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研究的悖论与出路:学术象牙塔与实践需求的博弈

管理学研究面临学术与实践的双重挑战,应注重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而非强求学术研究迎合管理者需求。

原文标题:马浩:管理的世界充满悖论和冲突

原文作者:认识管理

冷月清谈:

本文作者马浩指出,管理学研究面临着学术规范与实践指导的双重压力,这导致其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摇摆不定。早期管理学研究偏重实务,但后来转向纯学术研究,忽视了实践应用。作者认为,追求模型精准可能误入歧途,而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也不切实际。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教育和知识传播启迪智慧,而非直接影响实践。学术研究应保持独立性,实践者应从现有研究成果中寻找启发。管理者应着眼于未来,关注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而非强求学术研究迎合自身需求。

怜星夜思:

1、文章中提到管理学研究在学术和实践之间摇摆,你认为这种摇摆是不可避免的吗?如果是,那么管理学者应该如何平衡这两者?
2、文章中说“学管理的可能完全玩不转哪怕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你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你认为这是管理学教育的缺陷,还是个人能力问题?
3、文章最后提到“启迪学生心智和意识,促使其具备管理者的思维方式与行为能力,这才是最为重要的”,你认为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管理者思维”?

原文内容

来源:本文摘编自《管理学研究的悖论》,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1.

管理的世界充满了悖论和冲突。管理学研究亦是如此。

它所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就是所谓的(至少是名义上的)“一仆二主”。一方面,要持续地符合和满足学术社区的科学研究规范,保持严谨自律。另一方面,要力求使研究的对象(内容)和产出(成果)与管理实践相契合,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如此,管理学研究似乎更加接近医学和工程学等领域的研究而不是数学和物理等基础学科的研究。

问题是,除了借鉴基础学科的研究以及自身对基础研究的适度参与,医学研究和工程学研究通常是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并有企业和机构愿意为其成果付费,而管理学的研究成果,除了个别学术明星的收费演讲以及偶尔对咨询项目的参与,其实是没有多少人和机构关注和在乎的,更不用说愿意为之付费了。

这种现象确实非常尴尬。其实,在二主之间一仆一直摇摆不定。拿管理学研究最为成熟和引人瞩目的美国来说,20世纪上半程,其管理学研究主要是偏向于管理实务。管理学的教学也是相当地依赖有实践经验的人士,主要包括退休的管理人员。教授们研究的大抵也是这些人的人生感悟和战斗故事。拿这些东西再卖给做管理的人,显然卖点不够有吸引力。

同时,在学校里培养未来的管理者则需要帮助他们系统地增进知识和能力,光靠讲战斗故事就会显得不够有章法和体系。于是管理学转向全面拥抱学术研究,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学术成就赢得其他学科的尊重,在大学社区里更有立足之地。之后一发不可收拾。

现在拿起某些所谓顶级的管理学期刊,随便翻翻,你很可能会觉得你读到的是应用数学或者理论物理。满眼的公式与推演。显然,有些走火入魔,管理实践被冷落了,玄妙的学术游戏玩儿大发了。于是,连管理学学术社区内的各类有头有脸的人物也开始呼吁要注重管理实践、注重实际影响,要做所谓的负责任的研究、有价值的研究。

显然,管理学研究的对象(组织与人的行为)本身是复杂多变的,相对于物理世界的现象和工程学要解决的问题尤其如此。像数学和物理学那样追求模型精准大概是误入歧途。像医学和工程学那样追求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也许亦是不切实际。也许有人会想象,在所谓的数字时代,借助于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我们可以通过开发某种算法与应用程序来对组织和人进行管理。

2.

类似的想法在历史上已然尝试过若干次,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到20世纪中期的系统论,从20世纪后期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到各种企业运营管理工具(比如ERP)。对于管理运营层面的事情,这些尝试在某种程度上或许管用。对于管理人和组织而言,尤其是高层管理者在复杂和不确定情境下面临的战略决策,其实没那么简单。

仔细想一想,倒也无须过于焦虑。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其目的也许不在于直接影响实践,而是通过对人的教育和知识传播使人更具智慧和判断力。实践,本身就是一种基于智慧和学习能力的创造与发挥。学了什么马上就能用,那不是管理者,而是技术工人。

再说,学术研究也没那么功利。在很多情况下,研究者之所以放弃业界的潜在高薪而甘愿置身于学术界,就是为了求知的乐趣和想象的自由以及相对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当然,说得直白一些,就是以各种学科为名头和平台恣意进行自己喜爱并有能力参与的智力游戏。学社会学的未必想当社会活动家,学政治学的未必能当政治家,学经济学的不一定去搞经济工作,研究金融的名教授去做实操可能一败涂地,学管理的可能完全玩儿不转哪怕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也许,这不是什么问题。也许,这也并不耽误别人从这些学者这里真正学到一些能够帮助自己在实践领域解决问题的东西。

管理学研究的悖论在于其良莠共存、表里相隙、真伪同在、粗精一体,表面一仆二主,实际上趾高气扬、自有主意、行向一极、心有偏趋。你说它没用,它真能解释你为什么失败。你想让它有用,它大概无法准确无误地告诉你导致成功的有效良方与实操秘籍。学术研究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

外在的呼吁和期许,最终大抵也只是呼吁和期许。学术社区内部的呼吁,也都是功成名就即将退休的一代守门人在貌似着急。倘若当年没有老老实实地做学问,他们今天大概也没地位和资格来呼吁。新一代学者还要像他们在数十年前那样兢兢业业地投身于学术发表,以便有资格在若干年后也能够有所呼吁。

3.

任何一种职业,除了面临急迫的生存危机,都很难主动地向外部势力妥协屈膝。甚至在有些时候,出于自尊,就是自绝自灭也要因循自身的节奏和逻辑。学术社区通常是更为顽固不化的。其中不乏智力超群一族,鬼机灵,有主意。有些出于生存考虑要招呼打点外部合法性,有些忠于职守要认真玩儿命地闷头做自己。

孩子小时候最烦的事情之一就是家长说天冷要穿秋裤。他们千方百计地不穿。等他们自己熬成家长了,又转而让他们的孩子穿秋裤,且乐此不疲。应该有创意地对待和解决这个问题,换个思路,换个名称,换个设计,比如超薄保暖内衣,或曰皮肤伴侣。管理者也应该从中得到启发,与其恨铁不成钢,一天到晚地呼吁学术研究应该如何如何,不如冷静地想一想,在现有的管理学研究成果中哪些能够用来自我启发,哪些可以借鉴发挥,哪些可以较为便捷地用于实操,哪些可以干脆置之不理、直接废弃。

实在不行,退一万步想,看看学术社区以外的哪些研究成果比学术社区内的研究成果对管理实践更加有所助益。如果有,径直大踏步奔去“抢财掘金”,可也。果真如此,长久下去,管理学的学术研究自会关张大吉。那可是学者自找的,实践者也没什么损失。如果找不到,估计最好不要按照自己的臆想强求别人按照你的意愿比现在做得更好。即使是老板对待下属,也是一样的道理。

更何况,这主仆关系主要也只是名义上的。你真要是寻求咨询服务做解决方案,无论是找业界的还是学术社区的,都是需要有所破费的。显然,除了买书、订杂志的费用,这里所说的管理学研究产出的知识成果都是可以近乎免费获取的,随意选用。

你也可能会说,上学还要交学费,哪儿来的免费?是的,学校还给你盖章了呢。没有学位,你估计也坐不到现在的管理者的位置上,我也坐不到我现在的教授的位置上。我越来越强烈地感到,现有的管理者主要是咨询服务的客户。就管理学研究和相关的知识传播而言,最直接和最适当的受众应该是学生,是未来的管理者,而不应主要是现有的管理者。

启迪学生心智和意识,促使其具备管理者的思维方式与行为能力,这才是最为重要的。学生可以进业界,可以去做咨询师,可以进一步壮大学术研究的队伍。管理学的学术研究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学生而产生效应。花繁叶茂,果实累累。提升福祉,嘉惠众生。洋洋洒洒,蔚然大观。浩浩荡荡,生生不息。

—— 延 伸 阅 读 ——

发布人 |赵天晓  责任编辑 |郑琳琳  部门领导 |宁姗

我认为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同理心”。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不仅要有清晰的头脑,还要有敏锐的感知力,能够理解员工的需求、尊重员工的价值。只有真正关心员工,才能激发团队的创造力和凝聚力。所以,管理学教育也应该融入更多人文关怀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我觉得这种摇摆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管理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要形成体系化的知识,又离不开理论研究。完全偏向任何一方,都会让管理学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学者应该在研究中保持对实践的关注,同时也要坚持学术的严谨性,让理论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

除了课堂教学,实践环节也非常重要。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习、科研项目,甚至是创业活动,在真实的商业环境中锻炼自己的决策能力、领导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也可以邀请成功的企业家、管理者来学校分享经验,让学生近距离感受“管理者思维”的魅力。

摇摆是常态,平衡是理想。与其追求完美的平衡,不如接受这种摇摆,并将其视为一种动态调整的过程。管理学者应该根据不同的研究课题、不同的发展阶段,灵活调整学术和实践的侧重。更进一步讲,可以提倡“学术共同体+实践共同体”的模式,让两者深度融合,也许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我倒觉得这很正常。就像学医的未必身体健康,学法律的未必遵纪守法一样。管理学学的是“术”,人际关系是“道”。“术”可以学,“道”却需要悟。有些人擅长逻辑分析,有些人擅长情感交流,术业有专攻嘛。而且,情商高的人未必就适合做管理,有时候太过于圆滑反而会影响决策的公正性。

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管理学教育提供的是系统性的知识框架和分析工具,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远远超出理论的范畴。管理是一门实践的艺术,需要在实际情境中不断摸索和学习。所以,我认为这既有教育的局限性,也有个人成长的问题。学校应该加强实践教学,提供更多实战演练的机会,而个人也应该在工作中积极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和情商。

这就像是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管理学者应该把自己定位成桥梁,连接学术象牙塔和实践的广阔天地。一方面,要深入企业一线,了解实际管理问题,将这些问题带回学术界,进行系统研究;另一方面,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让管理者能够理解和应用。同时,学术界也应该鼓励更多来自企业界的实践者参与研究,带来更接地气的视角。

哈哈,这话说得有点绝对了,但确实挺有画面感。我身边倒是有一些例子,有些人理论一套一套的,但实际跟人打交道就磕磕绊绊的。我觉得这不能完全归咎于管理学教育,一方面,管理学本身更侧重于策略、流程,并不直接教授人际交往技巧。另一方面,个人情商、性格等因素也很重要,有些人天生就不擅长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培养管理者思维,我觉得关键在于跳出“经验主义”的陷阱,学会系统性思考。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战略思维。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模拟演练等教学方法都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