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三维几何建模引擎GME取得新进展,产学研深度融合助力突围“卡脖子”难题

国产三维几何建模引擎GME发布1.0.0内部测试版,产学研用多方携手,攻克工业软件“卡脖子”难题。

原文标题: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三维几何建模基础引擎GME课题组第三年度总结会议成功举办

原文作者:数据派THU

冷月清谈:

2025年4月19日,三维几何建模引擎GME第三年度总结会议在石油科技交流中心成功举行。会议总结了GME在过去一年中取得的进展,包括发布GME1.0.0内部测试版本,并在船舶DPS系统中进行应用。与会专家强调了国产CAD内核研发的重大意义,以及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在工业软件创新中的重要性。各方代表还就GME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包括加强组织协同、推动成果共享,以及构建内核到应用层一体化的科学产业生态。GME团队表示将继续秉持初心,全力以赴,不负各方支持,缓解国产工业设计软件三维几何造型引擎这一“卡脖子”问题。

怜星夜思:

1、GME目前还只是内部测试版本,距离真正“能用、管用、好用”的工业软件还有多远?除了技术攻关,在生态建设和商业模式上还需要做哪些准备?
2、文章中提到孙院士“先攻克难题、再写论文”的精神,你怎么理解这种科研态度?在当今学术评价体系下,这种精神是否还适用?
3、信创海河实验室提出与GME团队在CAD与CAE领域协同合作,共同攻克“卡脖子”难题,你认为这种合作模式有哪些优势和挑战?

原文内容


2025年4月19日,三维几何建模引擎GME第三年度总结会议在石油科技交流中心成功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软件学院教授孙家广,清华大学软件学院院长王建民,南开大学软件学院院长张海宁,信创海河实验室代表张玉志,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中船集团学科带头人马彦军,云基智慧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蔡成果以及西安交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南大学、沈阳建筑大学、重庆大学研究团队、学生代表等近80人出席。会议由清华大学软件学院GME负责人沈恩亚主持,会议期间发布了

图片 

孙家广讲话


清华大学孙家广院士指出,无论老师、学生还是企业,都应致力于开发“能用、管用、好用”的软件,切实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

图片 

王建民讲话


清华大学软件学院王建民院长在讲话中强调,国产CAD内核研发意义重大。在推进国产CAD内核研发之初面临诸多质疑与困难,孙老师坚定支持并鼓励团队前行,以严苛要求激励成员。如今,在信息国家研究中心、信创海河实验室等多方的支持下团队发布了GME1.0.0内部测试版本,虽深知目前成果仍处于初步阶段,但将继续秉持初心,全力以赴,不负各方支持,缓解国产工业设计软件三维几何造型引擎这一“卡脖子”问题。

图片 

张玉志讲话


信创海河实验室代表张玉志,祝贺孙院士、王院长团队取得成果。他表示,清华团队的组织管理与务实作风具有引领性,将借鉴其模式优化工作,孙院士强调的精神与标准让他收获颇丰。此外,张玉志提出合作构想:双方分别聚焦CAD与CAE领域,在算法、思路上协同,发挥海河实验室 GPU 加速优势,打通接口,携手攻克 “卡脖子” 难题。

图片 

陈亮讲话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陈亮副部长表示 沪东中华作为中船集团领军企业,秉持开放包容理念,深知工业软件创新需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代表沪东中华邀请 GME 团队驻场调研,与工程师并肩工作,共同推进 GME与DPS的深入集成。愿以沪东中华甲板为试验场,开放真实场景,与团队打磨算法、验证模型,助力工业软件自主创新。

图片 

蔡成果讲话


云基智慧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蔡成果董事长,首先祝贺团队过去一年在几何内核国产化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强调此工作在当前复杂经济与竞争环境下意义重大,且国家投入巨大。就三维几何内核“卡脖子”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实现底层通用以及实现生态体系构建,并为此提出两点建议:一方面加强组织协同,推动成果共享;另一方面实现内核到应用层一体化,构建科学产业生态 。

图片 

张海宁讲话


南开大学软件学院张海宁院长深情追忆清华本科岁月,孙院士专注调试汽车设计曲线模型的身影,深深烙印在他心中,也让他领悟到 “先攻克难题、再写论文” 的务实科研精神,并将其融入教学实践。张院长表示将借助丰富生源与数学学院的合作优势,深耕实用研究,为国家工业设计软件CAD领域发展添砖加瓦,诚邀年轻教师携手同行。

图片 

沈恩亚介绍


清华大学软件学院GME负责人沈恩亚博士从研究背景、系统升级、集成应用情况等方面汇报了三维几何建模引擎GME取得的进展,并指出了未来的工作计划。在团队协作方面,GME团队本年度两次前往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进行了共计9周的集成联合攻关,未来会进一步推进GME与船舶、路桥等领域的集成与应用。

图片 

马彦军介绍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中船集团学科带头人马彦军以“GME在船舶DPS系统的应用”为主题做了报告,介绍了船舶自主DPS新平台以及DPS与GEM研发应用情况,下一步将持续优化GME与DPS的双向转换,大力推进DPS接口标准化、全面深化应用GME。

图片 

张永军介绍


云基智慧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永军以“玄镜超融合图形平台研发实践”为主题做了报告,云基智慧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解决三维数字化“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报告围绕产品架构、几何内核、图形平台、行业平台以及实践案例进行了介绍,下一步将全力推进清华“国产几何内核GME”在云基“国产图形平台”中的集成应用,与科研院校、行业方共同建设“基于大模型的行业三维数字化生态”。


(第一行 :陈小雕、杨义军;第二行:宋海川、杨书航;第三行 :邹北骥、周俊文)


随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陈小雕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杨义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宋海川教授,沈阳建筑大学杨书航副教授,中南大学邹北骥教授,重庆大学周俊文副教授分别对求交模块、内核模块、离散化模块、方程模块、扫掠模块和蒙皮模块的总体进展情况和后续工作计划做了详细的汇报。


汇报工作结束后,项目组举行了颁奖环节。为团队中39名优秀成员颁发了三维几何建模引擎GME第三年度一、二、三等奖、GME优秀硕士论文奖、最佳新人奖、GME集成应用奖、以及优秀工程师奖。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颁奖环节


来自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沈阳建筑大学、重庆大学、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云基智慧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信创海河实验室的十位团队成员代表发表了讲话,他们纷纷表示一年多以来,在各位老师的关心和指导下,大家不畏艰难,全身心投入,一起解决棘手问题。同时,为自己能成为GME团队的一员感到无比的自豪。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代表发言


与会人员合影


撰稿人:苗明辉、宋怡然、沈恩亚
编辑:于腾凯
     拍照:郑新琦
审阅:刘璘



关于我们

数据派THU作为数据科学类公众号,背靠清华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分享前沿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创新研究动态、持续传播数据科学知识,努力建设数据人才聚集平台、打造中国大数据最强集团军。




新浪微博:@数据派THU

微信视频号:数据派THU

今日头条:数据派THU

这问题问得好!GME现在还只是个婴儿,要成长为参天大树,路还长着呢。光有技术肯定不行,还得有肥沃的土壤(生态)和阳光雨露(资金)。

生态方面,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比如联合国内的CAD/CAE厂商,形成统一战线,共同对抗国外巨头。商业模式上,可以考虑“开源+商业服务”的模式,先用开源版本吸引用户,再用商业服务赚钱。总之,任重道远啊!

我觉得最大的优势是能避免闭门造车。GME团队埋头搞内核,海河实验室有应用场景和GPU加速技术,双方结合,可以更快地验证和优化GME的性能。至于挑战,主要是管理上的。两个团队要协同工作,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来协调,避免内耗。

孙院士这句话简直是科研界的清流啊!现在太多人为了发论文而科研,本末倒置了。先解决实际问题,再总结提炼成理论,这才是正道。当然,在当前的学术评价体系下,这种精神确实面临挑战。毕竟,论文数量、引用率这些硬指标摆在那里。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放弃这种精神。应该呼吁改革学术评价体系,更加注重科研的实际价值和贡献。

从纯技术的角度看,GME要达到“能用、管用、好用”,需要解决的难题包括:算法的效率和稳定性、对各种硬件环境的兼容性、以及用户体验的优化等等。此外,还需要建立完善的测试和验证体系,确保软件的可靠性。

而从生态建设的角度看,需要与国内的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建立广泛的合作,共同开发基于GME的应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商业模式方面,可以考虑Subscription模式,根据用户的使用情况收费,或者提供定制化的服务。

我觉得吧,这两种方式不冲突。解决难题的过程中,自然会产生新的发现和认识,这些就可以写成论文。关键是要保持对科研的热情和好奇心,不要为了发论文而故意制造难题。就像GME,如果一开始就想着怎么发论文,可能根本就不会启动这个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