才行。如果病人对一切药物都没有反应,那么越强的刺激反而会让病人的状况越糟糕。


不过,日本央行也是“骑虎难下”。如果提高利率,央行要对金融机构存放在央行的存款支付更高的利息;与此同时,由于日本财政赤字巨大,需要持续发行国债才能维持运营,如果长期利率上升,那么需要支付的国债利息也会增加,财政就会崩溃。



09

展望未来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股价、企业销售额、国民工资、实际GDP等指标基本上都停滞不前。尽管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日本并没有采取相应措施,所以才逐渐走向衰退。作者认为,未来日本会面临三大挑战:


1. 人口老龄化。日本是全球人口老龄化问题最突出的国家之一,到2040年,15~64岁的人口约为6000万人,而65岁以上的人口约为4000万人,这会给社会保障体系造成巨大的压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日本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一是促进老年人就业;二是提高女性就业参与率;三是对移民保持更加开放的态度。


2. 巨变的中国。作为日本的近邻,日本人对中国的发展一直非常关注,作者也不例外。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正在全面超越日本。论文发表数量方面,中国第一,美国第二,日本第六;高等教育方面,清华大学世界排名第22位,东京大学世界排名第42位;信息技术方面,中国有腾讯、阿里、字节等全球知名企业……作者推测,204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经济第一大国。


3. 产业的变迁。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当前已经孕育了一大批杰出的互联网科技公司,这是未来经济增长非常重要的引擎。根据《财富》杂志发布的全球“独角兽企业”,美国有100家,中国有36家,印度有7家,英国有7家,德国有5家,新加坡有3家,韩国有2家,法国有1家,日本连一家都没有。究其原因,日本条条框框的限制太多,例如由个人运营的出租车是违法的。


作者认为,中国的年轻人比日本的年轻人更有国际化视野。很多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后,获得了美国工作签证,当这些人回到中国,又促进了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当然,中国政府能够接受并很好地利用这些人才,这也是日本所没有做到的。看得出来,言语之间,作者是非常羡慕中国当前的经济活力的。




冠亚推语



这是一本非常轻松的小书,没有佶屈聱牙的术语,没有晦涩难懂的公式。作者希望面对的对象不仅仅是经济专业人士,而是广大普通读者。从这个角度来讲,《失去的三十年》算是一本经济通俗读物,难怪它如此知名和畅销。


吉林大学李晓教授认为,对中国读者有三点启示:第一,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获得阶段性成功之后,必须克服难以遏制的傲慢,努力缩小与世界的认知差距;第二,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往往是路径依赖的,但过去的成功模式在变化迅速且巨大的现实世界里经常不堪一击;第三,伴随着工业、贸易的发展与强大,倘若金融体制无法做出相应的改革以致金融发展落后,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终将功亏一篑。


当前,中国民众对前途感到自信,但并不傲慢,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在很多领域和美国的差距;过去我们依靠“人口红利”成为“世界工厂”,但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一直没有停下来过,“中国制造”早已升级为“中国智造”;相比于日本金融政策的“左冲右突”、“左右为难”,中国的宏观经济调节工具箱手段更多,应对挑战的能力更强。


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生活在今日之中国还是非常幸福的。虽然我们的生活也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相比于日本社会的积重难返、暮气沉沉,我们这里充满朝气,每一天都在迎接新生。

愿读到这本书的你,也能充满正能量,珍惜金色年华,不辜负这个时代的馈赠。

-End-
发布人:余伊羿|责任编辑:郑琳琳|部门领导:宁姗

我的理解是,货币政策只能解决需求端的问题,但无法解决供给端的问题。如果一个行业产能过剩,或者技术落后,即使货币再宽松,也无法让它起死回生。中国经济现在也面临类似的问题,一些传统行业需要淘汰落后产能,新兴产业需要加大研发投入。货币政策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关键还是要靠结构性改革。

这句话有点像中医里的“治标不治本”。货币政策就像止痛药,可以缓解症状,但无法根除病因。中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不能只靠货币放水,更要注重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包括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和人力资本积累。说白了,就是要把蛋糕做大,而不是只想着怎么分蛋糕。

当然会有所不同。如果日本企业更早拥抱水平分工,专注于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而不是固守垂直一体化的生产模式,或许能更好地应对新兴经济体的竞争,保住一部分市场份额。但转型需要魄力和长远的眼光,对当时的日本企业来说,可能存在路径依赖和观念束缚。

历史没有如果。《广场协议》是多方博弈的结果,日本当时可能没有太多选择。不签协议,美国可能采取更强硬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对日本的出口造成直接打击。而且即使不签,日本国内的资产泡沫也已经积累到相当程度,破裂只是时间问题。

我觉得日本可能会重蹈一些拉美国家的覆辙,货币升值压力巨大,出口竞争力下降,产业空心化加剧。同时,国内资产价格持续膨胀,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可能引发更严重的金融和社会危机。

如果日本企业转型成功,可能会出现一批类似于韩国三星那样的跨国巨头,在全球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但转型也意味着要放弃一部分既得利益,可能会遇到来自内部的阻力。而且,转型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才投入,对当时的日本企业来说,可能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我认为即使转型,结果可能也不会有太大改变。日本企业文化过于保守,创新能力不足,很难像苹果那样引领潮流。而且,日本的人力成本相对较高,即使外包低附加值环节,整体成本仍然不占优势。关键还是要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但这需要长期积累和持续投入。

这句话的意思是,货币政策就像一剂强心针,可以在短期内刺激经济增长,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问题。要推动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依靠创新、改革和产业升级。当前中国经济也面临一些挑战,过度依赖货币政策可能会导致资产泡沫和债务风险,因此更应该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可能短期内能维持经济泡沫的繁荣,但长期来看,美国巨大的贸易逆差问题仍然需要解决,压力可能会以其他方式转移到日本。最终,日本可能仍然无法避免经济调整,只是时间和方式会有所不同。说不定会演变成更剧烈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