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具身智能”:AI的未来之路

具身智能,AI的新方向,强调身体与环境交互,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原文标题: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科技热词“具身智能”到底是什么?

原文作者:图灵编辑部

冷月清谈:

“具身智能”的概念近年来备受关注,并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及。它与传统AI和机器人有何不同?又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具身智能强调智能行为源于身体与环境的交互,而非仅仅依赖大脑计算。它区别于传统AI依赖符号处理和数据计算的方式,强调物理载体的必要性以及与环境互动的重要性。

虽然容易被混淆,但具身智能与机器人有着本质区别。它并非简单的“机器人+大模型”,而是一个更复杂的系统,涉及感知、认知、行动三者的深度融合。与传统机器人相比,具身智能机器人更加强调智能与身体的协同、主动学习能力以及与环境的紧密交互。

具身智能的发展预示着人机共生新时代的到来。它将推动机器人技术从“工具”进化为“伙伴”,并在自动驾驶、智能家居、工业、医疗等领域带来变革。同时,具身智能也带来了伦理、安全和法律等方面的挑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应对。

《走进具身智能》一书是深入了解具身智能的推荐读物,它从基础概念、技术进展、应用场景等方面对具身智能进行了全面介绍。

怜星夜思:

1、文中提到具身智能机器人可以通过试错学习,这是否意味着它们也具备了某种程度的“创造力”?
2、具身智能强调与环境的交互,那么在虚拟环境中训练的AI模型能被称为具身智能吗?
3、除了文中提到的应用场景外,大家觉得具身智能在哪些领域还有发展潜力?

原文内容

近年来,“具身智能”这一概念在人工智能领域备受关注。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具身智能”更是作为一个新名词出现在了报告里。

那么,什么是具身智能?它与我们熟悉的机器人有什么不同?未来,它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1

什么是具身智能? 

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发展方向,它强调智能行为源于“身体”与环境之间的交互,而不仅仅依赖大脑的运算。这一观点挑战了传统人工智能(AI)主要依赖符号处理和数据计算的方式,强调智能必须具备物理载体,并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互动来学习和决策。

早期人工智能主要基于符号主义,认为知识可以用符号来表示,智能就是对符号的运算。这种方法在特定领域取得了成功,比如国际象棋,但在现实世界中却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随后,研究者提出了连接主义,试图通过模拟神经网络的方式构建智能,但仍然忽略了“身体”在智能形成中的关键作用。

进入 21 世纪,认知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证据,表明人类的智能并非仅依赖大脑,而是大脑、身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身心一体”的智能形态,被称为具身智能。例如,儿童通过抓、摸、尝等方式认识世界,而不是仅仅通过思考得出结论。

2

具身智能与机器人有何不同 

许多人容易将具身智能等同于机器人,但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具身智能并不是简单的“机器人+大模型”,而是一个更复杂的系统,涉及感知、认知、行动三者的高度融合。

具身智能强调智能与身体的协同:传统机器人通常采用模块化设计,感知、决策、执行是相对独立的,而具身智能机器人则是一个整体,其身体不仅是执行命令的工具,更是感知、认知和学习的重要载体。例如,iCub 机器人会像儿童一样,通过触摸、观察和操作物体来学习技能。
具身智能具有主动学习能力:具身智能机器人不会只依赖预设程序,而是能够自主探索环境、积累经验,并优化自身策略。例如,它们可以通过试错学习如何操控物体,而不是预先设定好固定动作。
具身智能与环境交互更紧密:机器人往往需要依赖精确的环境建模,而具身智能则强调实时交互和适应性。具身智能机器人可以在不确定环境中做出反应,而不仅仅依靠预设指令行动。

3

具身智能对普通人意味什么 

具身智能的发展正在重新定义人工智能的边界,也推动着机器人技术向更高层次进化。从基础理论的深化,到技术架构的优化,再到应用场景的落地,具身智能正逐步展现其强大的潜力。

未来,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感知系统的升级以及大模型的进一步融合,具身智能机器人将具备更强的自适应性和决策能力。它们不仅能够执行预设任务,还能通过环境反馈进行自主学习,实现更自然的人机交互。这意味着,具身智能可能会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让机器人从“工具”真正进化为“伙伴”。

在现实世界中,具身智能的应用场景正不断拓展。从自动驾驶汽车到智能家居,从工业机器人到医疗护理机器人,各行各业都在探索如何让机器更“聪明”,更能适应复杂环境。未来的具身智能不仅要能“看得懂”“听得清”,更要“摸得着”“动得灵活”,甚至能够理解人类的情绪和意图,实现更加自然的人机协作。这也意味着,具身智能的发展不只是技术突破,还涉及伦理、安全、法律等多方面的挑战。例如,如何确保具身智能机器人不会误伤人类?如何在工作场景中合理界定人机分工?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技术进步的同时,配套完善相应的社会规范和法律框架。

但是具身智能的目标并不是取代人类,而是作为人类能力的延展,让我们能够更高效、更安全、更舒适地完成各种任务。未来,具身智能机器人可能会成为家庭中的陪伴者,工作中的合作者,甚至是探索未知世界的先锋——无论是深海探测,还是太空探索,具身智能都可能发挥关键作用。我们正在迈向一个人机共生的新时代,具身智能或许将是推动这一变革的核心驱动力。

4

了解具身智能最好的一本书 


《走进具身智能》

陈光 | 著

市面上第一本,从零开始讲解具身智能的科普书内容涵盖 Agent、AGI、仿真、脑科学、机器人等 28 个热点 AI 名词。读完后你将对具身智能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内容好读易懂,初高中学生也能看懂!

在本书中,你将看到机器如何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去解读环境,如何从模仿到创新,逐渐成长。从机器人学到脑科学,从意识探索到人机融合,作者以通俗生动的笔触,带你领略这一前沿跨学科领域的魅力。


作者简介

陈光,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简称 AIIA)具身智能工作组秘书长,人民网《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人工智能大课》的主讲人。同时陈光老师还是一位在社交媒体上热心推广 AI 前沿技术的大 V,目前微博账号@爱可可-爱生活拥有 84 万粉丝。


本书目录

这是一本“小而美”的具身智能科普书,作者旨在将具身智能的全貌亲切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全书 210 页,内容分为 5 大主题,阅读无负担。理论基础、技术进展、应用探索、哲学思考、产业展望,内容广而有趣。AI+机器人=未来共生新可能,可以说未来 AI 新趋势都在这本书里!


业内专家推荐

稚晖君、季超、吴琦、吴易明、gashero 等 AI 领域的大咖纷纷推荐这本书,他们不仅认可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更称赞它为“不可多得的科普佳作”。如果你想了解具身智能的前沿动态,这本书绝对是你的不二之选!


这本书以优雅的笔触书写了人工智能是如何从“思考”迈向“感知与行动”这一全新维度的,从理论基础到技术突破,再到产业应用,带领读者探索智能时代的前沿。这是一本能让非专业读者轻松了解具身智能的书,也是一本能让技术专家从中获得新灵感的书。


—— @稚晖君,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CTO

这本书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学术知识,还展示了具身智能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和前景。它适合对前沿科技充满好奇的读者,无论是 AI研究者、机器人技术从业者还是普通读者,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新的灵感和有趣的见解。

—— 季超,科大讯飞机器人首席科学家

具身智能是近期人工智能领域非常热门的一个研究方向,它是通往通用人工智能必要的一环。具身智能涉及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控制科学与工程、机器人学等方面的内容,可以说非常神秘且复杂。这本书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具身智能的由来、原理和应用,是大众以及相关从业人员不可多得的手边读物。

——吴琦,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副教授

爱因斯坦说,“这个世界最不可理解的地方就是我们竟然可以理解它”。基于生物智能的具身性,智能科学可以从人体发育及人类智能的发展中获得关键的参照和灵感。也许只有历经创造“智能”机器人的艰苦探索,才能真正理解我们是如何“理解”这个世界的。具身智能将推动智能科学突破“奇点”,这本书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合乎逻辑的框架指引,同时又可以带领科技爱好者提前领略未来不可思议的世界!

—— 吴易明, 西安中科光电创始人&董事长

如何实现具身智能一直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重要探索方向。不同于机器学习的被动训练,机器人有机会主动探索物理世界,获得无限的训练数据。陈光老师的这本书全面介绍了业界的各种实现思路,提供了广阔视角,帮助读者建立具身智能的思维框架。通过这本书,研究者可以开拓思路工程师可以了解实现方案,非专业读者则能了解智能技术的现状与未来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科普佳作。

——@gashero,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访问工程师


新书上市,限时福利,扫码海报👇购买吧~

我觉得可以这么理解,具身智能的“创造力”更像是一种“组合式创新”,它通过试错将不同的行为模式进行组合,最终找到最优解。这和人类的顿悟式创造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我觉得在教育领域很有潜力,想象一下,每个孩子都能拥有一个具身智能的“学习伙伴”,它可以根据孩子的学习进度和兴趣爱好进行个性化辅导。

感觉在科研领域也大有可为,比如探索一些人类难以到达的极端环境。

我觉得核心在于“身体”和环境的互动,如果在虚拟环境中AI模型也有一个虚拟的“身体”,并且能够与虚拟环境进行真实的物理交互(比如模拟重力、摩擦力等),那么或许可以算是一种具身智能。但如果只是单纯的数据训练,那就很难说了。

虚拟环境的训练更像是给AI一个“沙盒”,让它在低风险的环境下快速学习。但最终还是要看它能否将这些知识迁移到现实世界中,并通过真实的物理交互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游戏里的NPC,它们虽然也能和环境互动,但本质上还是程序设定好的。真正的具身智能应该能够像人类一样感知和理解世界,并在与环境的交互中不断学习和进化。

关于“创造力”的定义本身就比较模糊,如果指的是从无到有,那目前来看具身智能还远远达不到。但如果说是对已有经验的整合和创新应用,那么具身智能的试错学习确实可以被视为一种创造力的体现。毕竟,尝试新的解决方案本身就是一种创造。

是不是“创造力”不好说,但至少说明具身智能不只是简单的执行指令,而是能够根据环境反馈进行调整和学习。从这个角度看,它确实比传统的机器人更“聪明”一些。

我觉得艺术创作领域也可以尝试,或许具身智能机器人可以创作出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