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研究面临学术与实践的双重挑战,应注重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而非强求学术研究迎合管理者需求。
原文标题:马浩:管理的世界充满悖论和冲突
原文作者:认识管理
冷月清谈:
怜星夜思:
2、文章中说“学管理的可能完全玩不转哪怕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你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你认为这是管理学教育的缺陷,还是个人能力问题?
3、文章最后提到“启迪学生心智和意识,促使其具备管理者的思维方式与行为能力,这才是最为重要的”,你认为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管理者思维”?
原文内容
1.
管理的世界充满了悖论和冲突。管理学研究亦是如此。
它所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就是所谓的(至少是名义上的)“一仆二主”。一方面,要持续地符合和满足学术社区的科学研究规范,保持严谨自律。另一方面,要力求使研究的对象(内容)和产出(成果)与管理实践相契合,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如此,管理学研究似乎更加接近医学和工程学等领域的研究而不是数学和物理等基础学科的研究。
问题是,除了借鉴基础学科的研究以及自身对基础研究的适度参与,医学研究和工程学研究通常是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并有企业和机构愿意为其成果付费,而管理学的研究成果,除了个别学术明星的收费演讲以及偶尔对咨询项目的参与,其实是没有多少人和机构关注和在乎的,更不用说愿意为之付费了。
这种现象确实非常尴尬。其实,在二主之间一仆一直摇摆不定。拿管理学研究最为成熟和引人瞩目的美国来说,20世纪上半程,其管理学研究主要是偏向于管理实务。管理学的教学也是相当地依赖有实践经验的人士,主要包括退休的管理人员。教授们研究的大抵也是这些人的人生感悟和战斗故事。拿这些东西再卖给做管理的人,显然卖点不够有吸引力。
同时,在学校里培养未来的管理者则需要帮助他们系统地增进知识和能力,光靠讲战斗故事就会显得不够有章法和体系。于是管理学转向全面拥抱学术研究,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学术成就赢得其他学科的尊重,在大学社区里更有立足之地。之后一发不可收拾。
现在拿起某些所谓顶级的管理学期刊,随便翻翻,你很可能会觉得你读到的是应用数学或者理论物理。满眼的公式与推演。显然,有些走火入魔,管理实践被冷落了,玄妙的学术游戏玩儿大发了。于是,连管理学学术社区内的各类有头有脸的人物也开始呼吁要注重管理实践、注重实际影响,要做所谓的负责任的研究、有价值的研究。
显然,管理学研究的对象(组织与人的行为)本身是复杂多变的,相对于物理世界的现象和工程学要解决的问题尤其如此。像数学和物理学那样追求模型精准大概是误入歧途。像医学和工程学那样追求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也许亦是不切实际。也许有人会想象,在所谓的数字时代,借助于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我们可以通过开发某种算法与应用程序来对组织和人进行管理。
2.
类似的想法在历史上已然尝试过若干次,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到20世纪中期的系统论,从20世纪后期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到各种企业运营管理工具(比如ERP)。对于管理运营层面的事情,这些尝试在某种程度上或许管用。对于管理人和组织而言,尤其是高层管理者在复杂和不确定情境下面临的战略决策,其实没那么简单。
仔细想一想,倒也无须过于焦虑。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其目的也许不在于直接影响实践,而是通过对人的教育和知识传播使人更具智慧和判断力。实践,本身就是一种基于智慧和学习能力的创造与发挥。学了什么马上就能用,那不是管理者,而是技术工人。
再说,学术研究也没那么功利。在很多情况下,研究者之所以放弃业界的潜在高薪而甘愿置身于学术界,就是为了求知的乐趣和想象的自由以及相对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当然,说得直白一些,就是以各种学科为名头和平台恣意进行自己喜爱并有能力参与的智力游戏。学社会学的未必想当社会活动家,学政治学的未必能当政治家,学经济学的不一定去搞经济工作,研究金融的名教授去做实操可能一败涂地,学管理的可能完全玩儿不转哪怕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也许,这不是什么问题。也许,这也并不耽误别人从这些学者这里真正学到一些能够帮助自己在实践领域解决问题的东西。
管理学研究的悖论在于其良莠共存、表里相隙、真伪同在、粗精一体,表面一仆二主,实际上趾高气扬、自有主意、行向一极、心有偏趋。你说它没用,它真能解释你为什么失败。你想让它有用,它大概无法准确无误地告诉你导致成功的有效良方与实操秘籍。学术研究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
外在的呼吁和期许,最终大抵也只是呼吁和期许。学术社区内部的呼吁,也都是功成名就即将退休的一代守门人在貌似着急。倘若当年没有老老实实地做学问,他们今天大概也没地位和资格来呼吁。新一代学者还要像他们在数十年前那样兢兢业业地投身于学术发表,以便有资格在若干年后也能够有所呼吁。
3.
任何一种职业,除了面临急迫的生存危机,都很难主动地向外部势力妥协屈膝。甚至在有些时候,出于自尊,就是自绝自灭也要因循自身的节奏和逻辑。学术社区通常是更为顽固不化的。其中不乏智力超群一族,鬼机灵,有主意。有些出于生存考虑要招呼打点外部合法性,有些忠于职守要认真玩儿命地闷头做自己。
孩子小时候最烦的事情之一就是家长说天冷要穿秋裤。他们千方百计地不穿。等他们自己熬成家长了,又转而让他们的孩子穿秋裤,且乐此不疲。应该有创意地对待和解决这个问题,换个思路,换个名称,换个设计,比如超薄保暖内衣,或曰皮肤伴侣。管理者也应该从中得到启发,与其恨铁不成钢,一天到晚地呼吁学术研究应该如何如何,不如冷静地想一想,在现有的管理学研究成果中哪些能够用来自我启发,哪些可以借鉴发挥,哪些可以较为便捷地用于实操,哪些可以干脆置之不理、直接废弃。
实在不行,退一万步想,看看学术社区以外的哪些研究成果比学术社区内的研究成果对管理实践更加有所助益。如果有,径直大踏步奔去“抢财掘金”,可也。果真如此,长久下去,管理学的学术研究自会关张大吉。那可是学者自找的,实践者也没什么损失。如果找不到,估计最好不要按照自己的臆想强求别人按照你的意愿比现在做得更好。即使是老板对待下属,也是一样的道理。
更何况,这主仆关系主要也只是名义上的。你真要是寻求咨询服务做解决方案,无论是找业界的还是学术社区的,都是需要有所破费的。显然,除了买书、订杂志的费用,这里所说的管理学研究产出的知识成果都是可以近乎免费获取的,随意选用。
你也可能会说,上学还要交学费,哪儿来的免费?是的,学校还给你盖章了呢。没有学位,你估计也坐不到现在的管理者的位置上,我也坐不到我现在的教授的位置上。我越来越强烈地感到,现有的管理者主要是咨询服务的客户。就管理学研究和相关的知识传播而言,最直接和最适当的受众应该是学生,是未来的管理者,而不应主要是现有的管理者。
启迪学生心智和意识,促使其具备管理者的思维方式与行为能力,这才是最为重要的。学生可以进业界,可以去做咨询师,可以进一步壮大学术研究的队伍。管理学的学术研究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学生而产生效应。花繁叶茂,果实累累。提升福祉,嘉惠众生。洋洋洒洒,蔚然大观。浩浩荡荡,生生不息。
—— 延 伸 阅 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