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邻国“AI至上”策略引争议:用户不满与品牌信任危机

多邻国因全面拥抱AI引发用户强烈不满,被指牺牲教学质量换取资本效益。“AI至上”策略恐瓦解其成功根基。

原文标题:13 年苦熬到 170 亿市值,一夜间被用户抛弃!一封“AI吹”全员信让网友“不喷不行”

原文作者:AI前线

冷月清谈:

本文讲述了语言学习APP多邻国(Duolingo)因推行“AI至上”策略而引发的用户反弹和品牌信任危机。尽管Duolingo在过去十年取得了巨大成功,市值高达170亿美元,但CEO Luis von Ahn的一封强调使用AI替代人工的内部信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强烈批评。用户担心AI会降低学习内容的质量,尤其是在小语种学习方面。此外,Duolingo还被指责裁减合同工并用AI语音替代真人发音。虽然公司试图通过幽默视频来缓解危机,但收效甚微,用户的不满情绪依然高涨。文章分析了Duolingo转向“AI优先”的原因,以及这种策略可能对其长期发展造成的潜在风险,强调了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维护内容质量和用户信任的重要性。

怜星夜思:

1、多邻国全面转向AI,这对于小语种学习者来说,是机遇还是挑战?如果AI生成的小语种内容质量不高,学习者应该如何应对?
2、如果你是多邻国的CEO,面对用户对“AI至上”策略的强烈反对,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挽回用户信任,同时又不放弃提升效率的目标?
3、文章中提到多邻国CEO发布“AI至上”全员信后,社交媒体团队用“猫头鹰绑架”的幽默视频试图转移视线。你认为这种公关方式是否有效?为什么?

原文内容

编译 | 核子可乐、Tina

Duolingo 在过去十年一直是苹果 App Store 最受欢迎的教育应用之一。

如今,这家公司月活跃用户超过 1.13 亿,已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市值达到约 170 亿美元。今年 5 月 1 日,Duolingo 公布了亮眼的季度业绩:付费用户已达千万,收入比 2024 年同期增长了 38%。消息一出,Duolingo 股价一夜飙升,5 月内上涨 31%,过去 10 周内更是飙升 85%,与去年同期相比暴涨了 167%。

Duolingo 一年股价回顾 

网暴冲击汹涌袭来

Duolingo 股价飙升,公司前景一片光明。首席执行官 Luis von Ahn 借此机会在媒体上深入探讨了 AI 对内容创作的深远影响。

他 在采访中指出,我们正身处一场“平台级变革”之中,许多公司可能因此受到冲击,但他对 Duolingo 充满信心:

“我们拥有庞大的用户群和独一无二的学习数据。此外,品牌效应也至关重要,而我们已经在语言学习领域建立了值得信赖的品牌。这些综合优势,正是我们在这个剧烈变化的时代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不仅如此,春风得意的 Luis von Ahn 还给 Duolingo 全体员工发了一封邮件,信中言简意赅地表达了一个核心理念:“能用 AI 做的,我们都用 AI 来做。”

他们将 AI 视为提高效率的强大工具,相信它能帮助公司更好地完成“教育大众”的使命——因为要生成海量教学内容,纯靠人力是无法实现的。他们甚至直言,最好的决策之一就是用 AI 替代了过去缓慢而低效的内容制作流程。“如果没有 AI,我们可能要花上几十年才能让这些内容惠及更多学习者;这是我们对学习者的承诺,必须尽快兑现。”

原本,在当下这个时代,提倡“AI 优先”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几乎所有大型企业都在积极拥抱。然而,Luis von Ahn 恐怕怎么也想不到,正是他这一次的举动,竟让他倾注了 13 年心血的品牌( Duolingo 于 2012 年 6 月 19 日向公众推出),险些瞬间坍塌。

这封被发到 LinkedIn,以“我相信这将是 Duolingo 迈出的一大步”作结的帖子,迅速引来过千条评论,而且其中大多是愤怒与讥讽,包括“收到,马上取消订阅、删除应用!”

  • “AI 至上,意味着人得往后面排!”

  • “还好意思说关心员工,简直无耻。”

  • “这已经不是赤裸裸的反雇员行为,更是赤裸裸的反人类行为。”

FINBOURNE Technology 公司的工程师 Evan Griffiths 就用《星际迷航》中 Picard 舰长的 GIF 动图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他提到自己对这篇“令人尴尬”的帖子感到难以置信,不喷几句有点说不过去。

正如一位用户所说,“你们能教授几十种语言,却看不出来自己面前这帖子有多大的问题。”

后来在接受头戴绿色猫头鹰面具、化妆成假绑匪的员工采访时,von Ahn 无奈表示 “我觉得我确实不该发那封邮件。”

截至 5 月 18 日,Duolingo 已经删除了其在 TikTok(账号拥有 1680 万粉丝)和 Instagram(账号拥有 460 万粉丝)上的所有帖子。据 Fast Company 报道,这两个账号均已“被大量负面评论淹没”。

“AI 优先”背后的驱动逻辑

在这封邮件中,Von Ahn 阐述了公司的后续发展方向。“正如 2012 年押注移动端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如今再次做出同样重要的决定。这一次,平台将朝着 AI 方向转型。”

Von Ahn 还表示 AI 也确实在颠覆工作岗位。而且“这不是「会不会」或者「什么时候才会」的问题,一切已经开始发生。”他还列举了一系列改革要点,包括“逐步停止使用外包商来处理可依靠 AI 完成的工作”,并强调后续只有在工作内容确实无法自动化的前提下,才会批准招聘新员工。

另外,人们使用 AI 的程度将成为招聘决策和绩效评估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此外,Duolingo 中大多数职位都将推出类似的举措,旨在“从根本上改变员工的工作方式”。

但 Duolingo 真正应该关注的,不是利用 AI 产出“大量内容”,而是如何生产“高质量内容”

Duolingo 早期实际上非常依赖“硬核”的人类创作者。他们曾建立一套志愿者体系:一旦某种语言积累了足够多的兴趣用户,Duolingo 就会向相应的志愿者团队开放课程平台。这些志愿者通常是该语言的母语者或领域专家,他们会组成团队,构建内容架构,然后着手开发课程。

这些志愿者大多是语言爱好者,尤其在小语种领域,他们出于对语言的热爱和传承意愿,无偿贡献内容。这一模式不仅为 Duolingo 带来了丰富、高质量的课程,也帮助公司快速扩展用户群,尤其在小语种社区中积累了良好口碑。

大约在 Duolingo 上市前后,公司逐步关闭了志愿者编辑权限,改为内部主导内容开发。据称,Duolingo 通过极低的费用“买断”了志愿者的劳动成果,虽然不少人出于对课程延续性的考虑接受了这一做法,但此举也标志着一个多元、协作生态系统的终结。

之后,Duolingo 开始尝试用 AI 来制作内容,这就出现了问题。

尤其是在缺乏训练数据的语言上,AI 根本无法生成高质量内容。对于英语或法语等资源丰富的语言,错误可能不那么多,也不那么明显;但换成小语种,问题就变严重了。有语言学习者指出,AI 在小语种内容生成中的最大问题是“仿真度”高但准确性低。“AI 生成的内容看起来像目标语言,但它其实并不是。它可能掺杂邻近语言的词汇,甚至凭空编造词语,使学习者误以为掌握了真实语言,实则学到的是一种‘语言的劣化版’。”

另一个变化是,Duolingo 以前使用的是真实的母语者语音,但为了量产,现在很多都改成了 AI 语音。

“Duolingo 现在与市面上其他 AI 驱动的语言学习 App 几乎没有区别。靠的是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而不是内容质量。”一位语言博主评价说。尽管 Duolingo 拥有数十亿美元的估值和雄厚的资金实力,但选择用 AI 批量生成内容而非维护原有的高质量志愿者课程体系,被认为是“以牺牲教学效果为代价的资本优先策略”。

Duolingo 正在追逐“AI 优先”浪潮,不愿掉队,但讽刺的是,这种转向可能正在悄然瓦解它赖以成功的根基。

Duolingo 此前曾因在 2023 年底悄然裁掉 10% 的合同工,并引入部分 AI 功能而受到批评,但当时仅在 Reddit 上引发了一些半病毒式的讨论,并未引起更大波澜。

如今,随着 Duolingo 全面裁撤所有可由 AI 替代的合同工,并加大对 AI 生成语言课程的依赖,外界的反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激烈,用户的不满情绪几乎无从平息。

搞笑视频救不了品牌信任危机

Duolingo CEO Luis von Ahn 被自家社交媒体团队“推上前线”,试图平息这场愈演愈烈的舆论风暴时,恐怕早已头大如斗。

不过这家公司素以“社媒鬼才”著称,这次依旧没有放弃他们惯用的路数——用一支夸张、抓马的视频,试图转移视线、化解危机。

视频中,一位自称是 Duolingo 内部、心怀不满的社交媒体团队代表的男子大声控诉:“我受够了 CEO 和高管!就因为一篇关于 AI 的帖子,现在一切都完了!”他戴着连帽衫和猫头鹰面具登场,声称自己已经接管了账号,改了所有密码,“我们不能再装作什么都没发生!”

更诡异的是,这只猫头鹰原本应该是 Duolingo 的绿色吉祥物,但现在却变成了长着三只眼的诡异造型,似乎在表达某种抗议。

《Fast Company》对此评价尖锐,称这段视频是对现实问题的“轻率回应”,并警告 Duolingo 别指望靠“搞笑帖”来转移用户的愤怒。

之后 Duolingo 又发布了一条视频,这位头戴面具的男子继续出场,怒气冲冲地表示“我要让制造这场混乱的家伙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要求 CEO Luis von Ahn 对此做出解释。

Von Ahn 则在视频中老老实实地回应,“我想纠正一下自己的说法”……

这当然是在公关救急。因为面具怪人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不是“你们会用 AI 取代外包员工吗?”,而是转向一个明显更低的标准,“这家公司还会雇佣人类员工吗?”废话,当然会。

Von Ahn 并没有使用“人类”这个字眼,而是用“员工”来锚定 Duolingo 在应用和社交媒体领域所取得成功的来源。面对这样的问题,von Ahn 明确表示会继续雇佣人类员工。

“不仅如此,我们还会扩大企业规模。”虽然 von Ahn 在视频中没有细说,但当初他在 LinkedIn 上的邮件可是明确提到“只有在工作内容确实无法自动化的前提下,才会批准招聘新员工”。为此,von Ahan 也不得不在 LinkedIn 上澄清,表示 Duolingo“将继续保持以往的招聘规模”……就是说不会增加招聘比例,但至少也没降低……

而真正重量级的来了,面具怪人提问“我们怎么确定你说的这些不是空洞的承诺?”

Von Ahn 似乎用自己最大的诚意给出了最不虚伪的回答:“说实话,我也不确定未来会发生什么。”

没错,也许这就是残酷的现实。von Ahn 在视频中坦言,“AI 是一场根本性的变革,它将改变我们所有人的工作方式——包括我自己在内……但作为一家企业,我希望员工们能够真正了解如何运用 AI 技术,借此提高工作效率。”

面具怪人接下来提出了一个直击心灵的问题。“但我们都知道,如果非要说什么自动化,最先被自动化取代的应该是 CEO……”

Duolingo 的股价在整场闹剧期间并未波动,而 von Ahn 也始终没有正面回应员工在跨越时代过程中面对的那种焦虑情绪,唯一的说辞就是 AI 同样会改变他的工作方式……

进退两难的 CEO

Von Ahn 的确相信,这项强调增加 AI 生成内容的“AI 至上”计划将为 Duolingo 创造出更多产品、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并提高公司内部的员工生产力。而在被问及“AI 至上”计划要如何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时(毕竟这也是 Duolingo 教授语言的核心意义),von Ahn 表示 AI“将使我们能够接触更多人、教授更多人”。他指出,Duolingo 最早的 100 门语言学习课用了 10 年才开发完成,但“如今在 AI 的帮助下,另外 100 门课程的落地还不到一年——当然,所有工作都会接受人工审核。”

那 Duolingo 现在的社交媒体账号还好吗?不是太好,视频下方仍充斥着各种愤怒的评论。(例如「朋友们,从今天开始无视 Duolingo 的一切——别点赞、也别观看。」)

所以目前还不清楚 von Ahn 亲自上阵参演的这出“挟持”戏码有没有效……今年 5 月之前,他们在 TikTok 上发布的视频经常获得数百万观看量,哪怕是人气最低的视频也有几十万次观看。但自从“挟持”视频发布以来,六条新视频中只有一条达到了 360 万次观看,其余观看则只有小几十万。

在 LinkedIn 帖子引爆舆论后的第三周,von Ahn 又回到了这里。这时候的他一定压力巨大——既然“AI 至上”不能提,他到底该写点什么?

Von Ahn 写道,他希望团队能够拥抱新技术——保持好奇心而非恐惧。Duolingo 希望大家都能“积蓄力量、做好准备”。而且为了让每位员工都能了解 AI 的能力与局限性,公司会组织研讨会并建立专门的 AI 咨询委员会,甚至“抽出专门的实验时间,帮助全体团队学习和适应这项新技术”。

为了肯定 AI 对生产力作出的贡献,他还强调 AI 是“加速我们工作进程的工具”。言外之意,显然是希望进一步扩大 AI 应用规模。“大家之所以选择在 Duolingo 工作,就是希望能解决重要问题,从而改善教育质量……我们的使命不会改变,但我们用来践行使命的工具将会改变。”

“我将继续致力以符合自身使命的方式领导 Duolingo,即开发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体系,并推动其全面普及。”

但也许 von Ahn 恳切的言辞背后,只是在担心用户群体会脱离 Duolingo 转而使用 ChatGPT。去年的企业年度报告中,已经在“风险因素摘要”部分纳入了这种可能性。

“在线语言学习行业竞争激烈、客户转移成本低,新产品与新晋厂商层出不穷,竞争对手的创新可能会扰乱我们的业务。”

Von Ahn 最新发布的 LinkedIn 帖子也在暗示这种可能性,并以此作为鼓励团队拥抱新技术的理由:这样在面对 AI 及其带来的不确定性时,“我们才能保持领先,并继续把握住自己的产品和使命”。

更重要的是,AI 还能帮他省钱。Von Ahn 在第一季度致股东的信中预测,到第三季度,公司的盈利能力将进一步增长 2%,“我们预计将实现 AI 成本效益”(同时营销支出在总收入中的占比也会降低)。谈到盈利能力提升,这封信还预测“第四季度盈利水平将迎来更为显著的增长”。

那么……在这场闹剧中,我们到底能学到什么?

《财富》杂志认为,“此事再次证明,「AI 至上」这一概念对于投资者和管理者的吸引力,要远远大于普通人。”

或者,如正喜剧演员 Josh Johnson 在最新脱口秀中的点评:“你好歹说说「客户至上」或者「教师至上」……哪怕你什么都不说,也比「AI 至上」强得多。”

参考链接:

https://www.linkedin.com/feed/update/urn:li:activity:7322560534824865792/

https://www.fastcompany.com/91338068/duolingo-deletes-tiktok-ai-backlash-returns-with-strange-message

https://www.reddit.com/r/duolingo/comments/191opec/cancelling_super_duolingo_ai_is_not_what_i_paid/

https://thenewstack.io/duolingo-grapples-with-its-ai-first-promise-before-angry-social-mob/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chK0QQTP2A

声明:本文为 AI 前线整理,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直播预告

作为“普通工程师”的我们,在大模型、AI 加速渗透研发流程的时代,我们的角色变了吗?我们的价值还怎么被看到?本期直播和来自百度、网易游戏、同程旅行的三位嘉宾一起探讨。扫码预约,不见不散!


今日荐文

图片

你也「在看」吗?👇

我觉得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在于AI可能降低小语种学习的门槛,提供更多免费或低成本的学习资源。挑战在于内容质量难以保证,容易学到不地道的表达。应对方法是多方验证,比如结合母语者语料库、在线社区等资源,不要完全依赖AI生成的内容。

作为CEO,我会立刻成立一个由语言专家、技术人员和用户代表组成的委员会,负责监督AI在内容生成中的应用,确保质量。同时,增加真人内容的比重,例如引入更多母语者的语音和视频素材。此外,公开透明地向用户沟通AI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并提供用户反馈渠道。

挑战远大于机遇!小语种学习本来资源就少,现在AI再来掺一脚,指不定学出来一口‘AI味’的语言。我觉得得擦亮眼睛,多找真人交流,别被AI带偏了!

这还不简单?赶紧把‘AI至上’口号撤了,换个‘AI辅助,人工把关’!然后多搞点真人直播课,让大家看到诚意。再不行,就送点会员啥的,哄哄用户。

我认为短期内可能有效,因为幽默视频能够吸引眼球,引发讨论。但长期来看,效果存疑。如果用户真正关心的是内容质量,那么再有趣的视频也无法弥补学习体验的下降。公关的重点应该是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转移注意力。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这种“戏谑式”公关可能适得其反。它淡化了问题的严肃性,让用户觉得企业没有认真对待他们的担忧。更有效的做法是进行危机公关,坦诚面对问题,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并与用户建立信任关系。

没啥用!用户又不傻,你搞笑归搞笑,学习质量上不去,谁还用你?这种公关就是典型的‘头痛医脚’,问题根本没解决!

从语言学角度看,AI生成的小语种内容如果偏离了native speaker的实际用法,会导致语言‘化石化’现象,即学习者掌握了不自然的、过时的表达。学习者可以尝试寻找专业的语言partner,相互纠正错误,或者参加线下的语言交流活动。

从商业伦理的角度,CEO应该首先承认错误,真诚道歉。然后,承诺在AI应用方面更加谨慎,并强调会对AI生成的内容进行严格的人工审核。同时,可以考虑推出premium服务,提供更高质量的真人内容,满足用户多样化的学习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