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大师德鲁克最看重的六本书:超越时代的不朽之作

德鲁克推荐的六本书:《公司的概念》、《管理的实践》、《为成果而管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不连续的时代》、《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涵盖管理、战略、社会变革和创新。

原文标题:德鲁克自己最看重的六本书

原文作者:认识管理

冷月清谈:

彼得·德鲁克在一次采访中推荐了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六本书,这些书是他从自己众多著作中精挑细选出来的。这六本书分别是:《公司的概念》、《管理的实践》、《为成果而管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不连续的时代》和《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公司的概念》是第一本将企业视为满足社会需求的组织的书,并将管理视为一种特殊职能。《管理的实践》开创了管理学科,强调管理的整体性。《为成果而管理》首次提出了“企业战略”的概念,强调企业存在的目的是在外部产出成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则专注于管理者如何管理自己以求高效,强调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不连续的时代》旨在预警那些改变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的不连续性因素。《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将创新和创业视为一种实践和学科,强调其可组织性和系统性。这六本书涵盖了组织、管理、战略、自我管理、社会变革和创新创业等多个方面,展现了德鲁克对管理思想的深刻洞见。

怜星夜思:

1、德鲁克认为管理者的有效性是可以学会的,那么在你看来,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管理者最需要学习哪些方面的有效性?
2、德鲁克在《不连续的时代》中提到了“不连续性”的概念,你认为当前社会存在哪些明显的不连续性?这些不连续性对企业管理提出了哪些新的挑战?
3、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认为创新和创业是一种可以组织的任务,那么你认为企业应该如何建立一个鼓励创新和创业的文化?

原文内容





德鲁克在接受克雷姆采访的时候,推荐了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六本书。

德鲁克曾说,《工业人的未来》是“许多朋友和评论家一致认为是所有书中最棒的”,自己也认为是自己的“最得意之作”。但是这本书没有入围。

德鲁克还曾说,《旁观者》是“为自己而作”,是“自己最喜爱的一本”。这本书也没有入围。

可想而知,这六本书是精挑细选。

德鲁克的文字是朴素的,深入浅出,还经常夹杂着几句俏皮话。他也为自己的每一部著作都写了序或者前言(有的还不止一篇)。因此,挑选他自己的文字来介绍他的书,是再好不过。


公司的概念


Concept of the Corporation

1946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几年,我结束了始于1943年1月的对通用汽车公司18个月的调研工作,在调研基础上我完成了《公司的概念》。当时已经有很多关于“工商业”方面的书了,但《公司的概念》并不是一本关于“工商业”的书,这是一本将组织、管理和工业社会融为一体的书。

事实上,这是第一本将一个“企业”视为一种“组织”的书,它将企业视为一种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和需要而将人们集合起来的组织。而且基本上,它也正是第一本将“管理”视为一种承担特殊功能和具备特殊职责的特殊机构(的书)。

我在《公司的概念》之前的一本书《工业人的未来》中断言:工业社会需要独立的、与众不同的、拥有一定地位和职能的机构,也就是能够体现传统社会和传统社区主要特征的机构。《工业人的未来》使我得到了通用汽车的邀请,邀请我从内部研究它的组织和它的管理。《公司的概念》因此成了首次尝试揭示一个组织实际上是如何运行的,它所面临的挑战、问题和它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公司的概念》,1993年序。


管理的实践


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

1954年



我发现对通用汽车的研究既让人着迷,又让人沮丧。我在为研究做准备工作的时候,几乎找不到任何有用的东西。为数不多的管理和企业方面的书根本不敷使用。它们会探讨某一个方面,而且只探讨那一个方面,仿佛它可以孤立存在。它们不禁让我想起一本关于人体解剖的书,里面讨论一个个人体关节,例如肘关节,却完全不提及手臂,更不用说考虑骨骼和肌肉了。比这更糟糕的是,管理的各个方面大多无人做过任何研究。

然而,我认为管理还有管理者的工作之所以那么有趣,正因为那始终是一个真正的整体,一个三维统一体。我很快明白,施行管理始终必须考虑三个维度:第一个是成果和绩效,这是企业存在的目的;第二个是在企业内部对共担任务的人加以组织;第三个是企业以外的社会,也就是社会影响和社会责任。

于是我决定坐下来,先描绘出管理这块“黑暗大陆”,然后弄清楚还缺少哪些拼块,而且不得不把它们创建出来,最后把所有这一切组合成一个整体,写成一本系统而有条理但篇幅短小的书。

本书在30年前开创了今天我们所称的管理“学科”。这既非偶然,也不是凭运气,而是本书的使命和初衷使然。

“如果你只读一本管理书,那就读《管理的实践》。”一家全球最大的银行的董事长一再这样告诉下属。我相信,本书之所以如此成功,原因是它在内容全面与浅显易懂之间有很好的平衡。本书的每一章都很简短,却完整阐述了基本要义。

——《管理的实践》自序,1985年。


为成果而管理


Managing for Results

1964年



本书是第一本述及我们现在所称的“企业战略”的书,至今仍是这类主题的书中最广为使用的一本……

当然现在“企业战略”已经成了一个“热词”。然而回想起来,我很庆幸我们改了书名。确实,“为成果而管理”可能没那么“魅惑”,但它更能讲清楚本书想要传递的内容。最重要的是,它表达了本书的前提假设——企业存在的目的是在外部,也就是在市场上和经济体中产出成果,企业内部只有成本。

我认为,这正说明了为什么本书出版20多年后,仍远比那些只讲“战略”的书更全面。那些书里提到的每件事几乎都能从本书中找到源头,比如,市场和产品分析(本书第一次给产品划分类别,如“今天的生计来源”)有序地放弃旧的东西、过时的东西和不再产生效益的东西,领先地位带来的回报,创新的目的。不过,本书有一点仍是独一无二的:它告诉我们如何分析环境,以及如何在这种环境中确定企业的位置。

最重要的是,正如本书序言所述,本书朝着创立企业经济绩效的学科迈出了第一步。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这门学科,就在当下,企业生存和运营所依赖的经济、社会、技术和政治环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化着,因此每一家企业都需要对照本书提出和回答的一系列问题反躬自问:当下企业的现实是什么?它的成果区在何处?我们现在做得怎样?我们企业经营的是什么?它应该经营什么?

——《为成果管理》序言,1985年。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The Effective Executive

1966年



管理书籍大多谈的是管理他人,本书的主题却是管理自己以求有效。一个人能否真正管理他人还有待进一步证明,但管理自己始终是可以的。不去管理自己以求有效的管理者,也就别指望他能管理同事和下属。管理总体上需要以身作则,因此管理者如果不知道怎么在工作中做到有效,就会给人树立错误的榜样。

有效可以学会,也必须学会。……有效性是管理者获得报酬的原因,无论他们是需要对自己和他人绩效负责的经理,还是只需要对自身绩效负责的专业的个体贡献者。他们付出的聪明才智 再多,花费的时间再多,如果有效性为零,“绩效”就为零。

所有发达国家都已成为组织型社会,于是个人的有效性越来越依赖于他们在组织当中以及作为管理者取得有效性的能力。现代社会的有效性和正常运转的能力,甚至它的存续能力,都越来越取决于在各类组织当中担任管理者的人的有效性。有效管理者正在快速成为社会的一种关键资源,而作为管理者取得有效性正在快速成为对个人取得成绩和成就的头等要求—对职业生涯过半的中年人如此,对初 入职场的年轻人同样如此。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前言,1985年。


不连续的时代


The Age of Discontinuity

1968年



在游击战频发的国度,笨重的大型货运列车前方通常行驶着一辆轻便的巡道车,以便引爆轨道上可能放置的炸药。本书就相当于这样一辆“巡道车”,因为未来无疑就像“游击战频发的国度”,某些始料未及的、看似无关紧要的因素会使得今天声势浩大的、貌似不可动摇的趋势脱轨。

或者换个比喻,本书或许可以被看作一个“预警系统”,它指出的那些不连续性虽然尚不为人所见,但已在改变经济、政体与社会的结构和意义。相对于那些势头强劲的明显趋势,这些不连续性很可能铸就和塑造我们的未来,也就是20世纪的最后几十年。可以说,这些不连续性是我们“最近的未来”——既是已成的事实,也是临近的挑战。

我们能预测的是把昨日的趋势延续到明日的连续性。

本书试图从以下维度展开观察:定性的和结构上的,感知,意义和价值观,机会和优先次序。本书的主题虽然只限于社会场景,但视野广泛,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技术、学习、知识领域。至于个人经验、艺术、人的精神生命等重大领域,本书只是顺带予以关注。

本书并非预测趋势,而是研究不连续性:并非预测未来,而是审视当下。本书不会问“未来会如何?”。反而会问:“为了开创未来,我们今天得解决什么问题?”

——《不连续的时代》原版序,1968年。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Practice and Principles

1985年


本书将创新与创业视为一种实践和一门学科。它探讨的不是企业家的心理和品格特质,而是他们的活动和行为。

当下许多讨论认为创业是一种略带神秘色彩的东西,将其视为天赋、才干、灵感或“灵光乍现”。而本书认为创新与创业是能够加以组织(且必须加以组织)的有目的的任务,也是系统性的工作。事实上,它是管理者工作的一部分。

这是一本关于实践的书,但并非“操作指南”。它讨论了什么是创新和创业,以及何时开展和为什么要开展创新和创业,也讨论了具体的策略和决策,机会和风险,结构和战略,用人、薪酬和激励。

本书主要包括三个主题:创新实践、创业实践和创业战略。每个主题都是创新与创业的一个“方面”,而非一个阶段。

30年前,也就是20世纪50年代,我开始研究创新与创业。当时有两年的时间,我所领导的纽约大学研究生商学院研究小组在每周一次的晚间研讨会上,都会对创新与创业进行长时间的探讨。

连续两年,研究小组成员在他们的工作中对讨论出的概念和想法加以检验。在随后长达20多年的咨询生涯中,我进一步对这些概念和想法加以检验、确认、精炼和修正。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序言,1984年。


相关阅读:

End-

发布人:陈薇|责任编辑:郑琳琳|部门领导:宁姗


我觉得在VUCA时代,管理者最需要学习的是适应性有效性。不仅要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快速掌握新知识和技能,还要能够带领团队灵活应对变化,拥抱不确定性。另外,沟通的有效性仍然很重要,需要能够清晰地表达战略意图,高效地传递信息,并建立良好的团队协作。

创新文化说白了就是让大家敢想敢做。我觉得营造创新氛围,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组织一些头脑风暴活动,鼓励跨部门合作,举办创新大赛等等。最重要的是领导要以身作则,支持创新,敢于尝试新的事物。如果领导自己都畏首畏尾,那员工肯定也不敢创新。

建立创新文化,首先要搭建一个开放的沟通平台。鼓励员工分享想法,提出建议,并且要认真对待每一个想法,即使最终没有被采纳,也要给予反馈和肯定。其次,要容错。创新必然伴随着风险,企业要允许员工试错,从失败中学习,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成功。

年轻人消费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改变也是一种不连续性。Z世代、千禧一代的崛起,他们更加注重个性化、体验和可持续性。企业需要了解他们的需求,采用新的营销方式和沟通渠道,才能赢得他们的青睐。说白了,就是得研究年轻人喜欢啥,怎么让他们觉得你“懂我”!

人口结构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的不连续性。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劳动力短缺,消费结构变化,都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企业需要调整产品和服务,以满足老年市场的需求,同时也要关注员工的健康和福利,提高员工的忠诚度。

我认为最明显的不连续性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AI正在深刻地改变各行各业,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产品创新等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企业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利用AI提升效率,如何培养具备AI技能的人才,以及如何应对AI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

除了文化,制度保障也很重要。企业可以设立创新基金,鼓励员工参与创新项目。同时,也要建立明确的激励机制,对创新成果进行奖励,让员工觉得创新是有价值的,是有回报的。另外知识产权保护也很重要,要保护创新者的权益。

德鲁克强调的有效性核心在于“做正确的事”,这放到今天仍然适用。我认为管理者需要学习战略性有效性,能够从复杂的信息中提炼出关键点,制定出符合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方向。同时,也要学习授权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潜力,而不是事必躬亲,陷入微观管理。

emmm,我觉得现在很多管理者都太焦虑了。与其说学习什么“有效性”,不如先学会情绪管理的有效性。能控制自己的焦虑,才能更好地带领团队。其次是时间管理的有效性,信息爆炸时代,注意力太容易被分散了,如何专注在重要的事情上,提高工作效率,非常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