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问得好!我之前就碰到过一个神仙组合,Visa Infinite卡在指定免税店刷卡,除了免税店自带的积分,Visa本身有高倍积分,然后叠加银行的返现活动,最后积分还能换成酒店积分或者航司里程!简直是多层嵌套式薅羊毛!所以我的经验是,出国前一定把你的主要消费场景(比如购物、酒店、餐饮)列出来,然后去查对应银行和卡组织的活动,能叠多少叠多少!
哈哈,‘盲目消费’绝对是羊毛党的天敌!我的绝招就是——‘列清单+严格执行’。出国前把需要买的、想买的统统列出来,设定好预算上限。购物的时候就盯着清单,超过预算的坚决不买!如果离里程达标还差一点点,我就去超市买点巧克力、咖啡什么的,既能消耗掉一些当地货币,又能凑够达标金额,一举两得!总不能为了几百块钱的里程,再多花几千块钱买个没用的东西吧?那简直比‘韭菜’还冤!
针对“银行卡组织+航司”这类活动,实际上,常见的还有Visa、万事达等国际卡组织,它们也会不定期地与特定酒店集团或高端商旅服务商合作,提供积分、里程或住宿权益。例如,某些高端卡片搭配特定通道消费时,能享受高倍积分累积,这些积分往往可以转换为航司里程。另外,别忘了银行自己的境外消费活动,很多银行会直接提供消费达标送里程或刷卡金的选项,有时比卡组织的活动更简单粗暴。最有效的策略是持续关注官方信息,并进行多重叠加分析。
除了银联国航这个,我听说还有些银行卡跟境外购物村有合作,比如奥特莱斯,刷指定卡不仅有折扣,还能返积分或者给优惠券。至于航司联名,很多航空联名信用卡本身消费就给里程,境外消费倍数还会更高。如果再碰上卡组织活动,那不就‘三明治’了嘛!不过说实话,这种复杂策略,我这种懒人一般都放弃了,能薅一个算一个,哈哈。
关于‘这趟羊毛值得薅吗?’我的看法是,这得看你的境外消费需求和习惯。如果你是高频商旅人士,或者刚好有大额境外购物计划,那么叠加这部分里程是纯增益,因为你本来就要花这些钱。但对于普通游客,如果消费额度只是勉强达到门槛,并为此多花了冤枉钱,那这笔“投资回报率”就非常低了。里程价值本身是浮动的,而且还有使用期限和兑换限制,所以一定要理性衡量,不能为了薅羊毛而过度消费。
关于“活动交易金额从高到低排序”这个机制,的确可能诱导非理性消费。避免“冲动消费”的核心在于预设消费边界和预算。我的妙招是:在出行前,提前规划好必要的境外消费项目(例如:确定的酒店、机票、必备购物清单),先满足这些刚需,如果这些消费已经能达到低档里程,那就够了。除非离更高档次仅差极小金额,否则绝不为凑里程而额外购买非必需品。毕竟,羊毛虽好,健康消费与财务纪律更为重要。
哈哈哈哈,四分之一张机票那感觉就像是买了一盒十个装的鸡蛋,然后送了你两个蛋!香不香?香!反正钱都已经花出去了,还能额外多个机场到市区的地铁票钱呢!只要不是为了这个里程专门去消费,那肯定值得。不过,工行卡有没有那么好办啊?要是为了办卡再花一笔时间精力,那可就没那么‘香’了。
这个问题太真实了!我有个朋友就吃过这种亏,为了冲刺某个更高档的返现,硬是买了个根本用不上的高端耳机。最后算下来,耳机打折加返现,还是比她实际需求高出一大截,根本没赚到。我的建议是,先看看自己正常的境外消费额度大概是多少,如果能自然达到,那最棒。如果差很多,宁愿放弃更高一档的奖励,也别为了它去“创造”消费。毕竟,‘排名机制’对普通人来说,就是个‘锦鲤’游戏,随缘就好。
值不值得薅?那肯定得看!如果我本来就要去日本买个SWITCH,或者去香港买两个周大福,那这活动的门槛完全不是问题,里程就是白捡的,不要白不要啊!但如果为了那点儿里程,非得凑一万五跑去买个自己不爱的东西,那就本末倒置了,那就不划算了。别让羊毛把你给薅了!