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WAIC 云帆奖全球招募,共筑 AGI 未来

2025 WAIC 云帆奖面向全球华人 AI 青年人才招募,评选璀璨明星和明日之星,共筑 AGI 未来。

原文标题:2025 WAIC 云帆奖开启全球报名:集青年之智共铸 AGI 未来

原文作者:机器之心

冷月清谈:

2025 WAIC 云帆奖现已启动全球报名,面向35岁及以下的华人 AI 青年领军人才(璀璨明星)和30岁及以下的华人 AI 新锐人才(明日之星)。

本届云帆奖重点关注以下维度:

* 技术层面:原创理论、算法、模型架构、跨模态融合等基础性突破。
* 应用层面:技术落地规模化效应及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际价值。
* 生态层面:开源贡献、跨学科合作及可持续发展。

评选标准涵盖项目贡献、成果展示、学术及产业影响力、职业荣誉与社会认可等方面。璀璨明星侧重行业影响力、标杆示范效应以及对AI生态建设的贡献;明日之星则更关注创新潜力、成长性以及在学术、技术竞赛等方面的成就。

获奖者将有机会获得学术交流、科研资助、产业对接等多项支持。此外,WAIC 云帆奖还将举办一系列活动,包括颁奖盛典、主题闭门会以及全球 AI 顶会共振计划等,为 AI 青年人才提供更广阔的交流与发展平台。

怜星夜思:

1、云帆奖强调“生态层面”的贡献,这对于 AI 领域的发展究竟意味着什么?除了开源,还有哪些方面可以体现对生态的贡献?
2、云帆奖的评选标准中,既关注“技术层面”,也强调“应用层面”,这是否意味着纯理论研究的学者获奖的可能性较小?
3、对于想要申请云帆奖的青年AI人才,你有什么建议?

原文内容

2025 WAIC 云帆奖面向华人 AI 青年人才开启全球征集

欢迎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完成报名或提名!


当中国本土研发的 DeepSeek 展现世界级实力,当越来越多华人青年跻身全球 AI 创新前沿,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清晰地看到:一个由新生代力量主导的 AGI 进程正在加速展开。

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节点,WAIC 云帆奖揭开又一新的篇章,以「 聚智·共进 」为主题,持续寻找创新的火种:致力于底层算法革新的开拓者,推动产业变革的实践者,打通学科壁垒的交叉研究者,以开源精神实现技术普惠的共创者。


为此,本届云帆奖全面升级评选维度:

- 技术层面,关注原创理论及算法、模型架构、跨模态融合等基础性突破

- 应用层面,聚焦技术落地的规模化效应与产业转型与升级的实际价值

- 生态层面,强调开源贡献、跨学科合作与可持续发展

云帆奖于 2020 年发起设立,由机器之心、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 AI 实验室)、全球高校人工智能学术联盟(GAIAA )负责评选及运营。


五年荏苒,云帆奖已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华人 AI 青年人才:从高水平学术论文到新锐创业项目,从开源社区贡献到商业模式迭代,他们用算法重构认知边界,用技术撬动产业变革,用跨界思维践行智能未来。


在通往 AGI 的征途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既具突破勇气又富远见格局的青年,为智能生态注入不可或缺的引领力量。


即日起,2025 WAIC 云帆奖开启全球征集。无论你是在实验室探索理论前沿,还是在产业前线推动技术落地,抑或是在脑科学、量子计算等前沿交叉领域开辟路径——我们期待你的加入,以青年之智,丈量 AGI 的无限可能。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完成报名或提名!WAIC 云帆奖主页https://www.worldaic.com.cn/activity 


关于 WAIC 云帆奖



评选流程



报名及推荐:即日起 - 5月7日

初审:5月8日 - 5月14日

终审:5月15日 - 5月21日

颁奖:WAIC 大会期间




奖项设置



「璀璨明星」

面向 35 岁及以下的华人 AI 技术与产业领军人才。

表彰在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研发、应用落地或创业领域中,通过学术成果、开源贡献、产品化项目及产业整合以及领域交叉融合,取得显著行业或社会影响的杰出青年。

每年评选出 10 位,本榜单注重候选人对 AI 生态建设的积极推动和学术、技术、产业创新的全局影响力。


「明日之星」

面向 30 岁及以下的华人 AI 新锐人才。

挖掘那些在学术、研发或创业项目中展现出非凡潜力与实践精神的优秀青年。具备未来三年从事有价值 AI 相关研究课题或产业项目明确规划的加分。

每年评选出 15 位,获奖者享有后续资源对接和创业扶持等政策倾斜。




评选标准



「璀璨明星」

面向 35 岁及以下华人 AI 青年领军人才,评选时将从以下维度综合考量:

1.重大项目或产品贡

1)发起或主导的核心项目、技术研发、创业产品或开源方案是否具有行业影响力,实现规模化应用并产生深远影响。

2)在推动 AI 生态建设、产业升级或跨界创新方面具有标杆示范效应。


2.代表性成果展示

1)包括但不限于知名算法或模型、数据集、开源框架、系统解决方案,以及从 0 到 1 的学术或产业创新。

2)成果应在国际顶级会议、核心期刊、行业标准制定或重大应用推广中获得广泛认可。


3.学术与产业影响力

1)候选人的影响力评价从多维度展开,涵盖学术产出(如高水平论文、专利、重大科研计划参与、行业重要奖项、学术共同体贡献等),技术创新、实践落地,以及推动 AI 生态开放共享等方面的贡献。

2)无论候选人来源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创业团队还是跨界背景,都要求在 AI 创新、研发或实际应用中展现出显著影响力和整体贡献。

3)兼顾技术创新和实践落地,并在贡献中体现对 AI 生态开放和共享精神的加分。


4.职业荣誉与社会认可

1)如获 PAMI 青年研究员奖、ACM 优秀博士论文奖、科技部/教育部或相关机构的重大人才计划等奖项、全球顶级创业及创新相关奖项等。

2)个人对 AI 社区或产业的长期持续贡献,如技术布道、社区运营、产业联盟组建、交叉合作与开放共享等。


「明日之星」

面向 30 岁及以下华人 AI 人才,评选时将重点从以下方面予以考量:

1.创新潜力与成长性

1)具备一定研发项目、竞赛成绩、论文发表等基本成果,对未来三年的技术研究、产业项目或新兴应用有明确规划与良好预期。

2)鼓励候选人在创业、跨学科融合以及技术应用创新上的探索和突破。


2.研发项目与应用案例

1)在具体研发项目中的核心作用、解决问题的实际效果及项目转化情况。

2)包括在国际或国内重点学术、技术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或参与重要的开源项目及技术实践,以及向更广泛群体普及 AI 的热情与能力。


3.学术及技术影响力

1)在高水平期刊、顶级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在技术社区中取得公开认可,或在国际竞赛(如 Kaggle 、ICPC 、各类顶尖算法/创新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2)在推动领域内或交叉领域技术创新或社会效益方向上的潜力。


4.综合素质与团队协作

1)考查候选人在跨界协作、领导能力、社会责任感及公益技术推广等方面的表现。

2)强调未来能在技术实践与应用方案中发挥带头作用,实现学术、产业与社会效益的多向融合。


WAIC 云帆奖得主赋能计划



赋能计划



学术影响力跃升:在 WAIC 揭晓获奖名单并颁发证书,提升获奖者国际知名度与学术影响力。为有意愿者向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推荐工作;提供与国际顶尖学术机构、学者交流合作机会,如受邀参加国际会议作汇报。


百万级科研加速:联合科研机构提供重点科研项目资助内推,资助金额最高可达数百万;提供算力资源,助力突破算力瓶颈;多渠道推广研究成果,提升影响力与应用价值。


产业生态赋能:组织与知名企业、科研机构对接,提供项目实践机会,推动产学研融合。为有创业意愿者提供创业培训、资金及上下游企业对接等全方位支持。


One More Thing...



2025 WAIC 云帆奖嘉年华



为了充分发挥 WAIC 云帆奖作为宽领域、高层次海内外人工智能交流平台、AI 顶尖人才引领风向标、AI 学术研究与工程实践创新风向标,云帆奖开展全年度系列活动。

WAIC云帆奖嘉年华:打造全球 AI 菁英的超级连接器

1.2025 WAIC 人工智能青年先锋论坛暨 WAIC 云帆奖颁奖盛典 

2.云帆奖星聚之夜 | 得主×挚友专属晚宴

3.多场 WAIC AI 菁英主题闭门会




全球 AI 顶会共振计划:构建人才引力场



同步联动 ICLR、CVPR、ACL、NeurIPS 四大顶会节点,打造「云帆全球 Meetup」

1.人才虹吸效应:精准覆盖全球 TOP100 高校、科研院所菁英

2.高价值社交场域:1场活动=100次精准连接 + X 个潜在合作契机


往届回顾,更多精彩~

合作共创:如您对 WAIC 云帆奖感兴趣,欢迎联系:


璀璨明星评选/活动阮老师:[email protected]

明日之星评选段老师:[email protected]


我的建议是仔细研读评选标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准备申请材料。除了突出自己的成果和贡献外,也可以展示自己的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对AI的热情和投入。记住,真诚和自信也很重要!

我觉得“生态层面”的贡献是指对整个AI社区的繁荣和发展做出的贡献。除了开源,我觉得还包括:组织学术交流、科普AI知识、参与制定行业标准、促进国际合作等等,这些都能促进AI生态的健康发展。

就“纯理论研究的学者获奖可能性较小”这个问题,我觉得要看具体情况。如果理论研究能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那就更有优势了。比如,一些理论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改进现有算法,提高模型性能,或者开辟新的应用场景,这些都能体现其价值。

我觉得不完全是。虽然云帆奖强调应用落地,但对于理论研究的学者来说,如果他们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前瞻性,对未来的AI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一样有机会获奖。毕竟,技术创新是应用的基础。

我认为“生态层面”的贡献是指创造一个更开放、包容、合作的AI环境。这不仅包括技术层面的开源和共享,还包括伦理道德、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思考和实践。比如,关注AI的公平性、安全性,推动AI技术的普惠化,这些都是对AI生态的重要贡献。

个人认为,评选标准中同时关注技术和应用,是为了鼓励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结合,而不是否定纯理论研究的价值。关键在于理论研究能否为未来的AI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能否推动技术的进步。有突破性贡献的纯理论研究一样可以脱颖而出。

引用一下楼上的说法,在“生态层面”的贡献里,开源只是其中一部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共享和协作的精神,比如积极参与社区讨论,帮助新手解决问题,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教训,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其实都能对AI生态产生积极的影响。

对于想申请云帆奖的朋友们,我的建议是:突出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展现自己的创新性和影响力。可以重点准备一些有代表性的成果,比如发表的论文、参与的项目、获得的奖项等等。同时,也要展示自己的未来规划和发展潜力。

想申请云帆奖?那就赶紧行动起来吧!我的建议是:尽早准备,认真打磨申请材料,突出自己的亮点。可以参考往届获奖者的经验,看看他们的优势在哪里。当然,最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平常心,努力提升自己的实力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