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发布新款家用人形机器人 Neo Gamma,更安静、更安全、更像人

挪威1X公司发布新款家用人形机器人Neo Gamma,主打安静、安全和类人化设计,目前已进入家庭测试阶段。

原文标题:干完几星期家务,1X新款人形机器人亮相,和冰箱一样安静

原文作者:机器之心

冷月清谈:

挪威机器人公司 1X 发布了新一代家用人形机器人 Neo Gamma,它在外形、功能和安全性上都有显著提升。Neo Gamma 的设计更加亲和,外层覆盖柔软的针织尼龙“外衣”,运行噪音也降低到冰箱水平。功能方面,Neo Gamma 可以完成煮咖啡、洗衣服、吸尘等家务,并能进行更自然的行走、坐、弯腰等动作。它还配备了改进的视觉操作模型和语言模型,可以处理更复杂的场景和与用户进行更自然的对话。与其他专注于工业应用的人形机器人公司不同,1X 将家庭场景作为首要目标,Neo Gamma 目前正在进行家庭测试,标志着迈向完全自主家用机器人的第一步。虽然人形机器人距离大规模商业化还有一定距离,但 1X 的新进展展示了家用机器人的发展潜力。

怜星夜思:

1、Neo Gamma 的出现是否意味着家用人形机器人时代即将到来?
2、与其他公司相比,1X 专注于家用人形机器人的策略有何优势和劣势?
3、人形机器人走进家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原文内容

机器之心报道

编辑:泽南

家用人形机器人的未来是这样。


具身智能领域又传出新消息。


来自挪威的机器人创业公司 1X 于上周五发布了最新家用机器人 Neo Gamma。这款人形机器人将接替去年 8 月首次亮相的 Neo Beta。与之前的产品一样,Neo Gamma 是一款专为家庭环境测试而设计的原型机。它可以完成煮咖啡、洗衣服和用吸尘器清洁等一系列家务。


1X 表示,这款双足机器人将走出实验室,在家庭中经历测试,不过该公司仍表示,Neo Gamma 距离商业规模生产和部署还有一段距离。


Neo Gamma 与上代机器人最直观的不同之处在于 —— 它在人形机器人行业中展现出了一种更为柔和的特质。1X 公司将这款机器人设计得更加亲切友好,其外观设计更为温馨,穿着一件由针织尼龙制成的「外衣」。这种设计旨在减少机器人与人接触时可能造成的潜在伤害。

最近一段时间,除了 1X 之外,Agility、Apptronik、波士顿动力、Figure 和特斯拉等公司都在推出人形机器人。尽管本周 Figure 已经展示了在模拟家庭环境中完成任务,甚至多机协作的 AI 模型,但对于大多数创业公司来说,人形机器人的落地都首要考虑的是在仓库、工厂中的部署。1X 公司以家庭为首要应用场景的策略,使其在行业中独树一帜。

图片


图片
以上动图来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VcBa6NXAbk

演示视频看起来非常惊艳。和昨天的演示相比,Neo Gamma 更加强调人机之间的协作,机器人同时也可以完成很多家务事。

1X 公司的工程师强调,这段演示并没有找任何公关公司加特技,全都是公司员工在自己家里自制的。Neo Gamma 的上半身控制需要远程算法,下半身动作是自身的强化学习控制系统驱动,弯腰捡东西、坐下等动作则需要两种算法以不同方式配合。

图片

1X 副总裁 Eric Jang 表示,几周以来 1X 员工一直在家中测试 NEO Gamma,让机器人帮助做家务。NEO Gamma 完成了大量硬件改进。1X AI 团队还努力实现了自然的人类行走、坐姿和弯腰捡东西等动作。他坚信,人形外形是唯一可行的家庭服务机器人形式。


在技术博客中,1X 表示新一代机器人的主要改进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 友好的家居型设计。NEO Gamma 采用 Emotive Ear Rings 来改善沟通,具有适合家庭的简约设计美感;
  • 多用途全身控制器。NEO 能以自然的人类步态和手臂摆动行走,蹲下从地上捡起东西并坐在椅子上;
  • 柔软的外壳。NEO Gamma 身穿柔软外衣,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并提高整体安全性;
  • 升级的通用操作能力。1X 训练了一个视觉操作模型,该模型能够在不同场景中拾取各种物体,能处理前所未见的情况;
  • 1X 开发了语言模型。NEO Gamma 的 Companion 功能集集成了一个新的内部语言模型,可实现自然对话和肢体语言。

据介绍,在人工智能方面,NEO Gamma 也引入了一些新技术,其动态控制模型以 100Hz 帧率运行,是使用强化学习从人类动作捕捉数据中学习的。这种运动范围使 NEO Gamma 能够涉足其他机器人无法实现的家庭场景和任务。

1X 训练了一个视觉操作模型,该模型能够在不同场景中拾取各种物体,包括训练期间未见过的环境。NEO Gamma 利用经过训练的神经网络直接从原始传感器数据预测远程操作动作。另外,1X 开发了自己的语言模型,NEO Gamma 的 Companion 功能集集成了对话式语音界面,允许用户与 1X 开发的语言模型 (LLM) 自然交谈。这些发展使 NEO 实现了更接近人性化的用户交互方式。

在硬件上,NEO Gamma 也进行了重大升级,使其更安静、更可靠。其硬件可靠性提高了 10 倍,噪音降低了 10 dB,使机器人的运行噪音降至冰箱的水平。

NEO Gamma 的设计为开始内部家庭测试打开了大门,这是创建完全自主的人形机器人的第一步。

家用机器人一直是一个难度颇高的命题。除了 iRobot 等公司生产的扫地机器人外,没有其他家用机器人真正打入市场。这并不是因为缺乏尝试 —— 而是技术尚未成熟。


家用机器人需要实用、可靠、价格合理,并且比工业机器人高得多的安全标准。随着人口平均年龄的增长,提升老年人独立生活的质量或许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技术目标。

除了更柔软的外壳,1X 还指出,Gamma 的机载人工智能系统的进步是设计更安全机器人的关键要素。这些系统需要非常了解周围环境,以避免对人或财产造成潜在伤害。远程操作也是安全讨论中的重要部分,虽然完全自主是大多数人的最终目标,但人类能够在紧急情况下接管系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1X 首次引起业内许多人关注是在 OpenAI 宣布成为其早期支持者时。对许多人来说,「具身智能」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热潮的下一步逻辑发展。OpenAI 已在人形机器人领域进行了多方押注,包括投资竞争对手 Figure,甚至还有自行构建机器人的传闻。


生成式 AI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可以创造更自然的人机语言交互,帮助机器人更好地理解真实世界并进行交互。与 Figure 类似,1X 一直在构建自己的 AI 模型,旨在改进机器人的语音和肢体语言。目前尚不清楚 Gamma 的新功能和改进有多少是该公司与 OpenAI 合作的结果。

1X 尚未透露在测试版机器人的生命周期内 Neo Gamma 的产量。虽然我们看到首批人形机器人在工业环境中的部署已超越试点阶段,但在价格、可靠性、安全性和功能性方面,这些系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之后我们才能认真考虑将它们引入家庭。

不过,在本周 Figure 和 1X 的新发布之后,很多学者对人形机器人的未来表示乐观。毕竟要让机器人真正进入日常生活,它们就必须要与人类在同一环境中进步。

几年后,智能机器人的数量可能会和 iPhone 一样多。


参考内容:

https://www.1x.tech/discover/introducing-neo-gamma

https://x.com/ericjang11/status/1893019683374436404

https://techcrunch.com/2025/02/21/norways-1x-is-building-a-humanoid-robot-for-the-home/


© THE END 

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获得授权

投稿或寻求报道:[email protected]

除了安全性,我觉得成本和实用性也很重要。如果一个家用机器人价格高昂,而且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家务,那消费者肯定不会买单。家用机器人要真正普及,必须要在价格和功能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优势在于更容易切入特定市场,集中资源解决家庭场景下的特定问题,更容易形成品牌特色。劣势在于市场规模相对较小,回报周期可能较长,而且一旦家用市场打不开,转型其他领域会比较困难。

我觉得1X的策略非常具有前瞻性,家用市场虽然目前来看规模不大,但未来潜力巨大。就像早期的电脑一样,一开始都是商用,后来才慢慢进入家庭。1X 提前布局家用市场,有望在未来占据先机。当然,风险也很大,毕竟家用机器人的技术要求更高,市场也更难预测。

我觉得现在说家用机器人时代到来还为时尚早。Neo Gamma 虽然看起来很厉害,但它还在测试阶段,而且成本肯定很高。要真正普及到家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价格、实用性、安全性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个人感觉像是概念机,商用遥遥无期,成本、实用性、安全性、伦理都是问题,我更看好其他类型的家用机器人,比如扫地机器人、洗碗机器人这种单一功能的。

家用人形机器人时代来临?这取决于你怎么定义“时代”。如果指的是家家户户都有,像电视冰箱一样普及,那我觉得还早得很。但如果指的是技术积累到一定程度,开始有初步的商业化尝试,那或许可以说,我们正站在这个时代的门槛上。

我觉得人形机器人走进家庭最大的挑战是人们的接受程度。很多人对机器人,尤其是有着人类外形的机器人,有一种本能的恐惧和排斥心理。这种心理障碍可能比技术障碍更难克服。你想想,如果一个机器人和你长得太像了,你会不会感觉毛骨悚然?

专注家用挺好的,更容易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工业机器人看着很酷炫,但离我们太远了。我倒是很期待未来家里有个机器人能帮我做家务,还能陪我聊天解闷,想想就觉得很美好。

我觉得最大的挑战是安全性。机器人毕竟是机器,万一出现故障或者程序出错,可能会对家庭成员造成伤害,尤其是有老人和小孩的家庭。安全性问题不解决,很难让人放心地把机器人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