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懒癌”思维,让深度思考成为习惯?

面对复杂问题,如何克服“懒癌”思维,激活深度思考?本文介绍了克制冲动和学习系统方法两个关键步骤,助你找到问题本质解。

原文标题:如何让患“懒癌”的慢思考系统勤快起来?只需要做到两件事

原文作者:认识管理

冷月清谈:

本文探讨了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如何避免快速下结论,激活“慢思考”系统。文章指出,人们常常依赖直觉和过往经验进行“快思考”,但这可能导致问题定义不准确,影响解决方案的有效性。要激活“慢思考”,首先需要克制快速行动的冲动,不急于下结论;其次,需要学习并实践一套系统的方法论,通过刻意练习,形成深度思考的“肌肉记忆”。文章以麦肯锡顾问的“餐厅即兴演奏”游戏为例,说明了在解决问题时,首先要明确目标和听众,从全局出发寻找解决方案的重要性。坚持运用系统方法,可以克服思维惯性,真正调动深度思考能力,直击问题本质。

怜星夜思:

1、文章提到“快思考”和“慢思考”,在实际工作中,你觉得什么时候应该用“快思考”,什么时候应该用“慢思考”?有没有踩过“快思考”的坑?
2、文章中麦肯锡顾问的“餐厅即兴演奏”给你什么启发?在你的工作或者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案例,让你意识到“解决问题,首先要定义问题”的重要性?
3、文章提到,学习一套系统的方法论是激活“慢思考”的关键。你有哪些提升自己思考能力的习惯或者方法?

原文内容

   面对复杂问题,如果仅凭直觉仓促下决定,可能会令我们陷入困境。

   这时我们该如何激活“慢思考”,从全局分析根本原因,再运用系统方法寻找本质解?

   以下,enjoy

常识君|有话说

本文摘自:《麦肯锡七步成事》,作者孟勐,机械工业出版社2025年4月出版。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同一个问题交给不同的人来解决,过程和结果都有可能大相径庭。

比如同样是一款产品滞销,有的人会一时间考虑如何降低成本和价格,提高产品在客户端的吸引力,因为薄利多销的手段在过去有过很多成功的案例,令人深信不疑;有的人会回顾过往客户的反馈,看看到底是哪些人曾经购买了该产品,现在却不买了,是客户服务出现了问题,还是竞争对手提供了更好的解决方案,因为和竞争对手打价格战不可持续,薄利多销很可能导致恶性循环,同样有很多企业凭借优质的、差异化的客户服务打开了局面,极具说服力;而有的人则会把所有精力都投入直播带货上,因为这是当下最火热的潮流,跟不上市场变化就落后于整个时代了。

01
不要早早下结论

对于同样一个问题,我们却看到了三种完全不同的问题定义,每一种看起来都很有道理。那么到底哪一种才是对的?或者说,哪一种才是最有效的?我们恐怕需要以更加全局性的视角去寻找答案,搞清楚产品滞销背后的原因,然后再提供解决方案。上面的三位朋友恐怕并不是不想好好解决问题,而是还没有问“为什么”就早早下了结论。

有这个意识不难,但真正做到却并不容易,因为我们需要逐渐培养出一种新的习惯,用这种新的习惯来对抗我们的思维惯性。“快思考”总是立刻就给我们提供一个现成的答案,既省时又省力。当遇到复杂、困难的问题时,我们不仅要付诸心力抵御天性,顶住“快思考”的诱惑,还需要用系统的方法激活自己的“慢思考”系统,来看透问题的本质,找到真正有效的方案


02
如何激活“慢思考”

      第一件事就是克制住自己马上行动起来的冲动,不要快速下结论,因为最快、最早出现在脑海中的想法都来自我们的直觉,而它们常常受制于我们过往的经历与偏见,“快”和“好”往是相互矛盾的。

      第二件事就是学习并不断实践一套系统的方法,通过一段时间的刻意练习让我们的大脑形成所谓的“肌肉记忆”。

很多刚开始接触或者学习方法论的朋友,难免会感到有些不适。为什么呢?因为这和我们过去做事情的方式很不一样。就以本书的主题来说,解决问题需要七个步骤:定义问题、拆解问题、优先级排序、制订计划、展开分析、总结提炼和汇报建议。好像到了第五步才真正开始动手干活,前面四个步骤一直在思考,人都要急死了。然而也正因为如此,这套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才能帮助我们破除经验主义,真正调动起埋藏在我们大脑中的深度思考能力,直击问题的本质。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大家感到有些程式化、模板化,是再正常不过的反应。只要坚持一段时间我们自己就会慢慢习惯这种思维方式,“慢思考”系统的“癌”就被治好了。

麦肯锡的咨询顾问们就是把这两件事做到极致的一群人。究竟有多极致呢?这里不妨和大家分享一件有趣的小事。

03
没有道具的即兴演奏

好几年前我曾经赴日本参加一次麦肯锡给员工组织的内部培训。其中有一个好玩的游戏,叫作“餐厅即兴演奏”,令我记忆犹新。游戏的背景是在新加坡的一家餐厅,餐厅的经营人员邀请了一群演奏家现场表演节目,而我们的任务就是作为演奏家登台表演。现场当然没有给我们准备任何乐器,因为原本的设计也不是要我们展现才艺。不过大家可以使用培训现场的任何东西作为道具,甚至还配备了五六名真正的管弦乐手配合我们。准备时间有一个小时,所有学员分成3个小组各自行动,最后同台比拼。

大多数人面对这样一个注定“洋相百出”的游戏,恐怕第一时间都会在教室里想尽办法寻找可以发出声音的道具:装了沙子的矿泉水瓶、可以敲敲打打的玻璃杯、能“呜呜”吹响的纸筒等。总之先找几件“乐器”然后挑一首勉强可以演奏的曲子,由几位管弦乐手担任主角,手持自制“乐器”的伙伴们担任配角,排练几次以后,硬着头皮登台。然而这群麦肯锡咨询顾问却不是这样做的。

大家聚在一起首先讨论的问题,竟然是演奏的听众是谁,这场演奏的目的是什么。于是我们跑去问组织者更多信息,得到的反馈是大家可以自己进行合理推测。接着我们很快达成共识,餐厅很可能是遇到了某个重大的节日,所以才邀请乐队进行表演。而新加坡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人口主要由华裔、印度裔和东南亚本土居民组成,所以我们的作品最好能同时兼顾以上这三种文化背景的人群。

于是我们的乐曲就被分成了三个篇章,不仅演绎了东南亚文化,而且包含了一段热闹非凡的打击乐和现场伴舞来体现印度文化,后面还设计了一段朗诵来体现中华文化,咨询顾问们站到了台前担任主角,而几位艺术家则配合我们的故事情节很好地烘托了氛围。台上的一群人玩得十分尽兴,台下的观众们也看得津津有味。因为他们不仅听到了音乐,也从我们的表演中领会到了三个篇章各自想表达的意思。

图片
相关图书
End-
发布人:王倬琰|责任编辑:郑琳琳|部门领导:宁姗

“餐厅即兴演奏”这个例子太经典了!他们没有急于找乐器,而是先搞清楚“为谁演奏”、“演奏目的是什么”,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想起我之前做用户调研,一开始就想着问用户对产品的功能有什么意见,结果收集了一堆无效信息。后来调整思路,先了解用户的需求和痛点,再来讨论产品改进,效果就好多了。

我来分享一下我的经验教训!“快思考”在紧急情况或者日常琐事处理上确实高效,比如快速回复邮件、处理突发bug。但涉及到战略决策、项目规划,甚至是重要的 Bug Fix,就得用“慢思考”了,要不然很容易头痛医头,忽略了根本原因。我之前就因为“快思考”导致线上事故,定 Kingbase 数据库连接池参数时,没仔细思考业务的并发量,直接沿用了之前的配置,结果上线后高峰期直接把数据库打崩了,现在想想真是后怕。

这个案例让我想起了“南辕北辙”的故事,方向错了,努力白费。工作中我也经常会犯类似的错误,比如领导安排一个任务,我没有完全理解他的意图就开始埋头苦干,最后做出来的东西和领导的要求完全不符。所以,每次接到任务后,我都会先和领导确认清楚目标和期望,避免跑偏。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快思考”依赖的是直觉和经验,容易产生认知偏差;而“慢思考”则更加理性,能够进行深入分析。所以,在需要创新或者解决复杂问题时,一定要避免“快思考”带来的思维定势。我个人喜欢用checklist方法来避免“快思考”的坑,每次做决策前都过一遍checklist,确保自己考虑了各个方面。

从项目管理的角度看,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需求分析问题。如果需求定义不清晰,后续的开发、测试、上线都会受到影响。所以,在项目启动之初,一定要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定义清楚需求,避免后续的返工和浪费。我现在的做法是,做一个详细的需求规格说明书,和所有相关方确认签字。

我的方法比较简单粗暴,就是多读书、多思考。特别是读一些经典的书籍,可以让你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不断地问自己“为什么”,这样才能真正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

“快思考”重效率,“慢思考”重质量。个人觉得,如果事情容错率高,追求效率的时候可以用快思考;但如果事情很重要,一旦出错代价很大,就一定要用慢思考。以前我写代码的时候就喜欢用“快思考”,结果写了一堆bug,还不如一开始就慢下来,仔细思考清楚再写。这两种思考模式不是绝对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