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导向:宋志平谈企业发展战略

宋志平:企业发展,不怕没资源,就怕没目标。中国建材以水泥业务崛起为例,强调目标导向战略思维。

原文标题:宋志平:不怕没资源,就怕没目标

原文作者:认识管理

冷月清谈:

宋志平先生在《企业迷思》中分享了中国建材的成长历程,强调了目标导向的重要性。他认为,企业发展不应局限于现有资源,而应先确立目标,再寻找所需资源。中国建材的成功案例正是这种战略思维的体现。

2004年,中国建材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宋志平先生偶然看到报纸上的上市公司案例,受到启发,决定带领中国建材在香港上市。尽管面临重重困难,包括投资者对水泥业务的执着和行业内的质疑,中国建材最终成功上市。

上市后,中国建材根据投资者的需求,大力发展水泥业务,通过联合重组,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水泥供应商。这一过程也推动了中国水泥行业的整合,提高了市场集中度。

宋志平先生总结道,企业发展要先定目标,再找资源。他认为,在资源丰富的社会中,设定目标比寻找资源更重要。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条件和环境,制定清晰可行的目标,并积极寻找资源来实现目标。很多企业的成功正是源于这种目标导向的战略思维。

怜星夜思:

1、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如何才能制定出既有远见又切实可行的目标?
2、文章中提到“缺什么找什么”,这种方式是否适用于所有类型的企业,尤其是一些资源相对匮乏的中小企业?
3、除了目标导向,还有哪些重要的因素会影响企业的成功?如何平衡目标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

原文内容

作者:宋志平,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首席专家

来源:本文摘选自《企业迷思》,宋志平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提到做企业,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现有的资源、技术和人员,有什么条件做什么事、有多大能力做多大的事,也就是中国人常讲的“看菜下饭,量体裁衣”。这种思路以资源为导向,虽然比较务实,但在变革时代和企业转型时期却不能这样想。如果总停留于过去的思维,按部就班地发展,企业恐怕很难做大。我认为,制定战略不一定非要有什么做什么,而是先确定目标,缺什么找什么。像中国建材就是走了一条缺什么找什么的路子,一跃成为世界级的建材产业集团。
01
水泥!水泥!水泥!
2004年的时候,中国建材集团经过债务重组和战略转型,已步入发展正轨,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企业发展所需的大量资金无处筹集。正当我为之苦恼时,一天随手翻看办公桌上的报纸,一则消息映入眼帘:某公司将内地的上市公司资产打包后在香港上市。看到这个消息,我兴奋地抓着报纸在屋里来回踱步。我好像一下子为中国建材找到了出路——境外上市。
2005年3月,我把中国建材集团的两家A股公司和集团仅有的几个有利润的企业打包,成立了中国建材股份公司。2006年3月,公司如愿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上市过程中,因为我们实力弱、利润不高,不少人打退堂鼓,甚至连中介都因缺乏信心中途溜号了。但当时除了上市,我们没别的路可走。
路演时,我惊奇地发现,投资者关注的并不是我们宣传的新型建材和新材料,他们苦苦追问的几乎都是水泥业务,因为他们希望我们做有规模和有前景的业务。我对团队说:“大家清楚投资者的想法了吗?就是‘水泥!水泥!水泥!’”
那时,中国建材旗下仅有一两家规模不大的水泥工厂,企业里干部员工困惑“从哪找那么多钱和水泥厂啊”,行业也质疑“宋志平懂水泥吗,一个不懂水泥的人还想做水泥大王?”我当时的想法是,大家都在就已有的事情发问,但打算做什么,不代表已经有什么。定准了目标,再去找相应的资源和机会,这样就会容易很多。如果永远处在犹豫和争论之中,我们可能什么也干不成。
在香港的IPO新闻发布会上,我即兴讲了一段话:“中国建材要演绎一个稳健经营的故事、一个业绩优良的故事、一个行业整合的故事、一个快速成长的故事。”上市后,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启动了大规模联合重组水泥企业的项目,只用了六七年时间就发展出了中联、南方、北方、西南四大水泥公司,迅速重组了上千家企业,一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水泥供应商,创造了世界水泥发展史上的奇迹。
不仅如此,中国建材通过联合重组,推动我国水泥行业市场集中度从12%提升到超过60%。近年来,我国基础原材料行业普遍亏损,但水泥行业却一枝独秀,仍有稳定利润。
记得当年中国建材成功上市后,一位香港朋友给我寄来一张明信片,上面写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还有一位券商特意送来一幅《碟中谍》(Mission Impossible)的电影海报,祝贺我们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02
不怕没资源,就怕没目标
美国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著有《原则》一书。原则实际上就是原理,做企业的原理是什么?具体包括四条:第一,先定目标;第二,寻找做到目标会遇到的问题;第三,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第四,把这件事做成。
这些观点和我的想法完全一致。为什么中国建材能够在水泥领域异军突起,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就是因为我们先树立了做大水泥业务的目标,之后缺资金找资金,缺技术找技术,缺人才找人才,企业也因此被激发出更多潜能。否则以我们当年的条件,不可能在短期内迅速成为行业巨无霸。
从有什么做什么到缺什么找什么,是先定目标再找资源的战略思维。今天,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资源不再是企业发展的首要矛盾。资源并不一定都是自己的,也不能凡事都从零开始,那样做既没有必要,也过于迁腐,还会错失良机。
其实,在一个资源社会、协作社会里,相对于找资源而言,更难的是定目标。这就好像学生写论文,很多人喜欢由老师出题,轮到自己想题目就发怵。因为老师给定了题目,大方向就有了,找好资料,写起来并不太难。难的是不知道写什么,目标不明确,无数次推倒重来。
所以,我常跟同事讲,做事情不要总盯着眼前的既有资源,做企业不怕没有资源,就怕没有目标。企业的发展目标和资源配置其实都是战略问题。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可选择性,企业往往要根据环境、机遇、自身条件和目标,将资源在不同的时间、空间和数量上进行合理分配,追求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并降低成本。因此,资源配置要从企业的发展目标来考量。
企业最重要的是要树立一个为之振奋而又有一定追求的目标、一个有吸引力的目标、一个符合逻辑的目标。围绕着这个目标,想清楚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再想清楚到达目标的途径、缺少何种资源,然后想方设法找资源来实现目标。比如想上市,就要按照上市的要求整合优势资源组建新公司,想做水泥大王就得重组企业。如果没有清晰的目标,只盯着眼前的资源做文章,只顾低头拉车,只能是事倍功半。
从战略的角度看,企业如何取得成功?简单来说就是先制定清晰正确的目标,然后努力去寻找所需资源。当我们把缺失的东西一样一样找全并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功效时,事情就慢慢地做成了。很多企业的崛起恰恰是因为最初没有资源,在确定目标后主动去寻找相关资源,从而实现了快速发展。

相关阅读


本书是宋志平先生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MBA讲堂的授课实录。作者立足40年深厚的企业实践和丰富见闻,抽丝剥茧,从战略、管理、创新、文化四大维度出发,梳理出20对常见的商业迷思。每对迷思又分为5个具体命题,共形成100个命题,每个命题都配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和独到的观点。系统展现了一位成功企业家化繁为简、合二为一的经营智慧。

-End-
发布人:陈薇|责任编辑:郑琳琳|部门领导:宁姗

制定目标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太保守。可以采用SMART原则,将目标具体化、可衡量化、可实现化、相关性强、有时限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行动,并评估目标的达成情况。

这个问题有点像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目标和其他的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制定目标的时候要考虑其他因素,其他因素也会反过来影响目标的调整。我觉得没有一个固定的公式,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企业文化、团队执行力、创新能力等等,这些都很重要。我觉得目标是方向,其他因素是保障,只有方向正确,并且有足够的保障,才能最终走向成功。

个人觉得,制定目标还要考虑团队的执行力。目标再宏伟,如果团队无法执行,最终也是空中楼阁。所以,要根据团队的能力和资源,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并不断激励团队,才能最终实现目标。

“缺什么找什么”的核心在于目标导向,而不是简单的缺啥补啥。中小企业更应该聚焦核心业务,找到自己的独特优势,然后围绕这个优势去寻找和整合资源,而不是什么都想要,最后什么也得不到。

我觉得中小企业可以借鉴这种思路,但不能照搬。中小企业资源有限,更需要精打细算,可以考虑一些轻资产的运营模式,或者利用外部资源,比如合作、联盟等方式,来弥补自身资源的不足。

平衡目标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我觉得需要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市场环境不断变化,企业内部也在不断发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目标和策略,才能保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觉得要制定既有远见又切实可行的目标,需要结合行业趋势、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进行综合考虑。可以参考一些成熟的战略分析模型,比如SWOT分析、PEST分析等,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自身情况和外部环境,从而制定出更合理的目标。

我觉得这个要看具体情况。对于一些创新型企业或者快速发展的企业来说,这种方式可能比较适用,因为他们需要不断地寻找新的资源来支持发展。但对于一些资源相对匮乏的中小企业来说,可能需要更谨慎一些,要量力而行,避免盲目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