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离职员工创业图鉴:群星闪耀的AI新势力

OpenAI离职员工掀起AI创业潮,多家明星公司涌现,涵盖AI安全、机器人、教育、搜索等领域,成为AI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原文标题:除了Ilya、Karpathy,离职OpenAI的大牛们,竟然创立了这么多公司

原文作者:机器之心

冷月清谈:

本文盘点了从OpenAI离职后创立公司的AI领域创业者,包括Anthropic、Covariant、Safe Superintelligence、Eureka Labs、Thinking Machines Lab、Perplexity、xAI、Stem AI、Pilot、Adept AI Labs、Cresta、Living Carbon、Prosper Robotics、Daedalus和Kindo AI。这些公司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并获得了大量的投资和关注,它们的方向包括AI安全、机器人技术、AI教育、AI搜索、企业服务、气候变化等。文章还介绍了这些创始人的背景,他们大多是AI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在OpenAI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怜星夜思:

1、OpenAI的离职员工纷纷创业,这对于OpenAI本身,以及整个AI行业来说,分别意味着什么?
2、文中提到的这些创业公司,你最看好哪一家?为什么?
3、这些从OpenAI离职的创业者,他们的公司有哪些共性?你觉得这种“OpenAI Mafia”模式,是否会在其他科技公司重演?

原文内容

机器之心报道

机器之心编辑部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硅谷新势力已经崛起,这些创业者来自 OpenAI。


作为 ChatGPT 的缔造者,OpenAI 堪称当今人工智能领域最耀眼的明星。这家公司正以惊人的速度飙升至 3000 亿美元估值的同时,也催生了一批离职创业的成员。


OpenAI 的光环效应如此强大,以至于 Ilya Sutskever 的 AI 初创公司 Safe Superintelligence (SSI) 和 Mira Murati 的 Thinking Machines Lab 等企业尚未推出产品就获得数十亿美元融资。


这个新兴生态圈还包括诸多明星项目,以下是离职 OpenAI 的研究者打造的最受瞩目企业盘点。


Dario Amodei, Daniela Amodei,  John Schulman — Anthropic



Dario Amodei 和 Daniela Amodei 兄妹二人于 2021 年离开 OpenAI,联合其他 OpenAI 高管共同创立了 Anthropic,专注于开发安全、可解释、对齐人类价值观的 AI 系统。



随后,OpenAI 联合创始人 John Schulman 于 2024 年加入 Anthropic,承诺要打造 AGI,但他仅在 Anthropic 工作了大约不到 5 个月,于 2025 年 2 月初正式离职。


Anthropic 开发了名为 Claude 的一系列大语言模型,与 OpenAI 的 ChatGPT 竞争。Claude 以其安全性和对话能力著称,设计上更注重避免有害内容和偏见, Claude 3.7 是现在最先进的大模型之一。


据《The Information》报道,从收入规模来看(2024 年 OpenAI 收入为 37 亿美元,Anthropic 为 10 亿美元),OpenAI 的体量仍是 Anthropic 的数倍。但 Anthropic 增长迅速,现已成为 OpenAI 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并在 2025 年 3 月达到 615 亿美元的估值。


Pieter Abbeel, Peter Chen, Rocky Duan — Covariant


Covariant 创始队伍 (从左至右):Peter Chen(CEO),Pieter Abbeel(总裁兼首席科学家),Rocky Duan(CTO),Tianhao Zhang(研究科学家)


Pieter Abbeel 是强化学习大牛、UC 伯克利教授,Peter Chen 和 Rocky Duan 是其博士生。三人曾在 2016 至 2017 年间在 OpenAI 担任研究科学家,随后创办了 Covarian(公司另一创始人 Tianhao Zhang 也是其博士生),一家专注于为机器人构建基础 AI 模型(foundation AI models for robots)的公司。


Covariant 的技术依赖于机器人与现实世界的交互产生的体验和反馈,其 A1 系统 (CovariantBrain) 的特点之一是将大量真实机器人任务数据融入训练环节。团队为此开发了一种新型的人工智能架构,这种架构不受简单化假设的限制,能够内化与各种物品的无限组合中相互作用的经验。


Covariant 在 2024 年 3 月发布的机器人基础模型 RFM-1 是当时世界上首个基于真实任务数据训练的机器人大模型,也是最接近于解决真实世界任务的机器人大模型。


Covariant 获得了包括谷歌 Jeff Dean、斯坦福李飞飞、深度学习三巨头之一的 Hinton、LeCun,以及比尔・盖茨等顶级科学家和企业家的投资支持


2024 年,亚马逊聘用了 Covariant 的三位创始人及约四分之一团队成员,此次「准收购」被一些人视为大科技公司在规避反垄断审查背景下的战略动作。


Ilya Sutskever — Safe Superintelligence



OpenAI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 Ilya Sutskever 于 2024 年 5 月离开 OpenAI,据称他曾参与一场试图罢免 CEO Sam Altman 的未遂行动。不久之后,他创立了 Safe Superintelligence,简称 ,并表示其目标只有一个,产品也只有一个:打造「安全的超级智能(Superintelligence)」。


目前关于该初创公司的具体动向信息非常少:既没有推出产品,也尚无收入。但投资者的兴趣依然炽热,其已成功融资 20 亿美元,最新估值在本月 reportedly 上升到了 320 亿美元。


Andrej Karpathy — Eureka Labs



计算机视觉专家 Andrej Karpathy 是 OpenAI 的早期成员和研究科学家,2017 年离开后加入特斯拉(Tesla),领导其自动驾驶(Autopilot)项目。他于 2022 年 7 月离开特斯拉,之后短暂回归 OpenAI(2023-2024 年)。2024 年 7 月创办了自己的教育科技初创公司 ,该公司致力于构建 AI 辅助教学助手。


Andrej Karpathy 长期致力于人工智能普及和教育。他在斯坦福大学开设的 CS231n 课程、YouTube 上的 AI 教程以及「Zero-to-Hero AI」系列广受欢迎。Karpathy 认为,当前全球优质教育资源稀缺,而生成式 AI 的进步为「人人都能获得高质量个性化辅导」带来了可能。


Eureka Labs 的首个产品是 LLM101n—— 一门本科级别的课程,旨在指导学生训练自己的 AI 模型。课程材料将在线开放,并计划组织线上和线下学习小组,实现「教师 + AI 助教」的共生教育模式。


Mira Murati — Thinking Machines Lab



 的 CEO 为 OpenAI 前 CTO Mira Murati,她曾在 OpenAI 领导过研究、产品与安全方面的工作。去年 9 月,Murati 离开了 OpenAI。


在 OpenAI 工作期间,Mira 在 ChatGPT、DALL-E、Codex 等的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除此以外, GPT-4o 以及 OpenAI o1,都是在 Mira 的领导下完成的。


Thinking Machines Lab 于 2025 年 2 月正式成立,旨在打造更可定制、更强大的人工智能。


这家位于旧金山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目前没有产品或收入,但拥有众多前 OpenAI 顶尖研究人员。


图源:https://thinkingmachines.ai/


在这份创始团队名单中,有很多行业大佬。比如 John Schulman 担任首席科学家,他是深度强化学习的一位先驱研究者,创造了著名的 PPO 算法。同时也是 OpenAI 的创始人之一,曾共同领导过 ChatGPT 和 OpenAI 后训练团队。


又比如 Barret Zoph 担任 CTO,也曾是 OpenAI 的一位技术主管,领导过 OpenAI 的后训练团队,涉及的研究方向包括对齐、工具使用、评估、ChatGPT、搜索、多模态等等。


据报道,该公司正在筹集 20 亿美元的种子轮融资,估值至少达到 100 亿美元。


Aravind Srinivas — Perplexity



Aravind Srinivas 曾在 OpenAI 工作一年,担任研究科学家,直至 2022 年离开,之后共同创办了 AI 搜索引擎 Perplexity。


Perplexity 利用大型语言模型(如 GPT-4、Claude、Llama 等)结合实时网络检索,能够理解用户的自然语言查询,自动从互联网和多种数据源中收集、分析并生成简洁准确的答案,同时在回答中附带信息来源链接,提升答案的可信度和透明度。


Perplexity 还提供「焦点」功能,用户可以限定搜索范围,例如只搜索 Reddit、YouTube 或学术论文等特定领域,以获得更精准的结果。


Perplexity 吸引了杰夫・贝索斯及英伟达等一系列高知名度的投资者。尽管 Perplexity 也因涉嫌不道德的数据抓取行为引发争议,但目前这家总部位于旧金山的公司正在以约 180 亿美元估值筹集约 10 亿美元融资(截至 2025 年 3 月)。


Kyle Kosic — xAI



Kyle Kosic 于 2023 年离开 OpenAI,成为创业公司 xAI 的联合创始人及基础设施负责人。xAI 是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创办的 AI 公司,旗下拥有对标聊天机器人的产品 Grok。然而到了 2024 年,Kyle Kosic 又回到了 OpenAI。



Grok 的最新版本为 2025 年 2 月发布的 Grok 3,被马斯克称为「地球上最聪明的人工智能」。Grok 3 由 xAI 自建的超级计算机「Colossus」支持,使用了约 20 万个 NVIDIA GPU 进行训练,累计训练时长高达 2 亿 GPU 小时,是目前规模最大、计算能力最强的 AI 训练之一。


xAI 收购了已更名为 X 的前推特公司(Twitter),合并实体的估值达到 1130 亿美元。全股票的交易模式引发了一些质疑,但若看好马斯克帝国的前景,则被视为一笔不错的交易。


Emmett Shear — Stem AI



Emmett Shear 是 Twitch 前 CEO,亦曾在 2023 年 11 月(在 Sam Altman 重返公司之前)短暂担任 OpenAI 临时 CEO(仅数日)。


根据 TechCrunch 2024 年的报道,Shear 正在运营自己的隐匿型初创公司 Stem AI。虽然目前关于该公司的业务和融资详情不多,但已获得 Andreessen Horowitz 的投资。


Jeff Arnold — Pilot



Jeff Arnold 曾于 2016 年在 OpenAI 任职五个月,担任运营主管,之后于 2017 年共同创办了会计初创公司 Pilot。


Pilot 专注为高速成长的科技初创公司和中小企业提供专业的财务服务,主要包括记账(bookkeeping)、税务(tax)和首席财务官(CFO)服务。


Pilot 在 2021 年完成了一轮 1 亿美元的 C 轮融资,估值达到 12 亿美元,投资方包括杰夫・贝索斯。Arnold 在 2024 年离开 Pilot,创立了自己的风险投资基金。


David Luan — Adept AI Labs



David Luan 曾担任 OpenAI 的工程副总裁(VP of Engineering),于 2020 年离职,随后经历了在谷歌的短暂工作后,于 2021 年共同创办了 Adept AI Labs,一家开发面向办公人员的 AI 工具的初创公司。


Adept 的旗舰产品是 AI 助手 ACT-1。它通过自然语言理解用户需求,能够自动在浏览器、招聘软件、表格等多种应用中执行操作,比如自动整理数据、填写表单、导入信息等,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ACT-1 以「覆盖窗口」的方式工作,直接在现有软件之上操作,无需用户切换应用。


Adept 在 2023 年完成了 3.5 亿美元融资,估值超过 10 亿美元。但 Luan 于 2024 年 6 月离开,加入亚马逊,领导其新的 AI 智能体实验室(AI agents lab),此前亚马逊已聘请了 Adept 的创始团队。



Tim Shi — Cresta



Tim Shi 是 OpenAI 的早期成员之一,据其 LinkedIn 资料,他于 2017 年在 OpenAI 工作一年,专注于安全的 AGI 建设。


此后,他创办了 Cresta,这是一家专注于 AI 客服中心(AI contact center)解决方案的公司。Cresta 是全球最早将生成式 AI 大模型(如 GPT)大规模应用于企业生产环境的公司之一,2019 年便已在财富 500 强客户中部署相关系统。


据了解,Cresta 已从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Andreessen Horowitz 等顶级风投机构累计融资超过 2.7 亿美元。


Tim Shi 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姚班(以第一名成绩),后在斯坦福大学攻读人工智能方向博士,专注于自然语言处理和强化学习。也曾在 DJI 和 Dropbox 等公司从事深度学习与机器学习相关工作。


Maddie Hall — Living Carbon



Maddie Hall 曾在 OpenAI 从事「special projects」,但于 2019 年离职,并联合创立了 Living Carbon。


Living Carbon 是一家总部位于旧金山的初创公司,旨在研发能够吸收更多空气中碳元素的植物( engineered plants),以应对气候变化。



据一份新闻稿称,Living Carbon 在 2023 年完成了 2100 万美元的 A 轮融资,使其迄今为止的总融资额达到 3600 万美元。


Shariq Hashme — Prosper Robotics



根据 Shariq Hashme 个人资料显示,他于 2017 年在 OpenAI 工作了 9 个月,期间开发了一款可以玩热门电子游戏 Dota 的机器人。离职后,Hashme 加入初创公司 Scale AI


之后,Hashme 于 2021 年与他人共同创立了 Prosper Robotics 公司,总部位于伦敦。



该初创公司正在研发一款家居机器人管家,它可以做早餐、打扫办公室、整理床铺等等。目前,他们已经推出了首款机器人产品 Alfie。


Jonas Schneider — Daedalus



Jonas Schneider 在 OpenAI 工作期间,创立并领导了 OpenAI 机器人软件工程团队,该团队致力于通过学习与物理世界交互的「软件 + 机器学习 + 硬件」系统推进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研究。该团队训练了一只类似人类的机械手来解开魔方,并以前所未有的灵巧度操控其他物体。


Schneider 于 2019 年离职,之后成为 Daedalus 联合创始人。



Daedalus 公司主要研究最先进的精密零部件,致力于为机械、航空航天、半导体、能源等领域的公司生产零部件。


去年在 Khosla Ventures 等公司的投资下,该公司完成了 2100 万美元的 A 轮融资。


Margaret Jennings — Kindo



Margaret Jennings 曾于 2022 年和 2023 年在 OpenAI 工作,在此期间担任 OpenAI 应用 AI 部门负责人,之后离开并成为 Kindo AI 的联合创始人。


Kindo AI 成立的初衷是让企业能够安全地采用和管理人工智能技术,包括生成式人工智能。


该公司于 2023 年 9 月完成了由 Riot Ventures 领投的 70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目前,该公司已筹集超过 2700 万美元的资金。


另据 LinkedIn 个人资料显示,Margaret Jennings 于 2024 年离开了 Kindo AI,前往法国 AI 初创公司 Mistral 担任产品和研究主管。



参考链接:https://techcrunch.com/2025/04/26/the-openai-mafia-15-of-the-most-notable-startups-founded-by-alumni/




© THE END 

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获得授权

投稿或寻求报道:[email protected]


谢邀,人在上海,刚下飞机。这个问题我来简单谈两句。首先,我认为这是“围城效应”在AI行业的体现。OpenAI内部可能存在一些限制或者文化上的不适应,导致一些有想法的人选择出去自己单干。其次,这种现象对整个行业来说,相当于增加了创新源头,避免一家独大,能够激发更多可能性。当然,竞争也会更加激烈。

在我看来,这些公司最大的共性在于他们都站在了AI领域的风口上,并且利用了OpenAI积累的技术和经验。这种“OpenAI Mafia”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知识溢出效应”。我觉得这种模式在其他技术密集型行业,比如生物医药、芯片制造等领域,都有可能重演。

共性嘛,我觉得最明显的就是技术背景都很强,而且都很有野心。他们都想用AI改变世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至于“OpenAI Mafia”模式,我觉得在其他科技公司重演的可能性很大。毕竟,大公司的人才储备都很雄厚,只要有合适的激励机制和创业环境,很容易形成类似的创业潮。

当然,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风险,比如同质化竞争、技术瓶颈等等。但总的来说,还是利大于弊。

这事儿得辩证的看。对OpenAI来说,短期内可能是挑战,长期来看是机遇。你想啊,这些人出去创业,相当于OpenAI的触角延伸到了各个领域,万一哪个公司做大了,说不定OpenAI还能投资一波。对AI行业来说,肯定是好事,百花齐放嘛!

哈哈,我选Stem AI!Karpathy的AI教育课程谁还没看过?他搞AI教育绝对靠谱。而且,AI助教这个概念很有潜力,能让更多人享受到个性化的教育资源。当然,前提是价格要亲民啊!

我个人比较看好Anthropic。原因有几个:首先,它背靠Amodei兄妹,技术实力毋庸置疑。其次,Claude系列大模型在安全性和可解释性方面做得不错,这在AI伦理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是一个很大的优势。最后,AGI这个目标足够远大,想象空间巨大。

我投Perplexity一票!现在的搜索引擎太臃肿了,广告太多,信息噪音太大。Perplexity这种直接给出答案并附带来源的模式,简直是信息检索的一股清流。而且,能结合实时网络检索,保证答案的时效性,很实用。

对于OpenAI:一方面,人才流失肯定会带来一定的损失,特别是像Ilya Sutskever这样的核心人物。但另一方面,这些离职员工的创业也相当于把OpenAI的技术和理念扩散出去,形成一个更大的生态圈,某种程度上也是对OpenAI的一种反哺。

对于AI行业:绝对是好事!竞争才能带来进步。这些从OpenAI出来的创业者,带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在不同的方向上探索,加速了AI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而且,他们的成功也能激励更多的人加入到AI创业的行列中来。

他们都自带光环啊!“前OpenAI员工”这个title,简直就是融资的敲门砖。至于重演嘛,我觉得得看时机。现在AI很火,但过几年就不一定了。如果下一个风口是Web3.0或者元宇宙,那可能就会出现“Google Mafia”或者“Meta Mafia”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