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PRO会员通讯内容,文末关注「机器之心PRO会员」,查看更多专题解读。
在继 2025 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CES)之后,AI 眼镜、AI 智能玩具、AI 陪伴类机器人等 AI 硬件产品的热度未减,陆续有电子巨头、科技大厂在端侧 AI 布局。
随着 AI 大模型技术的发展,「硬件+AI」的模式向多场景扩展,有着「万物皆可交互、计算」的趋势。AI 硬件产品的边界也在逐步扩展。
但从 AI 交互方面能力来看,受到算力、AI 大模型性能、硬件等各方面的影响,市面上现有面对 C 端消费者的 AI 硬件产品还称不上智能,严格意义上的「AI Native」硬件产品还未出现,AI 硬件产品赛道仍处于非常早期阶段。
目录
01.「万物皆可计算交互」:但「AI Native」硬件产品还未出现
AI 硬件产品的边界在哪?为什么说 AI 硬件赛道仍处在非常早期的阶段?
02. 屏显还是纯语音...智能硬件的形态或许并不重要?
为什么 AI Native 硬件产品还未出现?AI 大模型的「肉身」并不重要,交互能力才是核心瓶颈?智能硬件的交互方式都有哪些?在 AI 大模型技术引入之后,AI 硬件的交互形态产生了哪些变化?从 AI 眼镜、AI 智能玩具等热门产品看智能硬件的 AI Native 交互方式有何特点?
03.提升 AI Native 的硬件交互能力,近期在技术上有哪些相关研究?
苹果公司近期发布的机器人在交互动作方面的研究工作有何重点需要关注?
01 「万物皆可计算交互」:但「AI Native」硬件产品还未出现
1、在继 2025 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CES)之后,AI 眼镜、AI 智能玩具、AI 陪伴类机器人等 AI 硬件产品的热度未减,陆续有电子巨头、科技大厂在端侧 AI 布局。
2、随着 AI 大模型技术的发展,「硬件+AI」的模式向多场景扩展,有「万物皆可交互、计算」的趋势。AI 硬件产品的边界也在逐步扩展。
① 除了 AI 手机、电脑等计算设备、AI 自动驾驶汽车外,AI 眼镜、AI 耳机、AI 手环等智能可穿戴设备、AI 智能玩具、AI 智能机器人等受到更多关注。
② 除了由已有的硬件产品演变而来的 AI 终端外,还包括一些创新形态的 AI 终端,如 AI PIN、Rabbit R1 等产品。
3、市场对于 AI 大模型的「肉身」形态仍在不断的开拓探索,AI 眼镜、AI 耳机、AI 陪伴玩具等 AI 硬件产品的热度持续发酵,「硬件+AI」成为关键。但从 AI 方面能力来看,受到算力、AI 大模型性能、硬件等各方面的影响,市面上现有面对 C 端消费者的 AI 硬件产品还称不上智能,产品成熟度不高。严格意义上的「AI Native」硬件产品还未出现,AI 硬件产品赛道仍处于非常早期阶段。
02 屏显还是纯语音...智能硬件的形态或许并不重要?
1、业内有一类观点认为,「现阶段 AI 硬件产品最核心的壁垒在硬件的交互上,而不是在底层的软件上」。AI 硬件产品的交互能力是用户体验的核心,硬件部分在实现交互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硬件需要支持如语音、手势、表情等多模态信号输入,并具备足够的传感器和计算能力来处理信号。
2、硬件的性能和交互能力是 AI 硬件产品赛道的公司构建长期竞争壁垒的关键因素。例如,苹果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过创新的触控屏等交互模式获得成功,通过不断优化硬件性能和用户体验来保持其市场领先地位。
3、一般来说,AI 硬件产品的硬件交互能力是指硬件设备通过其物理特性与使用者进行交互的能力。除了传统的按键、触摸屏等,还包括语音、手势、表情、触摸等多模态交互方式。
4、人机交互(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HCI)技术的发展历程最早可追溯到 20 世纪中叶,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早期的命令行界面到现代的图形用户界面(GUI),再到手势识别、语音识别与自然语言处理等新兴的自然交互技术。[2-1]
5、而随着 AI 大模型技术在端侧的落地和应用,「端侧模型+硬件」成为趋势,硬件交互方式转向更丰富的多模态信号输入,如语音、手势、表情等。出现新的信息交互和处理模式。
6、现有的 AI 硬件产品主流交互方式主要包括 GUI(Graphical User Interface)、LUI(Language User Interface)和 VUI(Voice-first UI)......
7、以目前业内更为看好的 AI 眼镜、AI 智能玩具/AI 陪伴类机器人近期备受关注的潜力 AI 硬件产品为例,其在功能上直观地反映了 AI Native 交互方式 .....
关注👇🏻「机器之心PRO会员」,前往「收件箱」查看完整解读
👀 往期回顾 👀
01 AI 竞赛进入推理阶段:扩展测试时计算是万能的吗?Scaling What 成为关键
传统的 Scaling Laws 范式是否已经达到极限?新的 Scaling Laws 范式能否解决数据难题?只要扩展测试时间计算,就能够实现通用人工智能吗?「LLM + 推理模型」是否能实现类人智能?LLM 真的具有推理能力吗?...
02 谁能进入下一轮?具身智能「练习生」的技术储备和商业路径有何异同?
具身智能创企融资规模如何?明星「练习生」都有哪些头部资源支持?各家创企技术路径有何差异?「练习生」都有哪些技术储备?具身智能还差些什么?...
03 「压缩即智能」,成就 LLM 的 Transformer 未必是终极解?
知识压缩理论已经获得验证了?LLM 范式有变革征兆了?LLM 范式会向哪个方向演进?为什么Transformer 未必能够长青?有哪些声音在质疑Transformer?有哪些非Transformer的可行路线?...
04 从文本到屏幕:「Project Jarvis」们能实现 AGI 吗?
头部 AI 公司为何都在做 AI 自主计算机操控?这事可行吗?和RPA的区别是什么?AI Agent自主操控计算机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微软、谷歌、Anthropic 在 AI Agent 方面的动作有何异同?...
更多往期专题解读内容,关注「机器之心PRO会员」服务号,点击菜单栏「收件箱」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