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出海实战指南:合规、本地化、生态,撬动海外市场的关键

三位专家联合直播,深度剖析中国技术出海实战要点:合规、本地化、生态,以及AI时代的新机遇。

原文标题:出海不迷航,合规×本地化×生态:如何用技术力撬动海外市场?| 直播预告

原文作者:AI前线

冷月清谈:

本次直播邀请了白鲸开源 CEO 郭炜、Kong 中国区总裁戴冠兰、GMI Cloud 中国 VP 蒋剑彪三位专家,共同探讨中国技术出海的实战要点。直播内容涵盖了出海企业面临的合规与安全问题,分享了如何利用技术壁垒转化为增长杠杆的策略。同时,深入分析了本地化与差异化策略,对比了先本土后海外和直接全球化两种打法的优劣,并揭秘了技术指标与 PMF 验证的全流程。此外,直播还前瞻性地探讨了AI大模型时代,基础设施软件出海的新机遇和未来三年的技术发展趋势。

怜星夜思:

1、在出海过程中,先本土后海外和直接全球化这两种策略,各自的优劣势是什么?结合自身经验,你认为哪种策略更适合技术型公司?
2、直播中提到了数据跨境的合规问题,对于希望出海的技术公司来说,除了了解目标国家/地区的法律法规外,还有哪些技术手段可以帮助规避风险?
3、AI 大模型时代,基础设施软件出海有哪些新的机会?你认为哪些类型的技术公司最有可能抓住这些机会?

原文内容

4 月 28 日 20:00,白鲸开源 CEO 郭炜 · Kong 中国区总裁戴冠兰 · GMI Cloud 中国 VP 蒋剑彪,三位专家深度剖析出海实战要点,戳下方直播预约按钮观看直播。

直播介绍
直播时间

4 月 28 日  20:00-21:30

直播主题

破局与增长,中国技术出海实战指南

嘉宾

主持人:郭炜 白鲸开源  CEO

嘉宾:

  • 戴冠兰 Kong Inc / 中国区总裁

  • 蒋剑彪 GMI Cloud China VP

直播亮点
  • 三大大咖同台:白鲸开源 CEO 郭炜、Kong 中国区总裁戴冠兰、GMI Cloud 中国 VP 蒋剑彪一同分享,一线干货零距离。

  • 合规与安全破局:深度剖析数据跨境、合规门槛,教你用技术壁垒化为增长杠杆。

  • 本地化与差异化策略:先本土后海外 vs. 直接全球化,两种打法如何取舍?技术指标与 PMF 验证全流程揭秘。AI 时代前瞻:大模型来袭,基础设施软件出海的新机会在哪里?未来三年技术趋势大揭秘。

如何看直播?

扫描下图海报【二维码】,或戳直播预约按钮,预约 InfoQ 视频号直播。👇

如何向讲师提问?

文末留言写下问题,讲师会在直播中为你解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感觉这两种策略就像龟兔赛跑。先本土后海外,稳扎稳打,相当于乌龟,优势是风险较低,能充分验证产品和商业模式,劣势是速度慢,可能会错失市场先机。直接全球化,速度快,相当于兔子,优势是能快速占领市场,塑造全球品牌,劣势是风险高,需要强大的资金和团队支持,一旦失败损失惨重。对于技术型公司,我觉得应该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如果技术足够领先,有信心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可以直接全球化。如果技术相对成熟,可以先在本土市场验证,再逐步拓展海外市场。

我觉得AI大模型给基础设施软件出海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原来出海可能需要考虑很多兼容性问题,现在有了大模型,可以作为一个统一的接口,降低了适配成本。个人觉得像做AI芯片、AI框架、AI安全的公司机会比较大,因为这些是支撑大模型发展的基石。当然,也需要结合自身优势,找到细分领域的机会,比如针对特定行业的大模型优化工具。

数据合规这块确实是出海的重中之重。除了熟读各国的“葵花宝典”之外,技术上可以考虑这几个方面:1. 数据本地化存储,把用户数据存在当地,避免直接跨境传输;2. 使用差分隐私、联邦学习等技术,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数据分析;3. 采用匿名化、脱敏等手段,降低数据泄露的风险。当然,最靠谱的还是找专业的合规咨询公司,请他们帮忙梳理和优化业务流程。

先本土后海外的策略,优势在于能够充分理解和适应本土市场,积累经验和资源,为后续的海外拓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劣势在于时间成本较高,可能错过海外市场的最佳时机。直接全球化的策略,优势在于能够迅速进入海外市场,抢占先机,扩大市场份额。劣势在于需要对海外市场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否则容易水土不服,面临较高的风险。对于技术型公司,我认为要根据自身的实力和目标市场的情况来选择。如果公司规模较小,资源有限,建议先本土后海外。如果公司实力较强,目标市场较为熟悉,可以选择直接全球化。

大模型这波浪潮,感觉啥都能冲起来啊!基础设施软件的机会肯定有,而且很大。我感觉做中间件、数据库、服务器操作系统的公司有戏。你想啊,大模型训练和推理都要用到这些东西,而且对性能要求更高。如果能针对大模型的特点做优化,肯定能火。另外,我觉得安全也很重要,毕竟大模型涉及到大量的数据,安全性一定要保障。

AI大模型时代,基础设施软件出海的机会在于为大模型提供更好的运行环境和工具。比如,提供高性能的计算资源、高效的数据存储和管理、安全可靠的网络连接等。我认为以下类型的技术公司最有可能抓住这些机会:一是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他们可以提供大模型所需的算力、存储和网络资源;二是数据管理公司,他们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和利用数据;三是安全公司,他们可以保障大模型和数据的安全性。当然,创新也是关键,需要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市场的需求。

这题我会!我之前了解过一些相关的技术。除了常规的加密和脱敏,还可以考虑使用同态加密。这玩意厉害了,可以在不解密的情况下对数据进行计算,保护数据的隐私。另外,还可以使用多方安全计算(MPC)技术,让多个参与方在互不信任的情况下共同计算,进一步提升数据安全性。不过,这些技术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数据跨境问题确实是个大坑,稍不留神就踩雷。除了了解当地法规,技术上可以考虑以下策略:一是数据加密,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二是数据脱敏,对敏感信息进行处理,避免泄露用户隐私;三是设立数据隔离区,将不同国家/地区的数据进行隔离存储和管理。另外,选择符合当地合规要求的云服务提供商也很重要。

个人觉得“先本土后海外”更稳健。就像盖房子,地基不牢,楼再高也容易塌。先在国内把产品打磨好,积累用户反馈,再根据海外市场的特点做调整。直接全球化,风险太大,容易水土不服。当然,如果你的产品是颠覆性的,或者海外市场有迫切需求,那也可以考虑直接全球化,但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和风险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